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忽视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读书方 法。古人曾流传下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可以看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宋 代大儒朱熹在《读书之要》中也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 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张颂《朗读美学前言》对此也 有精辟的论述: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而尝试的过程就是 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复活”的结果就是两者视界的交融。“复活”不是简单的 模拟,因而不能片面地追求“形似”,而是以心去发现心,更要追求“神似”文本之 真之美生成于读者的阅读之中,尤其生成于朗读之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 朗读就是一种精神“复活,,,朗读就是要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先“立”起 来,朗读就是要把蕴含在文本里作者的真实情感用声音准确地传达出来。古诗词 大多是感性的,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凝练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学 生通过诵读去细细体会和品味。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却往往忽视诵读这种学习古诗词最重要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篇翻译和老师自己干巴巴的解释课文,把古诗词含蓄、凝 练的美全部消解了,学生上这样的课如同嚼蜡。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堂上,我们听 不见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满堂灌的声音。如有老师在执教《赤壁赋》 时,并不是让学生诵读全文、感受苏轼文学语言的魅力,而是花大量时间让学生 认识苏轼的身世背景,然后直接从苏轼的身世背景就得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又如老师在执教《离骚》时,并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疏通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老师自己通篇翻译文章,生硬的向学生讲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学生味同嚼蜡,体会不到一点屈原的潇洒飘逸。
二、忽视背诵 学习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读来达到背诵的目的,特别 是学习古诗词,教材中大部分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 们老师大多忽视对古诗词作品的背诵。在高考指挥棒的刺激下,老师大多只要求 学生背诵每篇作品中那些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 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街夜色凉如 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此生此夜不长有,明月明年何处看。”“千家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如果我们的同学学了那么多年 的古诗词,仅仅只是会背诵其中的那么几句,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会完整吗,会有 一个整体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吗?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忽视自己 的背诵。我们的老师天天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背诵名篇名句,而他们自己却往往是 不会背诵的,这就给学生一个无意识的暗示:我们的老师都不背诵,我们为什么 又要背诵呢? 三、忽视文本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基本的要求。阅 读古诗词作品,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作者思 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够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却往往忽视文本,如有老师在执教《卫风.氓》的时候,把课本抛开,所有的 教学内容都在课件上,整堂课学生都没有翻开过课本。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会给 学生们一种意识,文本不重要,我们的老师上课都不用,那我们还要文本干什么 呢? 又如老师在执教《离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内容,竟然 把文本中每句话都缩成四字短语,全部都打在课件上,让学生照着课件读,如“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絝以韈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 蕙鑲兮,又申之以揽苣。’改成“太息掩涕,民生多艰。修絝韈羁,朝谇夕替。替 以蕙鑲,申以揽苣。”可能是这位老师认为《离骚》对学生太难了,语言比较晦 涩,所以老师就想到这一“好”方法,把全部课文缩改成四字短语,期望学生能够记住这篇课文。但是这位老师却忽视了《离骚》这篇文学作品的特点,这篇课文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文本中的语气词,古时候的人诵读这篇课文就是因为有这些语 气词才显得流畅,朗朗上口之不过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古今音的变化,我们才觉 得比较晦涩难懂。我们的老师正是把最大的特点放弃了,忽视文本,架空文本分 析,把这篇文本的“骚味”讲没了。
四、淡化意象分析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古 诗词讲宄含蓄、凝练,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使“象”与“意”,完美结合。在中 国古诗词中,作者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学会分析常见意象的内涵。
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发现作品中意象的敏感性。如王昌龄《芙蓉 楼送辛渐》“洛阳亲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就是一个意象,比喻 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月亮就是表达离愁别绪思念之情;
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中“柳”表惜别,因古人有折柳送 别的习俗,因此杨柳带有感伤离别的意味。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 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尤其能表达离别的感伤。
在中国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老师敏感的发现作品中的意象,作为解 读文本的一种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往往忽视意象,直接从作者的身 世背景和文本中的字面意义来解读文本,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学生觉得意蕴那么丰 富的古诗词也不过如此。在解读《天净沙.秋思》时,老师往往干巴巴的给同学 说这是一首羁旅诗,至于诗中的意象到底是怎样来组合,构成一种羁旅诗的意境, 老师则不会追宄了。再看另一位老师的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篇仅 五句、二十八个字,开篇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初读时让人感到所摄取的景物支离破碎且用语平凡,而 当仔细揣摩时,就会发现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动着游 子的思乡之情。把这一个个散点集中起来便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一幅暮色苍茫、 秋风萧瑟、沧桑悲凉的晚秋夕照图:深秋的黄昏,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归巢 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农家,荒凉古道上一风尘仆仆的行人骑着一 匹瘦马,迎着冷咫咫的西风在孤独地赶路。眼看夕阳快要落山了,但路途遥遥, 不知所向。读这首作品时,只有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秋景图,才能真正理解诗中 所要烘托的是游子历经长途跋涉、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不知何时才是尽头,由此而生发出的浓烈的思乡愁绪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用心揣摩, 就很难感受到诗人匠心独具的巧思与其雕琢文字的艺术魅力,更不能体会出游子 漂泊天涯的苦闷心情。
总之,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 的进行古诗词教学是高中新课改展开以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广大的老师 更应在高中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思考怎样走出高中古诗词教学的 误区,让教师自己教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