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知识、技能指向实践 幼儿教师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将知识、技能作为培养 内容的培养体系。“知识化”教育就是以知识、思维为培养 核心,将二者“知化”的教育。在实践中,知识化教育表现 为对实践的某个片段、场景的模拟,其具体实施过程是将幼 儿园的某个片段在场景中以语言的形式再现,将教育的一个 点从实践的场域中抽离出来,使其对象化、学术化。知识化 教育在方法上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解读、对实践场景的预设、 对实践行为的评判、对实践价值的重估。因此,在此基础上 建构的实践只能是一个课题、一项研究的技能与训练,其成 果至多表现为对实践问题的一种认识或感悟,而非实践智慧。
然而,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 的”,〔1〕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实践过程, 实践包含在幼儿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幼儿 教师培养不单是依靠一个片段、一个预设的场景,也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进行一种知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技能化”教 育作为一种对单纯“知识性”手段的颠覆和超越,对幼儿教 师培养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理论与实践平行的现 代幼儿教师教育中,在技能型人才标准和技术性至上的职业 教育潮流中,很多人认为实践对现代幼儿教师的构造仅依靠 一项技术或一组技能就能够完成,一切非技术性的情感、价 值、智慧都是无关紧要的,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 程序化、技术化或被知识改造的过程。然而,“教师对于教 育的认知并不能只存于操作的层面,更多的需要来自生活与 价值层面的审视。”〔2〕 “技能观”在批判“知识观”的同时,将“技能”泛化 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技能割裂,将技能与 实践分离,使知识和技能概念化、理想化、绝对化,成为一 种“非应用性”的实践主张。这种技术性的危机根源于被割 裂、被程序化、知性化和抽离式的操作性教师教育体系。它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将实践本 身对象化,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对人的教化。这种对象性 思维模式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将人视为手段, 将技术、技能的掌握视为目的。把幼儿教师视为单纯的技术 性人才的定位,从本质上割裂了教育与人培养的一体性,割 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将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践 行、认知与情感分离。因此,被知识化、理论化、操作化的 实践理论日渐远离幼儿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表面上看,技能化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鲜活生动或技艺精湛,而实际上 却无法生成一种真实的实践,无法真正作用于儿童。面对真 实的儿童与教育实践,技能型教师常常不知所措。只有面向 实践的幼儿教师教育才是理性的实践观,因为它汲取了“技 能人才观”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识人才观”的合 理成分,让二者在实践的平台上作用于幼儿教师本身。这种 实践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把实践 智慧的生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将应用型、专门型、创造 型作为人才的基本定位,促使实践成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指标, 把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实践观”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是一种对于实践的建构,它不仅关注幼儿 教师的感官世界,也关注幼儿教师的行为世界。大量的事实 表明,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也不取 决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实践本身,取决于他的实 践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都是指向具体实践 的。“在这种‘实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所学的专 业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 形成假设,采取对策。”〔3〕然而,实践模式不是单项运 行的,必须依靠多维的培养形式,建构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 将知识与技能指向实践。
(一)“实践”人才观的建立 实践人才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能够自如地应对实践并将教育机智应用于实践,唯 有专业化教师才能够胜任。然而,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标准是 什么、标准如何建构,这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践中的 质性问题。实践的人才观需满足三个条件、五项指标。〔4〕 (见图1)幼儿教师专业性体现在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标 准的建立两个方面:专业意识是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对于专业 标准的反应和信念,专业标准则是对其职业的准则和要求。
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系统的理论 和专门的技能。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系统的专业理论是指学 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门的技能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实践中 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评 价儿童的能力。二是能够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培 养专业化的教师,其办学目标、宗旨、课程设置等都要服从 服务对象的利益,即儿童的利益;
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都要 依据“儿童需要”来设定。三是具有专业自主性。幼儿教师 专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专业标 准,不受专业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实践中,能以儿 童发展规律作为实践准则,以“儿童需要”为根本需求;
在 人才培养中,既能面向市场又能引领市场,而非一味地迎合 市场。另外,幼儿教师专业化在人才结构上还需突出五项指 标:即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与反思能力、 人文素养、批判理性。〔5〕这五项指标是人才的标准,体 现了人才结构中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维组合。在理论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智慧,在合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 中进行批判,最终使知识面向实践,在反思中生成教育智慧, 而教育智慧正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取向”培养目标的设定 幼儿教师教育的过程在于对幼儿教师知、情、意、行的 建构,在于使他们认同、形成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依据主观 的行为法则拥有价值判断及知识建构的能力。因此,改变传 统培养观念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重视知识、重视外显的 技术行为变为面向实践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道德动机与行为 动力。其次,要以人为目的,呼吁人文关怀,树立责任意识, 倡导实践体验及践行。最后,要完成行为他律向行为自律的 根本转化,在实践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因此,人才培 养的目标定位是建构“应用型、专门型、创新型三位一体” 的人才标准。应用型是人才的基础定位,要求学生必须是实 践的真实参与者、实施者,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 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能够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 力,在实践中获取实用价值。专门型是在应用型的基础上, 既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能突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一 专”),它是对应用型人才的补充与拓展,需根据学生的兴 趣和特长、个性与需要,拓展学科知识、能力范围,以满足 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针对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 业中突出方向性,在课程中突出选择性,在实践中突出针对 性,依据兴趣,因材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培养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 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改革教育内 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来完成对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这三种类型体现的是“基础定位、个性引领和 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三者依据个性需求相互延 伸,以应用型为基础,以专门型为导向,以创新型为宗旨, 最终将三位一体的人才定位于人才主体,实现目标的预设性、 弹性与个性。
