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困难就在这里:越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就越是 “叫座”。困难的形成,不是单纯的政策缺失问题,更不是 个人差错。意识形态困难是当代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复杂原因的综合所致。
当前意识形态的困难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当前的问题 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双重自卑情节的交织 仍然在起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首先,近代西方文明的 崛起,与中国的相对衰落造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落差仍 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西方世界借助文艺复兴、宗教 改革和启蒙运动,实现文化现代性转型,从而走上工业革命 道路,并且取得对整个世界的支配地位。最近几百年时间, 西方从一种地域概念变成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范式”;
评 估所有文明都以西方的范式作为标尺。随着西学东渐,中国 当代学术、教育主要以西方哲学范式为基础。我们作为“学 生”,难免产生心理和文化上的自卑情节,这种自卑也许是无意识的,却持续起作用。其次,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自卑, 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一定程度的清理。中国人民借助 社会主义的制度“先进性”,唤起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
但是,文化的自卑心理仍然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不仅人们说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即使在大跃进的狂热中我 们也是做着“赶美超英”的梦想——我们仍然以别人的范式 作为衡量自己历史进程的尺度。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处于低 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些被动,西方世界很多人弹冠相庆, 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许多观察家认为西方已经 “不战而胜”,成为冷战的赢家。面对这种局面,世界范围 内左派似乎一蹶不振,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显得处在被动状 态。
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困难,也有现实的社会原因。首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以西方为师造成了我们对西方仰视的心理定势和自卑 情节。其次,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本身也给意识形态带来新的 境遇。“虽然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工业技术社会的兴起减少 了产品和服务上的匮乏,但还是忽视了对生活质量和人文关 怀的影响。当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为安逸的时候,大工业 技术的崛起却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焦虑。”另外,“大众社 会和崇尚技术的文化的增长,加重了人们的冷漠情绪。”② 再次,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社会分化、利 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样化,这种空前的多元状态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时难以自安。最后,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相互作 用:公共领域的形成造成公民自主意识的提高,意识形态工 作却在很多方面没有赶上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变化。
当前意识形态的困难也有着微妙的文化及文化变迁的 原因,对这个原因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以适合的文化方式 解决困难。首先,辩证法告诉我们,物极必反,文化现象亦 是如此。“文革”对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神圣化和绝对化, 必然在逻辑上引来对绝对和神圣的解构。以“文革”为代表 的泛意识形态化的极端现象,使革命的“镜像”脱离了现实 的基础,时间一久必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疏 离心理。其次,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对创新的需要,进一步 强化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按单照收所 有的社会劝诫和教导,这必然给思想理论宣传工作带来新的 困难。第三,许多社会问题和道德失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 乱,许多突破底线的道德失范使道德规范显得更加虚弱,失 去了应有的规范和教化力量。第四,在思想理论宣传和价值 观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缺乏文化上的自信心和 价值体系的制高点,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拒绝“价值”这个概 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渐接受并研究价值问题。正如 格拉特·哈丁(Gerath Harding)指出的,“价值观之所以重 要,是因为它们将国家和民众凝聚在一起。它们帮助定义一 个社会所支持和所反对的东西。”③西方人说他们的价值观 是“普世价值”,而我们只愿说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世界意义缺乏论证和阐 释。文化只有先进才有软实力,价值只有先进和具有世界历 史意义,才能让人民为之骄傲,才能对他人有吸引力。
尽管问题的实质都是内在的,但外部原因也不可忽视。
首先,西方国家仍然心存冷战心态,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 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围剿,对非西方文化贬低,力求让我 们的青年人对自己的制度、文化、传统失去信心,从而达到 不战而胜的目标。尼克松说过:西方要“致力于……削弱共 产主义口号的政治吸引力”④。实际上,当有一天中国的年 轻人不再相信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时候,那就是西 方不战而胜的时候。中国已经成为西方眼中的绝对“另类”。
