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产生 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如在学习“圆的周长” 这一内容时,首先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与学习中所存在的圆, 学生列举了许多,如光盘、盘子与盆等等。我接着提问:“如 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用软尺 测量,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等等。我用一根细绳的一端系 上一小段粉笔,手拿另一端将粉笔甩动一周,问学生:“粉 笔所划过的痕迹是什么?”学生答道:“圆。”“这样的圆 你如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而对于这样 虚拟的圆却不适合,并且测量一些大的圆形实物时也不方便、 不准确。这样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疑问:有没有一种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通 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轻松而便捷地计算出任意圆的 周长。”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 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望,这样学生会带着心中的疑惑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阶段 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数学素有“思维的 体操”之称,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小学 生学习数学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 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 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和 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求出 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 加在一起求出了内角和;
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 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而求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 度。这样的操作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 脑,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学。这样学生对主动构建所 学到的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创设生活情境,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 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学 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更能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 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内化学 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农村小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 琅的商品,课堂上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 资源,我们农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乡土”资源开发 出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 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在 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 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秋 天到了,苞米成熟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蒸熟了20 个苞 米(出示早已画好的20 个苞米示意图),今天早上又蒸熟了5 个苞米(再在黑板上画5 个苞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 远比教师将情景图改变成应用题,更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 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各种情景,使 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