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临床药学 部门的出发点应加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临床疾病的 药物性治疗方式。本着“合理用药”为核心,全程参与临床一线观察及参与用药, 本文以1例真菌性肺炎患者为例,在其治疗过程中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监护,对监 护实施过程与结局进行归纳,总结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体会。
1.病例概况 患者,女,26岁,就诊于新乡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曾就 诊多家医院,目前症状控制。2014年11月15日,因“股骨骨折”在我院行手术治疗。
患者因“咳嗽咳痰伴发热1月余”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90次/min,神 志不清,精神可。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双侧锁骨中线叩诊清 音,呼吸规整,双肺可闻及湿哕音,无胸膜摩擦音。降钙素定量:0.85ng/mL;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85.6%;白细胞:11.3×109/L;血红蛋白:92g/L;中性粒细胞绝对 值:9.71×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0.4%,偏高,考虑有肺部感染;人院诊断:(1) 肺部感染(真菌性肺炎混合感染);(2)精神分裂症;(3)肺结核。
2.主要治疗过程和药学监护点 2.1患者主要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抗结核等治疗,在住院期间存 在细菌、真菌混合性感染,持续发热,感染控制过程比较复杂困难,先后给予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莫西沙星片、硫酸依替米星针、伏立康唑粉针、万古霉素针、美洛培南针、伊曲康唑胶囊。抗感染及多索茶碱、氨溴索、氨基酸营养支持 等对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
2.2药学监护点 2.2.1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 患者入呼吸内科后血白细胞增高,持续高 热,在没有细菌学依据前治疗时选用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联用左 氧氟沙星、硫酸依替米星抗菌药物合用有增强抗感染协同作用,其治愈率高。根 据药敏试验结果与细菌学依据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做出合理调整,将耐药菌控制到 最低限度,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便将抗菌药物改为降阶梯治疗。治疗第3天, 患者仍然咳嗽,痰量少,体温最高达40℃,患者目前诊断明确,为混合感染。需 覆盖革兰阴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且患者病情重,不能进食,在营养支持治疗的 基础上可加强抗感染治疗,可更换抗菌抗感染药物,临床药师建议将左氧氟沙星 改为莫西沙星。理由如下:(1)莫西沙星是广谱和具有抗菌活性的8-甲氧基氟喹诺 酮类抗菌药,在抗菌抗感染谱方面相对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更好临床应用更 广。莫西沙星对厌氧菌同时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可以不经过细胞色素酶P450 代谢,并且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不受影响。(2)莫西沙星防耐药变异浓度比左 氧氟沙星低,选择莫西沙星可缩小突变选择窗。盐酸莫西沙星片、阿莫西林克拉 维酸钾针、硫酸依替米星及伏立康唑针联合用药治疗,观察病情变化。病情改善 后可进行降阶梯治疗。第6天患者仍发烧,体温39.2℃,患者右膝关节原手术部 位出现一破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请骨科医生会诊,考虑右膝关节化脓性感染。
建议:行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临床药师根据 经验性治疗肺炎来看,广谱青霉素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为病情较重者的首选药物,在依据患者的原学检查结果酌 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肺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往往具 有多重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小的是碳青霉烯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 来看,碳青霉烯抗生素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特征,抗菌疗效一般在TMIC超过给 药间隔的40%时比较良好。对提高美罗培南的疗效,临床可通过增大给药剂量、 延长输注时间以及缩短给药间隔三种途径来实现。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是无效 的,主要用于肠球菌和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对各种革兰阳性菌和杆菌均具有强大 的抗菌活性。给予升级更换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是合理的。治疗当天患者体温 有所下降,经过12d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患者体温、感染得到控制。
2.2.2抗真菌药物的监护 真菌性肺炎患者以咳嗽、咳痰、黏液丝状痰、发烧为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时也可伴有呼吸困难、胸疼、胸疼等症状。
多数肺部有湿哕音,多数有中度发热,以肺部为原发灶或并发肺部感染者最为常 见,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念球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 在把握好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的基础上,还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及时、 有效的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明确感染后治疗。念球菌首选氟康唑。亦可选 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患者入院后咳嗽、咳痰、持续发热,不排除真菌感染 的可能,因此使用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治疗,治疗3d后效果不佳,临床药师会诊 查阅相关资料,建议选用伏立康唑针。对于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我 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指出,在这类患者的病原 学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可考虑采取经验性真菌治疗。面对不断升高的抗菌药物耐 药率,黄隽敏对COPO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7例的药敏试验进行了观察分析, 其中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是19.3%和12.3%,两性霉素B仅为0.2%, 氟康唑耐药最高,为26.3%。