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脱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无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 学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论争语境,脱离实践辩证法、解释学辩 证法、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等辩证法的“历险”过程, 片面地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忽略辩证法的“否定”内涵 及其人性意义。为此,必须回到辩证法的“否定”内涵及其 非同一性、绝对的否定性、多元开放性等人性意义中,才能 理解和运用教育的人学辩证法,促进人的思想自由与解放, 实现人性化教育目的。① 一、“辩证法”的“否定”内涵 “辩证法”的古希腊文、古拉丁文和古法文分别是 dialektike、dialectica、dialectique。古希腊文前缀 "dia-"为“在……之间”,词根"lektike"为“谈论”“言 说”,合起来,"dialektike"即“对话”或“交谈”。它指 通过对话、交谈与辩论探究学问与真理的方法或艺术。柏拉 图(Plato)认为"dialektike"有两种含义,即“定义观念 (idea)的艺术”和通过唯一的原则来判定各个观念之间关系 的方法。以后的哲学将之定义为逻辑(logic)和形而上学 (metaphysics)。②p132再往前追溯,苏格拉底(Socrates) 认为“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无知”,秉持对知识的开放态度,批判传统,质疑任何现成的定义和观念;
独立思 考,承认困惑,发现矛盾;
不断学习,认定任何结论都是暂 时的,只是未来知识的起点。贯穿其中的是不断的“否定”, 甚而可以说,“否定”是辩证法的精髓。
在西方哲学史上,“否定”并不是简单的not、no、deny、 negating等副词、动词或动名词,而是"not-being"(非存在) 或"nothingness"(虚无),其中蕴含着辩证的运动。巴门尼 德(Parmenides)认为“否定”即“非存在”(not-being), 它是不能思与言的、变动不居的意见。虽然柏拉图也主张“否 定”即“不—是”(not-being),但它是“存在之外的”存 在,既非绝对的否定也非一类事物,而是“是”的缺乏,是 “异于”或“不同于”一个正面的规定或“是”,“当我们 说‘不存在的东西’时,我们的意思似乎并非指某些与存在 对立的东西,而是指与存在相异”。③p65中世纪的“否定” 蕴含罪恶、缺失等意义,具有彻底的贬义。黑格尔(Hegel) 的“否定”是在变异中与“有”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单独 的“否定”只是纯粹的无规定性,与“有”无异。只有以承 认差异为前提,才能在变异中与“有”统一。因此,变异中 的“否定”是一种规定。虽然,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中, “否定”抛弃任何不合理的、非理性的现实,试图实现事物 的潜力,但它不能认识事物的现实,它只短暂地停留于事物 的“逻辑形式”,从未达到从这些形式中推演出事物的真实内容。
马克思(Marx)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坚持辩证法的唯 物方面,肯定它具有更彻底的否定性,“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④p2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④p22也就是说,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怀疑包括他自己学说在内的一切思想 理论,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适性,主张人只能摸索、 探寻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实,克服黑格尔辩证法在 “正—反—合”的起始阶段的抽象性、对立过程的形式性和 统一阶段的暴力美学,探寻如何改变资本的逻辑和体系,重 建社会所有制。
解释学辩证法作为主观辩证法,回归到古希腊辩证法 所强调的解释艺术,坚持人类“此在”在主观理解方面的彻 底否定性,并以之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辩证法的否 定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无”的力量,它在部分—整体之辩证 运动的解释学循环中,推动文本与解释者进行“效果历史” 的内在运动,突破“时间距离”,不断融合内外视域,使理 解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发展,在存在论上表现为理解的历 史性、相对性、开放性,以及遮蔽与敞亮的二重性。而且,解释学辩证法主要表现为问答辩证法,它是“一种循环的运 动,在这种运动中,回答重又变成问题并诱发出新的回答, 这就促成了在艺术作品面前的徘徊逗留”,“逗留显然是艺 术经验的真正特色。一件艺术作品是永远不可能被穷尽的。
