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护士演讲稿 > 军事理论论文3000_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例精选5篇

军事理论论文3000_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例精选5篇

来源:护士演讲稿 时间:2019-10-13 07:56:18 点击: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例精选5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例精选5篇 范文第一篇(1) 题目: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的思考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军事理论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为军事理论服务伟大 时代指明了方向, 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了军事理论布局, 为军事理论创新发 展注入了磅礴动力。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应具有适应战争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的 时代性, 具有服务强军胜战指导军事实践的引领性, 具有符合我军实际体现中国 气派的独特性。可着力从创新组织模式、完善体系架构、加强成果转化、厚实人 才支撑等方面发力攻关, 扎实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

摘要:
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 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军事理论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并将其置于国 防和军队“四个现代化”的首位。这种新提法新要求在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 体 现了党中央、习主席对军事理论发展的无比重视, 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定 意志和深远谋划。因此, 必须深刻领悟统帅发出的号令, 坚定不移地推进军事理 论现代化。

一、充分认识军事理论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军事理论现代化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 对军事理论 创新发展及以先进理论指导军事实践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明确军事理论布局。一流的军队必有一流的军事理论。

当前, 全军正围绕现代化这个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军事 力量体系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表现形态, 提出以 军事理论现代化为首的“四化”, 赋予我军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体现了我 们党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问题的深刻思考和长远谋划。实现党在新时代 的强军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由此有了具体的战略擘 画和清晰的路线图。军事理论在其中的定位和使命, 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为我军军事理论现代化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征程有机统一、一体发展, 提供 了基本保证。

为军事理论创新发展注入磅礴动力。我军的军事理论现代化, 以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服务指向, 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 出更大贡献为时代依托, 其中蕴含的理想抱负、使命担当, 前所未有。在这个需 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军事理论现代化所蕴含的宏伟、博大志向追求的召唤、波澜壮阔军事实践的支撑, 为我军军事理论发展汲取古今中外先进军事理论之长, 勇探具有我军特色的军 事理论创新之路, 确立我军军事理论世界话语权, 壮大我军军事软实力, 提供了 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理解把握军事理论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军事理论现代化, 本质上应是与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 相适应, 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要求相一致, 与世界一流军队相称, 包含现代 化的军事理论科研模式、军事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成果和军事理论人才等的体系 性发展状态。在形态特征上, 军事理论现代化应充分体现习主席关于军事理论创 新提出的3个目标, 即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适应战争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的时代性。时移世易, 科学的军事理论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而演进, 体现时代特点规律, 反映时代的 客观要求。习主席任中央军委主席后, 强调要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趋势,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加快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任务要 求的新的军事理论。我军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必将牢牢把握信息化、智能化军事 发展大势, 体现对我军信息化、智能化作战与建设的前瞻探索和超前设计, 指导 推进我军向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从而 实现军事理论与时代要求的紧密耦合。

服务强军胜战指导军事实践的引领性。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 一切工作都必 须坚持战斗力标准, 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军事理论现代化以服务强军胜战为 根本指向, 瞄准与强敌过招, 体现因敌而变抢夺先机的战略主动性;瞄准使命任 务, 体现服务国家利益拓展的战略适应性, 为实现理论先导、科学决策, 源源不 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服务和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在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 上, 提出经略长远的大思想、大战略;在有效应对国家面临的重大安全挑战上, 提 出前瞻性针对性强的策略建议;在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 以及军事斗争准备实践 的矛盾问题上, 提出操作性强的举措办法, 从而实现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的紧密 契合。

符合我军实际体现中国气派的独特性。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军事理论在服 从军事实践本身特点规律的同时, 也具有与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特征。我军坚持理 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军队的使命任务, 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 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 逐步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一整套军事理论体系, 这是我 军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我军军事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 过去如此, 将来也是如此。我军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将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和作战的 经验, 既开阔视野, 又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涵养以我为主的宏伟气魄;坚持 一切从实战出发、从国情军情出发, 既开动脑筋, 又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展现鲜明的我军特色, 从而实现军事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统一。

三、梳理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的思路举措 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 面对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两个重要节点, 必须坚 持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紧密结合, 创新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 推动开展协同创 新, 扎实发展现代军事科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攻关。

