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有效生成、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生成与引导的关系 这3个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验,以及生成性教学的相关理 论进行审视探讨,以推动生成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关 键 词】 生成;
预设;
引导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编号:2013044)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6)27-0016-02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它是指在 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 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有利于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生成与预设如何平衡、生成性的课堂该如何引导等一系列问 题。因此,有必要对生成性教学重新进行审视。一、怎样使生成变得更加有效 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吗?显然不是!对于课 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机智地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 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学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课堂的生 成是否有效,去伪存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目标的生成,课堂上子目标的生成要围绕教学的总 目标。当课堂上出现生成偏离的时候,教师必须有效而巧妙 地把生成引到不偏离整体教学目标的路线上来。当然这并不 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心要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绿 色通道”上来,但生成总得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 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此外,对于目标的生成要适可而止,不 可无限制地拔高,生成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认知 水平。
对于教学内容的生成,要注意分析是不是有效信息,是 否偏离了整体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将语文课上成地理课、生 物课或思想政治课的现象。
对于教学过程的生成,要注意把握火候,要能像厨师做 菜一样控制好课堂“温度”。对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 行为缺乏预见或没有及时“扭转”造成的无效生成,教师要提高预见性,注意“扭转”时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等。对于一些因学生情绪过分高涨而造成的无效生成,教师 应该及时调控。总之,该“放手”时必须要放得开,该“回 归”时一定要回得来,避免出现课堂上的“虚假繁荣”。生 成是思维碰撞所激起的火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文本间的深层次交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 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但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生成性的课堂还需要预设吗?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由于先前没有预想好要达到 什么样的目标,所以也没有课前的适当引导。课堂上学生把 原文改得面目全非,演项羽的学生最后竟然把头冠摘下来扔 掉。整个表演的过程,全班都笑个不停,课堂热闹非凡。课 后,笔者反思:“学生这节课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毋庸讳 言,恐怕只是收获了“热闹”,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究其 原因,教师在追求浮华中失去了方向。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 标,生成也同样不能没有目标。一节课,课前完全没有预设, 让学生天马行空地生成“脚踏西瓜皮——溜到哪里是哪里”, 这往往是无用的生成。
由此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 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预设 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 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
预设与生成既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那么预设时就不 能不考虑生成的空间,在生成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生成而不 关注预设的目标。在预设时,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维的、死板 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 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具体应做到:①关注教学内容 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提高生成质 量和水平;
②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 可变性。预设如果不以生成为导向,那么即使再充分的设计 都可能没有价值,都可能导致课堂上无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也 必将出现更多的意外情况,教师的把握和调控成为教学成功 的关键,应该做到:①对预设要胸有成竹,不能心中无数;
②要顺水推舟,要自然生成不能生拉硬套。学生的回答和反 应常常会跳出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教师突然“袭击”。这时 就需要教师冷静面对,顺势而下,驭生成于弹指间;
③要有 的放矢,不能任其发展,也就是要把握好生成的度;
④要重 视利用生成性资源,但不能忽视整体目标。三、生成与引导的关系 生成需要引导吗?生成性的课堂就是把课堂撒手给学 生吗?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因思维卡壳而 不能继续前进,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建构主义理论 可以看出,生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当学生缺少 这个储备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生成。
其实,引导与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课堂教学中 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不能没有教,学生的学主要是教 师引导下的自我学习,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帮助和提 升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统一。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借助自己在方法上的优势,帮 助学生有效展开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以形成符合 教育目的的特定认识、能力、态度等。学生的学习不同于自 发学习。自发学习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全凭兴趣、需要行事 的。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只有当教师激励、 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 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开始结合时,当教师凭借教 授活动,唤起、组织并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学 才能成立。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历史经验转 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素质,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引导。教 学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纯粹自学必然自发、盲目,处处 摸索、试误,往往易遭挫折,而收效甚微。书本知识与学生 个体经验是有差距和间隔的,它们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以及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实现。教师 恰到好处的引导往往让学生更顺利地解决文中的难点,促进 文本的生成。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捷、准确、清 晰地“知道”一些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把所“知 道”的提升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动力和能量。当然, 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个人经验、自我生成的潜能也可以在 其他活动中得到发展,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 自发倾向,甚至也可能出现退化。只有在教学的形式下,人 类社会文化经验的传递和更新,学生个体自我潜能的激发和 外显,才能不断加速地增强和完善。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要在不断反思、调整中前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面对生成性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问 题,应该以理智、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与分析。面对问题不以 偏概全,也不文过饰非,而是直视问题,积极思考,找出问 题的症结所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生成性 的教学就能呈现出朴素而扎实的健康面貌,更好地推动新课 程改革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 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4] 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