它永远不可能被人把意义掏空”。⑤P644详言之,其否定性 是理解过程中绝对的相对性,“辩证法本身也具有这样的性 质:揭示和消解、馈赠与撤回,它所反映的就是某种神秘的 ‘无’的力量在运作”。⑥p203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Jean-Paul Sartre)的辩证理 性批判被称作“人学的辩证法”,其否定性内涵体现在“存 在先于本质”的个体创造能力与过程中。它主张,人存在于 概念无法企及的地方,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实现从抽象的人 到实在的人的转变。而且,“人学辩证法”是有条件的,是 代表否定性的矛盾的运动,“把我们投进辩证运动的,正是 它们的不断运动着的矛盾”,⑦P168而且,否定性把人从代 表知识的本质向代表人性创生的本质转变,“存在是对认识 的否定,而认识则从对存在的否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⑦ P169因此,“人学辩证法”是“在人类实践中,并通过人类 实践,向处在某个特定社会内的人,在它发展的某一时刻表 现出来,并且建立起来”。⑦P166 概言之,人学的辩证法批判庸俗辩证法只是强调辩证法的某些结果或方面,忽略了“属于契机、珍奇、荒诞现象 之列”的“否定”机会与过程,认为真正的辩证法一方面存 在于我们的经验中,在某个主体、存在及其他主体的结合处, “在这些对立面之间,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在里面与外面 的这种关系中,在这种组合的诸要素之间,在这种生成个之 中(它不仅是生成,而且它是为自身而生成),存在着一个没 有矛盾,也没有奇迹的地方,它容纳了某些具有双重意义的 关系,某些颠倒,某些矛盾但不可分割的真理,某些超越, 某种永恒的发生,某些平面或序列的某种多样性”;
⑧P237 ~238另一方面,“辩证法原则上是一种有多个中心和多个 入口的思想,它需要时间去一一探索它们”。⑧P239 二、否定辩证法的人性意义 系统提出否定辩证法的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 之一的德国哲学家阿多诺(Theodor Adorno)。他和萨特、梅 洛·庞蒂(Merleau-Ponty)、巴迪欧(Alain Badiou)等其他 哲学家一起,系统地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现象学 等用变样的“同一哲学”歪曲和消灭辩证法的“否定”内涵, 主张对既定事物进行哲学的“否定”或批判,揭示同一哲学 与极权主义、顺从主义的内在关联性。⑨P377~379在此意 义上,否定辩证法是真正的、彻底的人学辩证法。(一)非同一性:反抗同一性的宰制 首先,否定辩证法批判“同一”哲学,批判他们把一 个事物应用于每个人,或者把每个事物简化为具有普遍形式 的同一性。而且,这种“同一性”原则逐渐制度化,成为具 有暴力性质的意识形态,“同一性原则产生的极大破坏的问 题,在法西斯主义形象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极端灭除他者的 问题,这些在根本上不过是同一性原则推至极端的结果,也 就是阿多诺关切的暴力”。⑩P32 其次,否定辩证法的前提是尊重“非同一性”,“辩 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11)P3“对真正的 哲学来说,和异质东西的联系实际上是它的主旋律”, (11)P14“非同一性是同一性的秘密目标,它是解救的目标”。
(11)P146在否定辩证法看来,在以黑格尔辩证法为代表的启 蒙辩证法中,人们似乎还不知道什么是差异,它们的“否定 之否定为肯定”之“同一哲学”是糟糕地挪用数学运算“负 负为正”的结果。事实上,差异并不完全被同一性压制,“否 定之否定并不会使否定走向它的反面,相反,它证明这种否 定是不充分的否定”。(12)P159在伦理上,非同一性是主体 对同一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或对其破坏性结果的弥补;
在现实 性上,它体现为实然与应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断的、现 实的否定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必须把具有非同一性的客体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非同一性的客体也必须有相应的主 体的介入,才能成为被认识的对象。
