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书院制;
校本课程开发;
基础教育阶段 书院制和校本课程的思想源头都源于西方,书院制是一 种融合了西方住宿学院制和中国书院精神下的新型的高等 学校学生管理模式,让学生既能接受通识知识,又可以提高 自己自主管理的能力。国内近年来关于书院制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在书院制背景下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学生管理模式的 探索以及对近年来高等学校书院制探索的概述等方面展开。
关于书院制在高等学校的可行性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从总体 上来看,前人研究聚焦于书院制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积 极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管理模式应用于各个方面,尚未涉及高 等教育阶段下书院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合,而从目前研究 来看校本课程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两 者在教育理念方面重视学生个性和人格培养,都试图通过不同的课程呈现方式使学生达到能力提升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 书院制和校本课程开发无疑是教育改革进程中顺应时代发 展的积极尝试。本文从书院制培养目标视域下分析校本课程 的开发,以期能够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目 标的落实。
一、书院制与校本课程 “书院制大学是基于英国剑桥,牛津书院联邦制为模本 的大学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汇聚 在一个小型社区进行集中管理,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统一。”[1]我国最早进行书院 制改革的学校是香港中文大学,实行书院制已有半个世纪之 久,其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苏州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进行书院制改革,进行了一 系列的尝试探索,各个书院也各有特色,各具内涵。“校本 课程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 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 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 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2] “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外来语,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美国 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重视,其目的是为了让课程 迅速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课程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 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而做的一次尝试。从宏观 层面将书院制与校本课程两者对比,首先就教学对象而言, 两者教学对象虽然都是学校所有学生,但是书院制大学的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隶属的书院,这无关教师对 其的选择,完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完善做出的选择。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在构建校本课程之初的确是为了 满足学生个体多样化需求,但是在统筹规划开设过程中,教 材编写大部分是按照教师特长和意愿开设的,导致所有学生 为了修完校本课程的选修学分被迫选择一些校本课程进行 学习,可见当下校本课程开发中并未真正做到照顾学生的个 别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就师资情况和基础设备情况 而言,师资情况方面,配备有大量的导师进行指导,教师素 质相对较高并且具备很强的课程理论素养,有一定的学术造 诣和学术水平,具备先进的课程观念和意识。与此同时,书 院对这批知识精英进行的相关培训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基 础设备情况,我国目前实行书院制管理的高校,在书院内部 都设有场地和配套齐全的设施。如复旦大学的书院设立了供 学生研究学习和方便师生交流的“学而时习斋”,里面设有 讨论室、阅览室、导师咨询师、信息网络室等活动场地;
西 安交通大学的书院设有的活动场地一般有机房、会客室、阅 览室、谈心室、讨论室、多媒体室等。[3]书院制大学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实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沟通与交流能 力、主动探究能力等。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就师资情 况和基础设备情况而言,师资始终是一些普通的一线教师, 是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普通教师,并没有课程建构的基础知 识以及实践经验;
基础设备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 所以设施也相对薄弱。就课程实施而言,书院制课程使不同 专业学生之间可以在课堂交流学习自己本专业以外的知识, 补自身之不足,互相促进,既打通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文史知识,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方面得到完善。多样的课程 内容方式使学生有全方位学习的机会,并能满足未来社会发 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全方面才 能的高素质人才,书院制大学的课程实施自然受到学生和社 会的大力支持和推进。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由于处于 基础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必然面临升学压力的异化,很多学 校的校本课程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地存在于课表之上,校 本课程实施的进程在高考与中考的冲击下被异化成高考科 目的强化时间,无疑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趋势。
二、书院制培养目标视域下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 的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学情需求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以及教师一 定的自主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校为了追求这种教 育时尚,为了改革而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是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但很多时候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连教师 都不清楚,教师总是用成人的想法去评判学生的需求,这样 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不会有长远的生命力。而在书院制大学 的体系中,由于可选择的课程形式全面多样,加之大学生对 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规划认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 么,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完善自己。课程 标准中明确规定校本课程不得少于8个学分,在此背景下,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虽然不会像书院 制大学那样全面,但是可以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 意性,切实可行地调查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对学生采用焦 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学生的知识需求和 心理发展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出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 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为了避免一刀切,教师、校长与 社会人员也应共同协商,最终开发出适合社区、学校尤其是 学生个体特定需要的校本课程。
(二)选拔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 书院制大学的导师都受到过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有教 学科研经历,能够结合书院目标开发规划素质教育课程,培 养出多样化的人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教师的专业资质 必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为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会对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书院制大学的导师资质对选 拔基础教育阶段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有一定的警醒作用。教 师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他们的事业责任和专业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而传统中小学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使得 传统思想的禁锢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 差距。要选拔出优秀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有课程改革 强烈意愿的优质教师去系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 法,培养出一批具备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并能实践的教师;
另 一方面可以直接从高等学校中邀请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的高素质教师到中小学上校本课程的示范课,让更多在课程 改革中实践的青年教师在学习、反思和探索中继续成长,专 业技能逐渐增长。
(三)调整考试制度,以适应校本化的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由于处于基础教育这一特殊 阶段,面临考试这座大山,校本课程在升学压力下淡化为课 内“加餐”,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流于形式。书院制大学的 课程实施之所以能相对顺利进行,一方面是由于满足学生兴 趣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补自身之不 足,完善自己。国家开发校本课程虽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 性特长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考试的压力违背了学生的 利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不如适当调整考试制度, 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例如,中小学与高等学校之间合作, 教师资源共享,高等学校派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从中发现人才,开启高等学校招生直通车。学生在校本课程 中的优秀表现更利于学生进入心仪的大学,自然就可以改变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的问题。此外,任何考试制度的改革,都要有评价体系的监控,国家在适当调整考试制度的 同时,一定要建立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以指导教师 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四)渗透核心素养于校本课程开发 “从校本课程开发到最终实践落实,需要来自教育系统 内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不断推进,层层落实的 复杂过程。”[4]书院制大学在基础设备情况上明显优于基 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原因是因其处在高等教育系统下,而校 本课程开发探索活动通常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好、师资力量 较强的学校中实施较为顺利,所以学校需要有能够有效开发 学校相关人力、物理资源的校长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来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科技馆、体育馆、 艺术馆使教师各尽其才,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5]在基础 设施完善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将这些基础设备的作 用最大化,努力整合这些资源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以适应 课程改革发展。每种教育组织方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 背景,现代大学书院制和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的产生都是 在目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推动的产物。两者存在的 共同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有个性的人才,可以看出从基础教 育到高等教育,事实上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 之所以站在书院制培养目标视角下,是希望基础教育阶段校 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实现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永平,李晓敏.论MOOC与书院制大学的结合[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7(4). [2]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 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3]崔海浪,李昆峰.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 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1).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