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护士演讲稿 > [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印度军事实力对比中国

[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印度军事实力对比中国

来源:护士演讲稿 时间:2019-10-17 07:55:36 点击:

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

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 1.序言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 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发布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 《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 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 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 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 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
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 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 开发体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査》(2004)所提供的数 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 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

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 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 年人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 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 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 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 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 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 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 的人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 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 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 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 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 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 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5]。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 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m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 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 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 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 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 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 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
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 型企业实行学徒制;
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 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 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 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 训[6]。

3.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 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7]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1.1 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 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 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
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 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 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戈IJ》、《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 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 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 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 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 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 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 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 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 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 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 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 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1°]。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 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人印度, 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 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 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 [11]。

4.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 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 学习。

4.1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投人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我国国家教育 投人与经济增长速度则长期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 3%左右(印度为6%,我国2012年达到4%),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因此, 必须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 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 和民族素质[13]。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 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 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 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 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 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 才开发。

4.4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应服务于国家主导产业 2009年中国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确定新能源、节 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然而,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约束着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因此,应围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 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创新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发现机制、 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资源激励与保障机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