一、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 何谓刑事政策,正如研究者所言:迄今为止,学者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基 本状况是,有多少个刑事政策研究者大概就有多少种刑事政策概念。尽管如此, 不妨碍在这些众多研究刑事政策的学者中选择我们认为较为适当的刑事政策概 念。经过梳理,考虑到我国学者的认可度,曲新久教授在其《刑事政策的权力分 析》著作中,对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即刑事政策是指国家 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 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由此展开,刑事政策具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涵义:第一,刑事政策的主体是国家,即执政党以及政府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尽管在刑事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 的地位和作用,但不是刑事政策的主体。第二,刑事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护秩序、实现正义。其中预防犯罪、控制犯罪是刑事政策的直接目的,保障自由、维护秩序、实现正义是刑事政策的根本目的。预防犯 罪体现在犯罪发生之前和犯罪发生之后,其参与的主体具有广泛性;而控制犯罪 则是强调以惩罚、打击为主要方式,并通过司法的过程发挥作用,其参与的主体 是国家的司法机关。第三,刑事政策是同犯罪斗争的准则、战略、策略、原则、 计划和措施的总称,是一个整体。
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在我国要晚于刑事政策的研究。刘武俊在其《司法政 策的基本理论初探》一文中认为:司法政策的研究刚刚起步,迄今国内法学界很 少有学者关注司法政策的系统研究(仅是刑法学界有少数学者对刑事政策作专业 研究),司法政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确实如作者所言,司法政策类的研究应 肇始于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何谓刑事司法政策呢从研究者对刑事司法政策的表 述看,基本上都是沿用了刑事政策的表述,如: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在刑事司法活 动中所奉行的政策,涉及刑事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环节。刑事司法政策就是社 会力量的刑事司法利益主张,表现为抗制犯罪的刑事司法反应。在刑事政策的体 系中,刑事司法政策隶属于为组织犯罪斗争的司法艺术和战略的一个部分,共同 服务于抗制犯罪的社会实践。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导刑事司法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 和策略原则,主要包括刑事侦查政策、刑事起诉政策和刑事审判政策。
笔者认为,尽管研究刑事司法政策的学者力图突出刑事司法政策研究的特 色,强调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政策的差别,尤其是二者制定的主体、存在的空间、 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别,但从实质上看趋同性大于差别性,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无论是刑事政策还是刑事司法政策从其属性上讲,都是刑事政治主 张,是在政治层面上考量如何对付犯罪,从其归属上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并且, 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基本上就是犯罪问题的 全方位的探讨,而且具有突出的实 践导向。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如刑事政策集大成者法国的马克.安 塞尔,克里斯蒂娜.拉塞杰,以及米尔依尔.戴尔玛斯一马蒂等国外学者。①国内 的学者如储槐植教授、陈兴良教授、卢建平教授以及周建军博士等也都认为刑事 政策就是刑事政治,②尤其是周建军博士在其著作中指出,刑事政策就是刑事政 治,但是始终没有在西方政治学中找到清晰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定义,当然中国国 内学者更没有对刑事司法政策作出明确的界定,于是请教国内较早研究刑事政策 的卢建平教授,卢教授深有体会地告诫:刑事司法政策的定义藏在政治学中,要 放在政治学中理解。对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来说,定义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 刑事司法政策的实践。
第二,刑事政策和刑事司法政策从其表现形式上看,都是非法律的法(超法律的法)。非法律的法与法律的不法是相对的一个概念,来源于德国学者古斯 塔夫拉德布鲁赫在1946年发表的论文《不法和超法律的法》,意思是说尽管有法 律的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是恶的,有违人类的正义和平等,从其根本上就不是法, 即法律的不法;当有法律形式的法与平等、正义等这些法的本质东西相冲突,需 要非正式法的渊源介入的话,我们将这些非正式的法律渊源称为非法律的法。法 律的不法与非法律的法这一二律背反的现象是化解社会转型期刑事制度供给与 刑事制度需求间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现在我们知道,由国家 确立的实在法制度必然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且它的规则也充满着含义不 清的现象。有些理念、原则和标准同正式的法律渊源相比,可能更加不明确,但 是他们不管怎么样还是给法院裁决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范性指导,而只有诉诸这 些理念、原则和标准才能克服实在法制度所存在的那些缺点。对于当下的中国而 言,无论把宽严相济作为基本的刑事政策还是作为刑事司法政策,都是作为非法 律的法的地位来认识的,这一点应是学界的共识。
