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那为什么还要写对话呢? (出示含对话的第3~8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讨论。) 生:让事情更加生动具体。
(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生动具体”) 生:加上对话后,能说清楚爸爸、妈妈、萨沙他们为什 么要这样做。
(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说清事理”) 师:写对话,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能把事理 说清楚。所以写对话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感受文中对话的 作用。(学生听录音)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出示第3自然段。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 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指名读。强调把“干吗”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师:萨沙问了几个问题? 生:两个。“爸爸干吗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干吗把 雨衣给‘我’?” 师:面对这样的疑问,妈妈一般会这样回答:
(出示:“因为你是我们家最弱小的,所以我把雨衣给 了你。”)(指名读) (出示:萨沙的妈妈却这样回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 自己弱小的人。”) (指名读) 师:两种回答,哪种更好呢?说出你的理由。
生:第2种回答好,因为她教育萨沙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人。
师:第2种回答不仅包含了第1种回答的意思,还更含有 一种希望。萨沙的妈妈希望萨沙成为怎样的人? 生:希望他成为强大的人。
生:希望他能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那是一种有责任与担当的人。(板书:责任、担当) 师:第1种回答为什么不好? 生:暗示了萨沙就是最弱小的人。
师:那爸爸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 生:因为妈妈比爸爸弱小。爸爸在给萨沙做榜样。
师:妈妈真会说话!既回答了萨沙的提问,又对萨沙进 行了引导。(生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妈妈话里有话,四岁的萨沙只听懂了其中的一半。
(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指名读:强调“我”应该读重音。) (出示:“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 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师:请把妈妈的话换成陈述句。
生: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师:为什么用反问句,不用陈述句? 生:富有启发性,更加委婉。
师:好会说话的妈妈,对萨沙循循善诱。听了妈妈的启 发后,萨沙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名读7、8自然段) 师:萨沙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用“因为…… 所以……”说话。
生:因为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所以说自己不 是最弱小的。
(出示两个句子) ①“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②“现在我还是不是最弱小的了呢,妈妈?”萨沙问道。
师:两种问法,哪种更好?说出理由。
生:第一种问法好,写出了萨沙的自信、自豪。第二种 写出了萨沙的不确定、疑惑。
师:练习读好第一句,请大家读出自信、自豪的语气。(指名读) (出示罗曼·罗兰的话: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 是一精神的成长。) 师:通过学习,发现文中的“对话”写得非常准确妥帖, 也就是“会说话”。(板书:会说话)下面把我们的理解带 到对话中去读好它(先同桌练习对话,再指名读,评议)。
师:要读好对话,就要细心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 气。现在老师帮帮你们——你能读懂对话,给下面的对话加 上提示语再读一读。
萨沙(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 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妈妈(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萨沙(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 的了吗?”“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 ) 问道。
师:同学们,你们对“对话”部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 悟,谁能读好它?(指名分角色读) 【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导到位上?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要明白 “教什么”的问题。一篇课文,枝枝蔓蔓的东西很多,可以 训练的语言内容也很多,但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可能 面面俱到,而应该取其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说取其最具核心教学价值的一“点”)来开展教学。只有教师心中明白 了“教什么”,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导学。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叙事类的课文,可教的语言 点很多。比如“伏笔”的运用:前文写的“天气闷热”,就 为后文“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埋下了伏笔;
前文写“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 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就为后文写萨沙是“最弱小的”埋下了 伏笔;
前文写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就 为后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 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埋下了伏笔。再比如遣词造 句准确妥帖。写野蔷薇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写夏日雨景“天气闷热……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 点,接着大雨如注。”还有课文插图。萨沙是怎样保护比自 己弱小的蔷薇花的。(他是走近蔷薇花,利用自己的身躯作 支撑,掀起雨衣的一角,轻轻地盖在蔷薇花上,娇嫩纤弱、 毫无抵抗能力的蔷薇花瓣才不会被滂沱大雨冲掉,也不会被 雨衣本身的重量压垮。)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者大多热衷于教学方法,拿到一篇 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听课者关注的也是教学方法, 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艺术风采。其实,无论教者、听者, 更应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