最后,在否定辩证法中,尊重“非同一性”就是尊重 “多”,从而建立一个有关现象之现象、多之作为多的、非 同一的多重性(inconsistent multiplicity)理论。也就是 说,必须去除作为多的或个别的事物之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 的“一”,把非同一性问题置于现象的多中去解决,其结果 必然是:“多”绝对优先于“一”,“一”是从“多”那里 构建和表征自己本身。(13)P504 (二)绝对否定性:批判意识形态幻象 首先,在否定辩证法看来,“否定”是确定的,它不 能被体系或整体吞没,“如果整体有魔法,如果它是否定的, 那么对被概括在这个整体中的特殊之物的否定就仍然是否 定的。它唯一的肯定的方面是批判,即确定的否定,而不是 突然转向的结果或幸运地被把握的确证”。(11)P156而且, “否定”破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本体论或还原论。传统 形而上学总是主张二元对立,追求“第一性”,将事物关系 还原为纯粹的抽象概念、幻象或意识形态。事实上,辩证法 应当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东西,“哲学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 黑格尔按照传统而表现出的他不感兴趣的东西——非概念性、个别性和特殊性”,(11)P6同样,辩证法的“规律不是 思索的规律,而是现实的规律”。(11)P4此外,“否定”还 意味着摆脱概念拜物教,清除概念的自给自足性及其虚构的 诱人图画,确保非概念性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非概念性靠 自己的意义而成为它的中介,这种意义反过来又奠定了它的 概念性”,“改变概念性的这个方向,使它趋于非同一性, 是否定的辩证法的关键”。(11)P11 其次,“否定”表现为矛盾的客观性存在。在否定辩 证法中,矛盾就是非同一性,二者服从同样的规律,而且矛 盾是客观的,“辩证的矛盾既不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形态对事 物的纯粹投射,也不是一种胡作非为的形而上学”,“适用 于辩证认识的是探求思想和事物的不相称性,在事物之中体 验这种不对称性”,“坚持客观的、对抗的固定观念”,“在 未平静的总体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不是平静的”。(11)P150 因此,矛盾的客观性意味着“否定”是永恒的,“被否定的 东西直到消失之时都是否定的”,(11)P157而且它是辩证法 的动力,“他者对同一性的抵制,这才是辩证法的力量所在”。
(11)P158 最后,“否定”源自一种真理的存在,而这个真理是 事物存在之外的实存,它不是构成世界结构的事物存在 (what there is),而是投入到“不存在事物的存在”之中。(14)P7也就是说,否定辩证法的非同一性、否定性命令等不 仅蕴含着对不可能性的客观肯定,而且其中必然蕴含着真理 诉求,“每个世界都能在其自身中产生它自己的真理”。
(14)P8 (三)多元开放性:体验他者的苦难 首先,在否定辩证法看来,“否定之否定”的结果不 一定是肯定。它意味着,否定不仅并没有完成或终结,而且 否定是开放与变化的过程,“即使否定被否定了,换言之, 它也不会消失,一直维持着开放的状态”。⑩P43针对黑格 尔辩证法的“逻辑形式”,否定辩证法用形式的变化代替形 式本身,使形式的变化近乎是非形式的。所谓非形式,就是 在一定的语境下确保任何形式仅仅因为能立刻被改变而存 在,而且这种改变自身必须是不规则的或无论如何都是没有 形式的。详言之,由于没有固定的存在或形式,只有非形式 的事件,所以一切变化在事件中都是增补或缝合的变化过程。
其次,必须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里面,也就是意义或 本质的总体化束缚里面解救出现象或差异(差异的本质就是 显现的现象本身)。假如差异的显现与其本质完全一致,那 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差异。而且,由于差异显现自身于思想之 外,所以它最初是发生于事物显现或发生之际的事件。正如“奥斯维辛”事件那样,它不是由思想所能预知或规定的。
否定辩证法的推崇者、法国哲学家巴迪欧反复强调,“奥斯 维辛”集中营事件并不指称纯粹的谋杀者,它在哲学中代表 着本质的缺失,指代那种在哲学中可能谋杀同一性的东西, 因此,人们应当用充满差异的苦难来体验“奥斯维辛”的意 义,而不是用概念;
应当从不同于自我的他者来体验痛苦, “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必须敞开胸怀,真诚接受他者的痛 苦,接受他者的经验,而这是概念绝不可能实现或建构的”。
⑩P48 最后,基于否定辩证法的“绝对的否定性”的“否定 性命令”(negative imperative)是人性的拯救。阿多诺认 为,由于否定无法完全克服或超越,所以每个否定最终不能 简化或推断为肯定,而且,即使否定最终可以被遗忘或抹除, 但辩证法没有最终定论,其中的每个要求都是否定的,因此, 只有思考和行动的原初命令意味着以后每个要求都是否定 的,那么,在现实政治中才不会再发生“奥斯维辛”集中营 那样惨绝人寰的悲剧。