完善军事理论体系架构。着力推动军事理论体系变内向为外向, 积极构建开 放型、引领型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 加强学科与职能、理论与技术、基 础与应用的互动融合, 打通从战略设计、概念开发, 到规划统筹、技术实现, 再 到实践验证、评估改进的完整科研链条。加强军事理论科研条件建设, 推动军事 理论科研数据库持续完善, 实行信息化科研手段强制性应用, 加大定性与定量分 析方法的有机结合, 加大调查研究及数据搜集汇总, 形成基于实情、基于数据、 基于动态的军事理论科研决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军事理论“中国学”建设, 研 究形成符合国情军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以及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理论和作战 思想,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 不断提出具有世界 水平、中国特色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 提升 中国军事软实力。

加大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运用力度。着力推动军事理论成果变封闭为共享, 完 善成果报送流转机制, 实行成果分层分级分类, 破除军事理论成果运用功利化、 部门化, 扩大军事理论科研成果运用范围, 为恢弘磅礴的强军兴军实践提供坚强 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坚持研用结合, 强化成果与用户的精确匹配、按需匹配。

建立快速识别、精确分类下分布与集中、线式与非线式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速审速报机制, 增强军事理论服务战略需求的主动性、及时性, 确保形势有所呼, 理论 有所应。缩短理论成果到实践检验再到反馈完善的中间环节, 推动优秀成果尽快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促进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良性闭环的形成。

坚持军民融合, 拓宽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运用渠道, 探索建设军事理论成果军内外 转化平台或示范基地, 促进军地需求对接、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 使优秀成果在 军地相关部门和单位得到充分应用,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中发挥最大效益。

夯实军事理论现代化人才支撑。着力推动人才培育使用变内生为协作, 拓宽 军事理论科研人才覆盖范围, 建立健全军与民、专职与兼职、内部专家与外部专 家相结合的制度, 配套相应的人才发现、交流流转等机制, 探索打造“泛在式” 人才库, 进一步从人才源头提升军事理论科研活力。加强军事理论科研人员实践 锤炼力度, 建立科研人员与机关、部队和驻外武官交流的“旋转门”机制, 增加 科研人员到部队一线、到驻外一线任职进行“沉浸式”调研的机会, 推动科研人 员贴近战场、贴近对手, 有效解决军事科研与实战需求、部队需要等相脱节的问 题。推动军事学学部的建立, 从我国科研学术体系的组织架构上, 解决军事理论 与其他科研领域高层次对接协作平台的缺失问题, 并以此拓展吸引和培育高端 人才的新空间。

范文第一篇(2) 题目:近年来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究综述 科学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 深化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研究, 对 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军事学 界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成果颇丰, 但由于研究角度、侧重点 不同, 在某些问题上还存有争议。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提出 目前,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由美国最早提出, 但对概念 提出的具体时间认识不一。张炜在《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兴起和“中止”》一文中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最早见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 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 该出版物指出:“非 战争行动, 包括除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在所有非战争行 动中, 我们的目标同样是促进国家安全, 扞卫国家利益。” 朱之江认为, 非战 争军事行动是美军全维作战中的一部分, 与战争行动构成一对基本军事行动范 畴, 是美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 (FM100—5号野战条令) 中首次提出的 。该 纲要专辟“非战争行动”一章, 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非战争行动的理论意义、 原则、行动类型等。在郭炎、杨军主编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一书中, 对 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提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是美国国防部在1993年公布 的《防务全面审查报告》中提出美军不仅要善于实施战争行动, 还要善于实施非 战争军事行动;二是出自于1993年9月美军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 (JP3—0) : “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的范围很广, 这种军事行动要使用国家力量中的军事手 段, 但又不是去实施通常与战争相关的大规模作战行动”。

总之,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冷战结束后美军发明的一个军事术语。一般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 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 而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 则具体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二、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 美军在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中首次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制定了理论原则, 但却没有确切阐述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 此后的一些条令对非战争军事 行动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内容大同小异。直至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 典》中, 美国参联会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列为正式词条, 解释为包括除了战争以外 所有军事行动的军事能力的应用, 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作为其他国家力量工具使 用的补充。