众所周知,斯诺登事件的曝光说明,美国情报部门与英语国 家组成的五只眼,不仅监视非西方国家,甚至连不讲英语的 德国、法国、日本也成为他们监视的对象。中国不仅不属于 西方文化的范畴,甚至还属于由共产党领导的走自己道路的 国家。正如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8月13日刊登的克里斯 托弗·莱恩的文章所说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令西方极度不安, “原因是它挑战了美国模式的自由主义民主和市场资本主 义的所谓普适性”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已经成为最让西 方恐惧的“他者”。其次,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舆论上掌握 着主导权,而且在价值观操作上有丰富的经验,掌握话语主 导权和议题设置权。西方不仅有价值观的宣传,而且非常重 视价值观的宣传;
美国不仅在国内进行价值观教育,而且公开在全世界推广其价值观。实际上,被视为“普世性”的西 方价值观往往是西方的偏见,而“许多西方偏见基于西方的 历史性政治和军事霸权”⑥。最后,全球范围内宗教的复兴 和原教旨主义的影响,也成为与我们争夺人心的力量。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出现根本性变化 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随着冷战的结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际之间的 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19世纪,列强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 门户,可是20世纪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并且在21世纪初 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去,我们可以关起门来自说自话, 现在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吸引力, 是否能够赢得群众,需要在与其他文化和观念的竞争中加以 检验。不过,正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之中,作为意识形态内在 灵魂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保持精神独 立的关键。我们必须构建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时代特征 的核心价值体系,占领价值体系和道德的制高点。在某种意 义上,过去我们可以有什么讲什么,而现在我们除了自己有 什么之外,还必须看别人在讲什么。我们必须在话语权的竞 争中讲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大多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尽管 以生产队为基础,但生产队经济仍然以地缘为纽带组织生 产;
在城市,大家往往都是“单位人”,生老病死的问题都依靠单位。现在,自然经济已经让位于市场经济,社会分工 越来越多,利益越来越分化。一方面,社会的分化撕裂了人 们的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日益复杂化;
另一方面,单 位人明显弱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靠合同、契约,单位的 教育功能也随之弱化。过去,在大家利益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更容易讲公共利益和共同理想;
现在,必须在利益差异的背 景下阐明人们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共识。
三、关于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 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理想信念问题。在2013年全 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首先必 须重建自信心,这就是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⑦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内心深植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是必须有历史比较视角。我们必须历史地加以说明, 才能知道现实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既然在全球化时代不能 也不应该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东 西与西方或其他国家作比较。必须把中国的历史、现实、发 展目标说清楚,才能了解我们走到现在经历了多少艰辛,取 得的成绩并非轻而易举。如果抛开历史,拿我们的现实与西 方作简单比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一定范围内,这样的比较也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直追。但是,如果没有历史的视角,就容易让一些年轻人觉得处处不如人,从而丧失信心,而“一 个对自己的理想丧失了信心的国家不能使其理想对他人有 吸引力”⑧。
二是理论必须彻底。在舆论竞争环境下,要做到真正的 自信,在理论上就必须彻底,理论必须经得起审视和讨论。
阐释我们的主张时,要进行彻底的理论研究和说明,不能半 遮半掩,否则就容易失去公信力。如果理论上不彻底,就会 出现“文笔日繁,其政日乱”⑨的现象。譬如,某些地方我 们还没有达到别人的标准,要勇于承认。在人均财富排名还 很低的情况下,我们的保障标准就不可能同发达国家相比。
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拿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实现的价值 作为标准,来衡量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不同的中国,就更具 有破坏性了。
三是要立足理论创新。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立足于理 论创新,在先进性上下工夫,着力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 特色。理论创新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着力解释时代性的重大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必须基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着力激发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创造力,通过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拓展,创造更加灿烂 的新文化;
理论创新也必须基于人类历史未来发展的前进方 向,着力引领时代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 起引领作用;