(四)“星丛”性思考:反中心的生成模式 在方法论上,与仅仅立足于一点并且固定于秩序的系 谱或中心论不同,否定辩证法的“星丛”性思考主张,不仅在主体与客体,而且在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类、意识与存在、 经验与概念、技术与价值等等凡是存在关系的地方,都应构 成和谐关系。换言之,它是一种非奴役、无中心、非等级的 “星丛”或“力场”的非架构状态,是彼此并立而不为某个 中心整合的诸种变动因素的集合体,这些因素不能被归结为 一个公分母、含有基本内核或本源的第一原理等。因此,“星 丛只是从外部来表达被概念在内部切掉的东西,即概念非常 严肃地想成为但又不能成为的‘更多’。概念聚集在认识的 客体周围,潜在地决定着客体的内部,在思维中达到了必然 从思维中被割去的东西”。(11)P160 与尼采(Nietzsche)的“透视主义”、德勒兹(Deleuze) 的“块茎”等方法论相似,“星丛”性思考具有反科层化、 解中心化、反组织化、反固定意义和反系谱学的特征,是以 碎裂、散播、延异的方式,在任何新旧环境中都仍然能够生 长、繁衍。它意味着,“星丛”模式的关键是思考什么与思 想不同或具有非同一性,把非同一性思想客观地显现出来, “让真正与思想不同的东西从其自身内部生长出来”。⑩P38 概论之,“星丛”模式蕴含着否定的辩证性力量,也是在人 性中、与否定性力量并行不悖的建设性力量。
三、教育之否定辩证法的人学意义教育的辩证法应当充分体现辩证法的“否定”内涵及 其人性意义,以教育之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非同一性为 始基,通过求异存疑、求异分析与创新,发挥非同一性蕴含 的绝对否定性力量,在批判性介入中张扬人性魅力,实现人 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同一性制度化:非人性化教育的“辩证法” 在当今教育中,也出现了“庸俗的教育辩证法”。它 们主要关注辩证法的“肯定”方面,忽视其“否定”的方面, 尤其忽视“异质性”“差异性”,片面强调“同一性”,并 逐渐被制度化,实现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详言之,首先, 在人们的教育思想及日常教学工作中,教条主义地理解或运 用辩证法,充斥着“每个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否定之否定 等于肯定”等口号式命题,把教育中的事物、行为和关系简 单地划分为正反面,并使之相互对立,抹杀它们的复杂性、 多样性、变化性和生成性,从而出现:教育对象一定分为“优 先、差生”“好人与坏人”,教育性质必有“好与坏”,教 育方法“非此即彼”,教育评价“一刀切”等。其次,通过 种种教育途径,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或树立“同一”哲学,把 多元的社会与文化同质化,其实质是坚持“斗争”的教育哲 学,反对多元、和谐、自由的教育哲学。例如,在教育实践 中照搬某种教育理论,推崇共性、一元,灭除多元人性与个性,并出现“千校一面、千师一面、千生一面”的教育景象。
对此种种,科耶夫(Alexandre Kojeve)、福柯(Michel Foucault)等法国哲学家深表忧虑:若否定之否定一定等于 那个唯一的肯定,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出现“癫狂”。
也就是说,谁若将教育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简单地归属于 或还原为某种第一性的东西,把人的价值与命运归结为唯一 的目的与归宿,那么,那些理性无法眷顾的人性要素、条件 或希望必将爆发,瓦解人性秩序。
由是观之,这种非人性化教育的“辩证法”存在着巨 大的危险,那就是同一性的桎梏:“庸俗的教育辩证法”可 能人为地把人性中的一切非同一的和客观的事物包含在一 种被人为升华的、绝对的观念或事物之中,没有认识到:人 性不仅在经验性体验和具体实践中是异质多元的,人性能力 是多样的,而且人性的实然和应然、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永 远不能填平的沟壑;
而且,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具 有实然的逻辑异质性,机械照搬任何理论模式都是有害于教 育实践的。对此,教育实践的智慧恰在于出于差异、利用差 异、实现差异,拒绝脱离现实世界,去追求理论上的“乌托 邦”或绝对的自由。换言之,如果把整体的、模式化的、强 制的同一性理论原则照搬到教育实践中,那么人们只会恐惧 和逃避这样的“自由”,“当共同世界只在一个立场上被观 看,只被允许从一个角度上显示自身时,它的终结就来临了”。(15)P39 进言之,在人学辩证法看来,战争、“革命”、侵略、 政变和大屠杀与同一性暴力具有同谋关系;
在教育的人学辩 证法看来,教育及其知识的极端工具化是同一性宰制的具体 体现。也就是说,同一性支配下的教育是“对一切个体进行 教育,从而使尚未开化的整体获得自由,并作为统治力量支 配万物,进而作用于人的存在和意识。”(16)P33而且,这 种教育中的知识是权力的“执行官”,它与权力是同义词, “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 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它的‘真正目标’”。(16)P2其 结果必然是“任何系统接近完美操作性,也就接近了自身的 死亡”,“追求总体完美就是追求总体背叛,追求绝对可靠 就是追求无可挽回的衰退:一切相关的能量都在走向自身的 死亡。(17)前言 (二)求异的思想市场:人性化教育的辩证存在方式 在教育的否定辩证法看来,教育必须立足于教育现实 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与生成性,在“求异”中发现疑 难、具体分析和不断创新,形成一个自由、开放和多元的“思 想市场”,体现人性化教育的存在方式。