第三,刑事政策和刑事司法政策具有相同的特征。一是表现在二者都具有 公共性。即二者都需要最大程度地反映各类社会力量的刑事利益的主张,将犯罪 的控制任务和人权保障的要求结合起来,将规范刑法具体内容和个别情形结合起 来,共同作用于抗制犯罪的需要。二是二者都具有综合性。从其所属学科看,二 者既是刑事法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研究的范畴,除此外,还要结合经济 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综合研究;从评价其效果看,都要涉及政治利益、经 济效率、社会统筹、公共管理、司法心理、哲学逻辑、司法统计、系统分析等诸 多学科的核心内容。三是二者都具有实践性。检验刑事政策或刑事司法政策成功 与否不在于政策本身,更不在于学者们理论的解读完善与否,而是最终取决于在 刑事政策指导下控制犯罪现象的社会实践。四是无论刑事政策还是刑事司法政策 都秉持了公共政策的批判性。五是二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犯罪现象,假如社会 不存在犯罪这类反社会的现象,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将不复存在。
第四,无论是刑事政策还是刑事司法政策,在处理与刑事法律的关系上都 要坚持:一方面刑事法律的制定或执行应体现刑事政策或司法政策,政策是法律 的灵魂;另一方面,必须在刑事法律的框架内发挥政策的最大作用,这是刑事法 治必须坚持的底线。
综上,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虽然其表述以及一些具体事项上有差别, 但实质上具有趋同性,只是学者们研究关注点不一样罢了。这样理解,也就容易 弄清为什么一项政策在中国学者们的研究范式中,既可表述为刑事政策,也可表述为刑事司法政策。实际上在作为刑事政策或刑事司法政策研究的国外学者那里, 大陆法系倾向刑事政策的表述,而英美法系则倾向刑事司法政策的表述。
二、刑法基本原则与刑法 通常认为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所特有的、贯穿全部刑法并指导和制约刑 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的准则。判断是否是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标准是:它必须 是刑法所特有的,而不是其他部门法所共有的;它必须是贯穿于全部刑法的,而 不是局部性的具体原则;它是具有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的准则。
只有全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原则才可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基本原则 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刑法是规定犯 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 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 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基本原则与刑法是一种什么关系根据上述对二者的界定,我们不难看 出,一是对刑事立法而言,必须遵守刑法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废 除了原有的类推制度;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各种法定刑设置方面,力求法条的 可操作性,尽量使用叙明罪状,在犯罪的处罚规定上,注重量刑情节的具体化等。
二是对司法而言,要求司法机关在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过程中必须遵守刑法基本 原则;在进行司法解释过程中也不能违背刑法基本原则。但是,刑法基本原则作 为刑法自身的一部分内容,为什么能对刑法有这种指导和约束作用,刑法学理论 研究过程中少有人论及。
美国的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罗斯柯庞德认为,法律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 三种要素或成分所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
他认为规则是对一个具体的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后果的律令,原则是用来进 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概念是可以容纳某些情况的权威性范畴标准则是根 据每个案件具体情况加以适用的行为尺度。英国的新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 哈特则认为,在所有发达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套规则,即分为设定义务的第一性 规则和授予权利或权力的第二性规则,其中,第二性规则又包括确认规则、改变 规则和审判规则三种成分。确认规则是规定一定规则在符合何种条件下才能取得 法律效力,它能够消除单纯第一性规则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将调整社会中的人际 关系以及区别正义行为与行政行为的首要社会行为规则区分开来。美国新自然法 学派罗纳德德沃金则反对哈特把法的要素归结为规则的观点,他坚持法律除了规 则成分之外,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的成分。特别是在那些疑难案件中,原则和政策起的作用将会更大。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对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论 述,也持规则-原则-政策模式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法律制度,从其总体来看, 是一个由一般性规范同适用与执行规范的特殊性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它既有规范 的一面,又有事实的一面。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上,他坚持法律的规范性结构, 可以说是一种应然体的集合,这当然是从这些规范要求人们服从但在现实生活中 并不总是得到遵守或执行的意义上而言的。