这可能与临床使用较频繁有关。两性霉素B的剂量 越大疗效越好,但同时其毒性也会相应增加,不良反应严重,且个体差异明显, 因此治疗剂量是个大问题。特别具有较严重的心脏和肾脏毒副作用,故目前使用 较为限制。氟康唑虽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具有切确的效果,但由于抗菌谱并不宽, 长期使用后耐药率比较高,对大部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以及克柔假丝酵 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表现为无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应用受限。而相对于氟 康唑来说,伏立康唑是对其结构的优化,作用机制为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a 甾醇去甲基化,可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具有抗真菌的活性, 不仅对曲霉菌、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比较良好,同时也还对克柔假丝酵母菌和 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这很好地弥补了氟康唑的不足,具有广谱 抗菌、耐药率低、安全可靠的优点。因此考虑选用伏立康唑粉针继续治疗,患者 发热症状有所改善。连续使用伏立康唑至第5天,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感 染,这表明抗真菌治疗理想,患者病情逐渐改善,仍序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鉴 于患者为混合感染,共治疗12d,感染控制效果理想,症状显著改善。
2.2.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 患者入院后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监护是重点,其中监护的重点是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更应 重点监护各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临床药师考虑美罗培南在c.位侧链导入二甲基 氨基甲烯吡咯烷,虽然使得碱性降低,减弱了对肾及中枢的毒性,但是还是要对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紧密的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发生头痛、失眠、 抽搐等症状。在本次监护过程中,患者未发生以上不良反应。肝功能监护:伊曲康唑主要通过影响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 CYP3A的活性,引起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进而发生肝毒性。伊曲康唑引起的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出现肝酶增加、 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密切—监测肝功能。
肾功能监护:万古霉素可引起肾功能损伤,应密切关注尿素氮、肌酐、 尿量等,有条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综上所述,在临床救护患者过程中有目的的开展药学监护,应实现临 床药师与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的无缝配合,进而充分发挥出临床药师在救护患 者给药治疗过程的专业性作用。在本病例药学监护的过程中,在没有细菌学检测 依据前,首先选用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联用左氧氟沙星、硫酸依 替米星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预防进一步感染导致病情加 重。在不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时,给予患者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治疗,密切观 察患者病情进展及临床表现情况,通过查房、问诊等方式,确定患者有无消化不 良、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规避伊曲康唑胶囊药物代谢对肝脏功能带来 的不良反应。经过3d治疗,患者病情明确,确定为混合感染后,覆盖革兰阴性菌、 非典型病原体及真菌抗感染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将左氧氟沙星改为莫西沙星, 停止伊曲康唑胶囊改用伏立康唑针增加患者抗感染抗真菌能力,联合盐酸莫西沙 星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硫酸依替米星、异烟肼针使用,经联合用药治疗 后患者发热情况有所缓解,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进展及临床表 现情况,通过查房、问诊等方式,确定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第6天,患者右膝关 节原手术部位脓性分泌物流出,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患者原学检查结果为依据, 酌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选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盐酸莫西沙星片以及伏 立康唑针联合用药,持续对患者做抗感染抗真菌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尿素氮、 肌酐、尿量等临床表现情况,通过查房、问诊等方式,确定患者有无头痛、失眠、 抽搐等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情况。第9天,经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感染, 这表明抗真菌治疗效果显著,予以停止使用伏立康唑针,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同 时联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盐酸莫西沙星片做进一步巩固抗感染抗真菌治疗, 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经经过12d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患者体温、 感染得到控制。通过一些列序贯治疗过程,临床药师在药学专业知识的指导下, 与医生配合,从而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个体化给药策略,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 使用,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以及用药减轻患者病情的同时,有效的避免或减少药 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方面都较好地完成了临床药师的角色职能,在药物选择及治疗过程中协助医生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临床药师医疗工作的开展,突出 了临床药师在临床救护患者过程中的专业性以及不可或缺性,使患者获得优良的 医疗服务,也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治疗水平。
作者:孙红燕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6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