首先,在教育的否定辩证法看来,求异体现“非同一 性”哲学的精神实质。它不是为了差异而留存差异,而是在 差异中提出问题,并能在人们确认无疑问之处发现新的差异 与问题。古希腊哲学中的“谷堆悖论”(18)和“秃头悖论” (19)被认作“量变引起质变”的经典案例,尤其在被黑格尔 引用之后。但是,根据否定的辩证法的分析,当量的积累达 到何种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呢?详言之,即使谷粒积累到 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谷堆,但谁能说出第几粒谷子或第几根头 发落下之后才形成谷堆或变成秃头呢?也就是说,世界上事 物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但达到何种量变才能 质变呢?进而,一定能引起质变吗?古老的思想实验“特修斯 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20)就曾提出这样的疑问, 从而引发各种认识论争论。据此分析,二者之间的非同一性 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其引发的疑问是有价值的,这正是否定 辩证法的教育价值。
其次,教育的否定辩证法既探寻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还须避免简单重复,回溯到类型学意义上的分类与综合之中。
也就是说,需要历史地、现实地、具体地分析人或事物关系 中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人或事物关系与内容的多元性和丰 富性。即使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经典教 育命题,强调了实践在其与真理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但从教 育之否定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它并非决定性作用,而且,二者关系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意蕴。其一,历史地分析,该命题 是在“文革”后有关真理问题大讨论中,针对当时的“两个 凡是”,用一种正确的“极端主义”反对另一种错误的极端 主义。其二,哲理上分析,实践与真理之间不具有线性关系。
也就是说,一方面,倘若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求真”, 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属于不同于实践领域的理论领域,具有 自己的独特逻辑,那么实践就没有办法,也无须去“检验” 它(“检验”与自然科学的“验证”几乎同义,但实践经常 体现为人文科学中的“体验”,因此,实践无法“检验”理 论意义上的真理);
另一方面,倘若真理是复数的、具体的、 小写的真理(truths),是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 等意义上的真理,甚而是过程的或基于权力而塑造的真理, 那么,实践就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其中之一 了。
最后,教育的否定辩证法虽然寻找事物关系中的非同 一性,但并不是把寻求差异、尊重多元奉为圭臬,陷入辩证 法的对立面。与之相反,它是真正实现辩证的运动,在求异 中创新,“辩证法的唯一存在可能性是辩证可能性;
或者说, 作为历史发展规律的、作为历史发展运动的认识规律的辩证 法,它的唯一可能的统一必然是辩证运动的统一”。⑦P169 在庸俗的教育辩证法中,师生习惯于直接给出或死记硬背各 种定义、规律、公理等,享受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方便与高效,但却丧失质疑和发现差异的能力,也同时失去了独立思 考与创新的能力。
(三)瓦解的逻辑:人性化教育的辩证力量 教育的否定辩证法奉行批判意义上的瓦解逻辑。也就 是着眼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反思、批判与创新性实践, 重新审视以往的、现存的东西,不相信“未来总是存在于现 实之中”,认为“适合哲学的只是思考那些不同于思想然而 又要使之成为思想的事物,尽管它们的恶魔企图使思想相信 自身不应这样做”。(11)P190 首先,教育的否定辩证法认定,一切人类知识都是不 确定的、假定的。即使像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知识,包括目前 相对确定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各种假 设的基础上。其何以成为现实的、相对合理的理论或知识, 只是因为它们的理论假设符合人类思维经济原则,(21)在N 种假设或理论中,它们是最简便、最经济,所以它们就是最 高级、最有价值的,也就在多种假设和理论中胜出。但究其 实质,它们只不过是某种假设或理论,而非唯一的、永恒不 变的“形而上学”;
