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 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王尚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 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 ‘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语言形式,即“怎么 写”,而非“写什么”。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的 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对“写什么”的解读上,而对于“怎么 写”却等闲视之,这是造成语文课上“语文味”缺失的主要 原因。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独特的语 言表达形式,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经历一个充满 “语文味”的学习过程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一、聚焦于文本的“体裁特点”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等,由于文体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也各有特 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 领会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形式。
如一位教师执教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就非常关 注文本的体裁特点,他问学生:“这篇课文仅仅用了43个字 来描写李时珍如何编写《本草纲目》,而另一篇课文《李时 珍夜宿古寺》却足足用了大约600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聚焦于文本的“表现手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教材中的课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不 少,而且表达效果各异。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表达方式,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发现、咀嚼这些语言的奥妙。
如薛法根老师《爱如茉莉》教学片断:
师:“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 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 芬芳与光泽里。”这两句写的是景物,写的是阳光,没有写 如茉莉一样的爱,为什么还要写在这儿呢?这里有一个“探” 字,你能体会到什么?生:我能体会到阳光有生命有情感。
师:阳光就像人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拟人。
师:对呀,把阳光当作人一样,这时候的阳光,你体会 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连阳光也不忍心惊醒爸爸和妈妈。
薛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关注到了文中看似无关紧要 的环境描写,聚焦文本的表达,并启发学生在以后写作中对 借景抒情这种方法加以实践和运用,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 文味。
三、聚焦于文本的“遣词造句” 如一位教师教学《钱学森》一课时,问学生:课文为什 么不写“飞机的舱壁”,而是写“火箭的舱壁”呢?生:因为钱学森是研究什么火箭、导弹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