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从声音角度来说,节奏有长短、高低、轻重、疾徐之分。格 律诗的音调节奏比较固定:五言诗,停顿方式一般为二、二、 一;
七言诗,停顿方式一般为二、二、二、一。从语义角度 来说,由于语法结构和语义的不同,节奏的划分并不是固定 不变的。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安排五言绝句共8首, 七言绝句共32首,七言律诗1首,词7则,五言古体诗l首, 四言古体诗一个片段。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中,绝 句占了80%,而七言绝句在所有绝句中又占了80%。可见,七 言绝句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让学生在按节奏朗读时,停顿的时长千篇一律,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古诗美感的体验,而且 会打消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古诗产生厌恶。
下面就以七言绝句《望天门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为例,一般的停顿方式是:
天门一中断一楚江—开,碧水一东流一至此一回。
两岸—青山—相对一出,孤-十月广一片一日边_来。
在指导朗读时,我们还要结合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 和轻重以及情感的疾徐。因此,可作如下改变:
天门一(平)中断(干脆有力)楚江一(平)开(干脆) 碧水一(平)东流(干脆有力)至此回(干脆) 两岸一(舒缓)青山一(柔美)相对出(舒缓) 孤帆一片(稍快)一日边来(舒缓) 这样的改变和具体语境下的朗读要求是分不开的。这样 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朗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意 识到古诗朗读并不是一种单一、重复、机械的过程。它需要 调动人的一切感官,需要根据诗意、诗情、诗境去体会。
二、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押韵。古诗中的韵,指的 就是汉语拼音里的韵母。诗句中末尾字的韵母决定一首诗的 “韵”,因为位置在句子结尾处,因此也叫“韵脚”。古诗 中的绝句和律诗,有自己的押韵规律。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 押韵,偶数句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朗读时, 我们一般对于韵脚要读得重点,而非韵脚读得轻点。韵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旋美。
古诗还讲究平仄,它强调的是声调的抑扬:平声包括阴 平和阳平;
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古诗中的平仄要求 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的说法。也就 是说,一句诗之内平仄之间要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 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的下旬和下联的上句平仄要一致。这 一平仄要求,构成了古诗的旋律美和音韵美。
古诗可入乐,在课的尾声,还可以安排学生听相关古诗 编写的音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种旋律美和音韵美。
同时,古诗还讲究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 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只要知道古 诗中的对仗讲究词性相对、字数相对即可。对仗使语句更具 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形成了整齐优美、和谐悦耳的 效果。
三、感受古诗的结构美 古人将古诗的结构称为童法,即所谓的起、承、转、合。
要体会古诗的结构美,可以从了解结构中的“情和景的关系” 人手。它适用于绝句、律诗。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先景后 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这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又能为 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起到辅助作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诗以 先景后情的居多。
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人教版二年级 下册)。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农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呈现了儿童捉蝶时的背 景: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边还有几棵树, 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尚未长出。“花落未成阴”和结 句中的“菜花”都点明这是暮春时节。后两句“儿童急走追 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了儿童捉蝴蝶的欢乐场面。
再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 上册)。此诗前两句写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从 干净整洁的道路到种满翠绿杨柳的客店,画面色彩清新明朗, 这是送别的自然环境。这一送别是深情的,是难舍的,但在 诗人的笔下,却并不是那么黯然,反而流露出明快的基调。
后两句是主人有感而发的劝酒辞,情感非常浓烈,表现了朋 友之间深挚的惜别之情。
古诗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句子的语气区分。在一些完全不 对仗的诗句中,一、二两句是表示陈述语气的肯定句,三、 四两句不是变成疑问句,就是变成祈使句,或者变成否定句。
它们总是追求语气的变化。
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 句是感叹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是否定句。又如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是祈使 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是否定语气。再如王安石的《泊 船瓜洲》-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是疑问语气。
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渗透以上内容,引 导学生赏析。四、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讲究意境,意境美是古诗的重要审美特征。体会古 诗的意境美,是鉴赏古诗的最终目的。而对古诗意境美的感 受是建立在对古诗的理解之上的。方法很多,在小学古诗教 学中,我们主要是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抓住意象,通过 想象、联想、还原、比较等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古诗光读是感受不到诗的美的。教师只有在大量图片的 展示和语境的创设之下,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 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直接将参考书上的答案告知学生, 让学生背诵下来,学生在情感上并没有得到升华,更不用说 体会古诗的意境,这只是对参考答案的一种机械复制。这样 教学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古诗,觉 得这是一种负担。
其实,很多写景的诗句意境都特别美,我们在课堂上要 尽可能地抓住这些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体会古诗的意境中 学会感悟的方法。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了让学 生体会到老朋友之间的情深意长,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感知路的难行。
师:这就是阳关的路(指着地图),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拓展阅读唐代诗人岑参的古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 官》,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路的难行。出示大量图片让学生感 受视觉冲击。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不了解,教师通过呈现文字和图片让学生感受阳关路的艰辛。
2.创设情境,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师: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等不到元二回来的 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了。这酒一喝,就是 永别啊。他们将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配乐《阳关三叠》,朗读整首诗。
教师的导语很重要,当学生知道这将是永别,他们的情 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再加上《阳关三叠》的伴奏,学生 再一次在读中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
当然,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在低中年 段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美、韵律美,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 境美。到了小学高段,我们不需要再将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 韵律美作为教学的重点,古诗的结构美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 和感受,而将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作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降黎,诗是什么[Ml.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l.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 良药[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浙江省台州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3170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