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职演讲稿 >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来源:竞职演讲稿 时间:2019-10-29 08:01:19 点击: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相一致的,一定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 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普及程度提高的重要途径。围绕实现\"学生真心喜欢、终 身受益\"的课程建设目标,从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而探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路径。

摘 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 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 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 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精神,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 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等作出了 部署;
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 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规范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 设;
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这一系 列的举措,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前 提保障。但距离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 欢、终身受益课程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笔者尝试从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出发,谈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开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1]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竟需要 "化什么"以及"如何化",是当前学界在探讨"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时躲不开、绕不过的基本问题。

首先,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化什么" 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 要化的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我们也 必须认识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

从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一命题的语境来看,它应该是指狭义的含义,而从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它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两重含义实际上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 其性质和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应该从广义的含义出发去理解,因为只有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自于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如何化" 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有的学者从大 众化是马克思的创新魅力角度提出,大众化的基础是朴素化、 大众化的方法是简练化、大众化的风格是生动化、大众化的 核心是具体化;
有的学者从认同理论出发,从主体的话语系 统、情感系统、需求及兴趣四个方面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认同建构;
有的学者从教育路径出发思考马克思 主义的大众化;
有的学者从理论本身、大众对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以及大众应用理论指导实践三个层面来思考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际上,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都是我们应该重视与应用的,因为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如何化"的问题,不是只有唯一 途径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为大众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也就是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 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 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观念、进而外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实质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理论的通俗化, 使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广大人民群众自 觉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包括有三个层面含义:第一层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的通俗化,即理论从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 辨转变为通俗易懂,这是前提和实现条件;
第二层面是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 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这是程 度的提高;
第三个层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性,即 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产、 生活实践,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 层面的含义有着异曲同工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 专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 论普及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它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化"强调的是 社会所有成员的普遍参与,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在 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2]首先,这个群体是未来社会 的栋梁,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 中国的方向,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其次,这个群体数量庞大。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 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必不可少的群体。再次,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社 会影响力。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武装在校大学生,使之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那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会起到推动、示范和导 向作用。因为,青年学生一旦走出校园,他们就会像一颗颗 富有生命力的种子,不仅植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传 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 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普及程度提高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 育的阵地,是知识分子聚集的殿堂,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争 夺的重点,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高点。在高 校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活动,是武装广大党 员干部,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夺取新时 期教学改革新胜利的需要,是引领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建设 现代大学的需要。当前,高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提 高活动,对于教职工来说基本以政治学习为主,对学生来说, 尽管也采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等社会实 践活动各种形式,但基本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主要是 以理论灌输为主,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 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通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 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 政策》,它是以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的任务为己任。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充分考虑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尤其是不同层次学 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要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 料来说明深奥的哲理,把深奥的哲理转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 在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上要通俗化、多样化,这样学生就易 于接受。

列宁曾经讲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 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 通俗化"。[3]在这里"通俗化",首先话语体系的转变,要将 教材的话语体系转变为教学话语体系,要把理性的内容感性 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其次,是 要将教学的话语体系与学生专业的话语体系结合起来。对于 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要通过使用该专业学生熟知的具 体事例来论证理论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尽可能用通俗、 浅显、生动的语言,甚至是当下对大学生影响深刻的网络语 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增强感染力。当然,在讲"通俗 化"的同时,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即把"庸俗化"、"低俗化 "、"恶俗化"当着"通俗化"。

2、以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理解和掌 握为基本目标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 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 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 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在内容上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方式方 法上必须"贴近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只有联 系实际,才能正确的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 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 到合理的解决。"[5] 联系实际,首先是要从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出发, 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学生关 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和理 论引导;
其次是要结合当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尤其是不同专 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教育。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以理服人外,还要实现 以情感人,让学生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自觉学习、 自觉信仰的状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和思想共鸣,这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3、以学生自觉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为 价值取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仅 限于被学生所认识、所理解、所掌握,是不够的,理解和掌 握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只有把理论转化为学生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正如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6]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学生对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仅仅是一个基本目标,而不 是终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的价值在于学 生自觉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要现实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树立从传统单子式的 知识传授转向交互式的教学理念。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 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 活过程"。[7]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 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 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 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 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这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走出象牙塔,融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是 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志愿者服务活 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高学生运用理 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利用寒暑假,组 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 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进一步了解国情、体察民意,领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自 觉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武器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 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 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02-5 -15.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467-46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57.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72. [8]姜洁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面的思考 [J].大连干部学刊,2008(9). [9]欧永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述 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