(三)指向“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经验的再现”,即直接经 验、间接经验作用于人的过程;
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即“人程之道”(或“人成之道”),意味着人的形成。然 而,无论“经验”抑或“关系”,都需要通过“实践”这个 载体作用于人,实践即经验,实践即“人成之道”。因此, 课程只有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才具 有本体价值。依据课程在实践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性课 程需要设置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纵向―――由公共基础课 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知识、 能力结构;
横向―――由教育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 课程、艺体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五个不同层次构成,以体现 课程在实践中的素质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是在纵向三大版 块之中,根据幼儿教师知识、兴趣、能力差异,整合内容结构,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课程的横向结构可划分为五 大类:教育类、文化类、实践类、艺体类、拓展类。以教育 类为核心,以文化类为积淀,以实践类为平台,以艺体类为 衔接,以拓展类为方向,最终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整合与综 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 幼儿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使实践的法则与个体主观的 行为法则相一致:一方面,知识行为以实践法则为基础,使 幼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实践法则作为其行为的准则,坚信他 们“应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 品格养成的基础上,不以“约束”为方式,不以“教化”为 手段,依靠主观、普遍的实践法则,通过生活的实践而达到 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兴趣、需要以及自由的意志 是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见图2)“实践特色”的培养过 程以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立足地方 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具体培养步骤 为:面―块―点。先铺“面”,统一人才规格,制定培养计 划;
再分“块”,关注人才差异,实行分层培养;
后找“点”, 采取专项策略,依据兴趣,深层挖掘个体潜能,使人才培养 点面结合,获取最大价值。分步培养的过程由五项基本要求 构成:即保基本、重差异、细分层、突兴趣、搞专项。在“面” 中保基本;
在“块”内重差异、细分层;
在“点”上突兴趣、 搞专项,最终顺利实现由“面”到“块”、由“块”到“点”的特色培养过程。
三、“实践导向”的课程转向 在实践层面上,课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客观的行为法 则须经过实践转变为主观的能力―――实践的行为法则;
二 是课程要将人自身看作是唯一的目的而非操作的手段,课程 的目的是“成人”;
三是只有经过实践行为的检验,课程才 真正具有本体价值。因此,以实践为导向转变课程观念、重 构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当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 必然趋势和重大转向。
(一)教学方法:从重“教”转向重“引” 幼儿教师教育在传统的课程中体现为“以教定学”,它 强调教师的主导身份,而忽视了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这是 注入式思维模式在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在此模式下,各科教 学法成为主宰实践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课 程失去了生命活力。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 的理念需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观察、设计、指导的能力,以 “儿童发现学习”为主线,及时了解儿童需要,构建合作、 发现、探究式学习路径。“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幼儿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指导的能力,它是幼儿 教师实践能力的核心。变“教”为“引”具体有五个步骤:
第一,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真实的教育教学活 动,并记录活动过程。第二,文本提炼。让学生将真实的活 动以文本的形式凝练为活动计划。第三,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对该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而后反思。第四,独立设计, 模拟实践。依照样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计划,根据计划 模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析。第五,实践检验,生成 智慧。将模拟的计划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再现,检验其可行 性;
依据效果调整活动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最 终生成实践智慧。(见图3)图3 (二)教学技能:从重“艺技”转向重“教技” 艺术教育是幼儿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在培养中 普遍将艺术技能等同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把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艺术特长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教育技 能的培养。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包含三项指标:一是学 科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包括语言、科学、音乐、 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类知识(“条件性知识”), 指教育教学类知识及教法。三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 即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经验知识,它是个体经验在实践 中的综合体现。从幼儿教师知识结构可以看出,艺术知识和 技能仅属于本体性知识的一个方面,属于隐性的知识素养, 在实践中,艺术技能的水平不会直接作用于儿童。相比较而 言,艺术教育技能的高低比艺术技能的高低更能决定儿童能 否在该领域得到发展。幼儿教师教育与其他教师教育的不同 不在于艺术水平,而在于其培养的人面对的职业对象更小, 他们的年龄、认知方式与其他年龄阶段有重大差别,因此需 要特别的教育。这些差别是由儿童年龄特征所决定,并不需要培养的人具备更多的艺术才能。因此,艺术课程的目标要 区别于艺术院校,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幼儿艺术发展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在关注学生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将重点 放在对其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和组织儿童艺术活动等能力的 培养上。
(三)课程主体:关注家庭、社区相关课程 美国“全美幼教协会”的职业准备要求幼儿教师“能够 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这也预示着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 应该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传统课程的主体―――教 师、儿童已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家庭、社区环境,因此,需 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构建教师、儿童、家长、社区共同参与 的课程构架;
积极创造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社区和谐的交往 关系,让家庭、社区主动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在课程设置 上,增设相关家庭、社区课程,满足幼儿教师与家庭、社区 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学会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儿童发展服务, 以维护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