它们亟待完善,其状态正如人们日常所 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次,教育的否定辩证法具有绝对的批判精神。何谓 “教育的否定辩证法”?它是指,我们虽然思索客观规律, 但绝不遵从任何戒律和权威,却是通过与自身有差异的或相 反的东西进行不断的批判,吸收对方的力量并使之转而反对 其自身,这不仅在具体的个别人、事件和运动的每个环节中 如此,而且在总体上也是如此。否则,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尔 都塞(Louis Althusser)描述的那样,大多数教育参与者“甚 至没有开始怀疑体制强迫他们去做的‘工作’(体制大于他 们的预想,压抑着他们)。更糟糕的是,他们具有最先进的 意识(即新的最流行的思维方式),却将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智 力投入于‘工作’的执行中”“他们很少怀疑他们自身的奉 献,这奉献作用于对学校所代表的思想体系的维持与丰富上, 以致于正如几世纪前教堂对于我们的祖先是‘自然的’、不 可缺少、慷慨的一样,学校在今天对于当代人来说,也变得 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它有用甚至有益于我们”。(22)P57 最后,教育否定辩证法意味着,需要回归教育经验与 生活,正视其中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可能性,“作为合理性 的辩证法必须在直接的和日常的经验中,同时作为事实之间 的客观联系,作为旨在认识和确定这种联系的方法被发现”。
⑦P168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 种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边界日益模糊,所涉及的世界也相应 地包括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即使对话教育的辩证法在理想语境下能使三个世界达成阶段性、暂时的共识 性真理,但生活世界的多元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教育行 动与生活中仍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总存在着进一步行动 的可能性。
(四)批判性介入:人性化教育的辩证运动 首先,批判性介入是一种维持多元、开放与对话的辩 证运动。教育的否定辩证法必然关涉主体性是否存在的问题。
倘若主体存在,那么主体如何在与客体的不对称或不一致的 关系中介入关于否定性的思考和行动。而且,建立在非本质、 差异和开放性基础上的主体理论的关键是如何对待不可能 性。也就是说,绝对的否定性或不可能性离不开主观解释性 的批判性介入,为此必将预设一个介入的主体,从而使用一 个设定的意义,去超越或搁置已有的标准。但由于在介入中 辨识和决定之间的矛盾极为复杂,所以介入与主体都体现为 一种否定的规则或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是绝对的、永恒的。
(23)P46这里,介入与直接相对,又不同于“间接”,它指 代一种不断否定的力量和自由、开放的民主秩序,“中介绝 不提出穷尽一切事物的要求,而是设定,被它中介的东西不 被穷尽”。(11)P170 其次,批判性介入是社会批判的具体化行动,是个体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辩证统一。巴西批判教育学家弗莱雷 (Carlos Freire)坚持“受压迫越深,反压迫的意识就越强 烈”,认为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实践的首要条件;
如 果要解决矛盾,受压迫者就需要批判性地面对现实,在使之 具体化的同时采取行动。这就是批判性介入的真谛。也就是 说,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批判性介入,那么这种现实就是虚构 的、抽象的,也无法触及压迫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使受压 迫者屈从于现实,对这种现实丧失反抗的能力。只要批判性 的介入需要阐释行动和产生这一行动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关 联,以及行动的目的,受压迫者才会把挑战性的现实作为改 造行动的对象。如此一来,受压迫者对其了解越多,介入现 实的批判性就越深刻,从而促进他们自身意识和经验的发展。
归结起来,教育否定辩证法的根基在于,它是为自身解放作 斗争的人的教育学。(24)P8~9 最后,批判性介入和反思与行动一起,都是教育否定 辩证法的手段与过程。倘若没有它们,那就很难实现人性化 教育的目的。具体分析,一方面,世界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依存,只有教育行动是全身心投入的、与反思密不可分 的时候,教育行动才是人自身的行动;
另一方面,批判性介 入还体现在与大众就行动进行对话的辩证法,贴近大众和被 压迫者,使他们意识到这是他们自身的解放斗争。美国批判 教育学家阿普尔(W.Apple)也提到批判性介入的重要性。他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