理论创新还必须基于价值观竞争的话语权,着力占领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必须让人民群众相信,历 史和未来站在我们一边;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历史 的一边,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站在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价 值观的竞争是理想观念感召力、吸引力的竞争,只有站在制 高点上才能赢得群众、赢得未来、赢得历史的主动权。因此, 我们的价值观不仅要讲特色,而且必须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 的世界历史意义。
四是引入批判思维。在以发展和创新为标志的时代,要 增强我们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要把批判性思维引入意识形 态本身。必须重申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武器,必须 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民族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问题的关 键是,我们必须把批判性思维引导到建设性批判上,而不是 导致破坏性批判。要做到建设性的批判,就必须对现实采取 历史的态度,既要看到历史的继承性,也要看到历史的发展 性,历史发展就是继承与超越的辩证法。要做到建设性的批 判,不仅必须对他者进行批判,而且必须对自己也采取反思 的、批判的态度。我们过去往往只批判别人,而对自己的不 足遮遮掩掩,这不仅使我们的理论丧失了解决问题的穿透力, 而且也使我们逐渐失去公信力。实际上,只有以自我批判的 态度,才能真正重建建设性批判,才能避免破坏性的外在批 判。现实之所以是现实,就是因为它不是理想的,我们必须 以批判的力量引导现实朝理想的方向发展。正如R.贾基 (Rahel Jaeggi)所说的,“内在批判也是有改变能力的。与其说它试图复活现存秩序或现行规范与理想,不如说它试图 变革现存秩序或现行规范与理想。”⑩实际上,中国的改革 开放就是一次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反思和自我完善的历史 运动。
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 和社会治理中,这样才能为价值观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世 界各国都比较关注法规、政策对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支持作 用。例如,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并且出 台多项房屋政策,鼓励青年人与父母同住,即使结婚后买房 如果与父母住得近,也会得到政府补贴。(11)反观我们,一 些政策的出台与价值观的方向背离,如前几年就出现了相关 购房政策一出即造成因购房而排队离婚的现象,而许多单位 子女住在父母处就无法得到某些补贴,等于鼓励孩子远离父 母。
六是要学会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必须以法治思维解决 意识形态的争论,使意识形态的讨论控制在法治和秩序的框 架内。在这方面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他们有比较严密 的法律规定和文化规范,使人们在法治的框架下讨论问题。
譬如,西方国家对网络上的言行有很多限制,可是他们却要 求中国在网络空间完全放弃自己的管理权。这显然是双重标 准。彻底的办法是把西方国家对网络空间监控和管理的规则 告诉我们的人民。斯诺登揭露的事情应该唤醒我们的人民,不要听信西方的蛊惑。西方明确规定,不能有鼓吹暴力和推 翻现行制度的言论,让人们的言论保持在“合法的”形态下;
另外,还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因而“人肉搜索”就受到 约束。既然西方可以通过法治来约束,那我们也可尽快完善 有关法律并以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七是变革和完善意识形态话语方式。在话语权竞争的背 景下,要增强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就要变革和完善意识形态 的话语方式。应该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使核心价值 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2)?我们认为, 要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盐和调味 品一样,渗透在作品、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烹饪出丰富多样 的美味佳肴来。我们要学会基于价值观讲故事,而不是让人 天天直接吃盐或调味品,那样必然让人倒胃口。实际上,真 理也需要良好的表达形式,钢铁般的逻辑也需要诗一样的语 言。良药不一定苦口,我们可以给其加上糖衣,让其更顺畅 地发挥功能。讲故事一定要基于阐发人性的光辉。
八是必须完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 的工作,是做人心的工作,必须得法,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 的吸引力。要加强工作,但如果加强的方法不对路,就可能 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做意识形态工作,软性渗透比生硬 地直接灌输效果好,自我认同比强制接受效果好,平等对话 比居高临下效果好。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相 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批评了将教育看成是少数杰出人物对大众的启蒙的观点,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中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 受教育的。”(13)思想理论和德育工作,不是一部分人教育 另外一部分人,而是人民之间的相互教育。另外,其他学科 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比普通人懂得多的专家,但在思想境界和 道德水平上,谁也不能自视比别人高。因此,思想理论和道 德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意识形态不只是 用来说的,它应该是行动的方向和指南,因此通过实践行动 体验内化比单纯的言说效果好。我们应该多开展涵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实现这一点,就应该扩大人民 群众的公共参与,通过公共参与达成人民群众自我教育和相 互教育的目的。这样,更多的民主参与才能熔铸共同的生活 方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其对价值观的共同理解,才能达 成更加广泛的意识形态共识。意识形态认同与共识就是建立 在共同生活方式之上的“我们感”。
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 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