我国的法理学学者对法的要素所持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四要素 说。即认为构成要素主要是规范,但不限于规范。一般认为是由法律概念、法律 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以及法律规范四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其一是认为法的 要素区分为三类,即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成分;其二是认为法由概念、原 则和规范所构成。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是法的最基本的细胞,它与整体的法的 关系是系统的个别因素,并且认为原则不过是原则性规范、概念不过是定义性规 范而己,它们实际上都是调整人们行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职能专门化的结果 和表现。
综观国内外各家对于法的要素的不同阐述,到目前为止,虽然每一种分析 都未能在法学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对于刑法理论研究却大有裨益。
刑法基本原则是刑法的重要内容,但作为法的构成要素,刑法基本原则的 法条与刑法其他法条属于法的构成要素的不同内容。刑法基本原则是法律的原则 要素。而刑法其他法条,如我国刑法总论中关于犯罪概念、犯罪故意、犯罪过失、 意外事件、共同犯罪、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累犯、自首、立功、追诉时效、公共财产、重伤、国家工作人员等,则属于概念 性要素。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与法定刑的法条则属于法律规范性要素(有的 称为规则要素),三者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表现的形式上看:规则的法条在刑法规定中,一般是具体、详细 的,比如,刑法分则规定的绝大部分法条,都是对罪状和法定刑的描述,从法律 规范构成要素上看属于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部分。表现为概念的法条则是对犯 罪现象一些共性的东西进行抽象、概括,多为定性,既不是行为模式,也不是法 律后果的规定,而是从不同侧面认识具体犯罪的一个尺度,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原则的法条在刑法中总是较为宏观、抽象的,比如刑法 中的基本原则、刑法中的量刑原则等,其表现方式或直接以原则称呼,或从理论 上阐释为必须遵守的准则,等等。其次,从发挥作用看,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或者直接适用规则以及概念, 或者直接排除规则的适用以及不符合某个概念,在此情况下通过刑法的具体应用, 体现出刑法的基本原则,或与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相一致。只有在较特定的和具 体的规范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待解决案件时,可以适当地适用于案件 的一般原则。因此,法律原则比法律规则更具有普遍性,然而法律规则比法律原 则更为具体或特殊。德沃金认为法律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区别是逻辑上的区别。两 套准则都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有关法律责任的特定的决定,但是他们的不同处在 于他们所作的指示的特点。规则在适用时,是以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方式。如 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事实是确定的,那么,或者这条规则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或者该规则是无效的,在这样的情况中, 该规则对裁决不起任何作用。原则则不是这种方式运作的,它们引导着判决的某 一方向,虽然这种引导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在它们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它 们本身并不受到损害。再次,从刑法法条表述的内容上看,作为原则性的法条所 规定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不是犯罪现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如 何惩治犯罪现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认识也 存在差别。作为概念性的法条,则是对犯罪现象的立体认识的结果,正是没有个 体、抽象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过来没有共性的个体也是不存在的。概念的法条 和规则的法条是互为表里的。但规则与概念的法条却可以脱离原则的法条而存在。
因此,作为原则的法条如果有其价值的话,必须通过适用概念法条以及规则法条 来体现,或在制定规则以及概念过程中体现,否则原则的法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 价值。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