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 主要是从三种角度进行定义的。第 一种基本上沿用了美国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对非战争军事行 动的定义, 主要是从非战争与战争的区别上进行定义的 。如张炜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范畴内使用军事力量的行动, 能够被用于 补充任何其他国家力量手段, 可在战前、战中和战后发生 。第二种主要是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战争”、“军事”、“行动”的规范解释。如谢丹认 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武装斗争之外的与军队和战争相关的各种具体活动。

通俗地讲, 只要不是武装冲突, 所有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可 归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 。第三种主要是基于战略目的来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 的内涵。如朱之江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以防止战争, 消除冲突, 促进和平 与稳定, 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 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公认的 “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 ;肖天亮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 使用军事力量, 以非暴力或有限 暴力手段遂行的非战争事态的军事活动 ;汪书敖、汪书轩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 实质上是指世界或国家范围内总体处于非战争状态时期, 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 利益而实施的一种非暴力性的战略性军事行动 ;在张爱华主编的《非战争行动》 一书中, 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武装力量为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 采取的不具有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 共同 点在于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有着本质区别, 不同点则在于对非战争 军事行动的目的、实施手段、运用场合等有着不一致的表述。

三、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 汪书敖、汪书轩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属于军事斗争的非暴力性, 主 体力量只能是国家武装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 其战略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 展利益, 主要运用于人类社会处于和平状态与危机状态时期, 是一种战略手段, 是武装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运用, 而不是一般的军事行动 。肖 天亮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属于硬实力的“软运用”, 其表现方式是通过逐步释 放战争能量, 对抗程度和强制性都较低, 但同样能够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软实 力释放战争能量的方式可分为非对抗性释放和对抗性释放 。类似的观点还有, 刘小力、陈友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前提是在非战争状态下 实施的行动, 主体是军队或以军队为主其他力量参与的力量, 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保卫人民和平劳动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以 及消除危机、遏制战争, 行动的对象是应对因国家间或人为的某种矛盾激化而导 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和危机 。上述分析立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的区别, 都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略性,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有 的性质。但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如非战争军事行动究竟是非暴力性还 是低暴力性,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非战争军事行动可能涉及平时、危机和战 时的非战斗行动, 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时, 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朱之江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内在冲突比较明显, 对进攻性武力 手段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控制, 对象十分复杂, 往往需要依靠特种部队, 成本普遍 低于战争行动 。尤光旭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任务特殊、政治性强, 任务 紧急、复杂多变, 任务繁重、力量多元, 任务多样、专业性强, 任务突然、实战 性强等五个特点 。易巧平等人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具有 广域性、突然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刘向阳等人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 五点, 分别是专属性、非暴力性、战略性、多元性、政策性 。在王明武等着的 《非战争军事行动》一书中,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具有行动的突然性、 准备的仓促性、快速的机动性、任务的艰巨性。齐敬岩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任 务多样、协调要求高, 突发性强、任务转换快, 社会关注度、透明度高, 危险性 强, 考验官兵意志 。显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进行的 归纳, 大都突出了政治性、复杂性、多变性三大特点。如何更全面、更准确地概 括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在1995年《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中, 美军明确提出了六条用以专门指 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原则, 分别是目标原则、统一原则、安全原则、克制原则、 坚持原则、合法性原则。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的理解与美军所提 出的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些学者认为, 非战 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包括依法行动、快速反应、靠前指挥、密切协同、协力保障等。王美权、陈龙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 紧紧围绕党 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 立足国情民情军情, 树 立远大的战略眼光, 以敏锐的政治头脑谋划全局, 整体运筹、军地兼顾、趋利避 害、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通过行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胜利 。肖天亮认为,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以国家利益为准则, 服从国家战略目的;与其他领域斗争 密切配合, 提高斗争效益;灵活高效地运用各种非战争军事斗争手段;根据需要 妥善处理和调控各种军事危机 。刘从良认为, 一是要在着眼全局大势中搞好科 学筹划, 牢牢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正确方向, 二是要在适应特点要求中搞好科 学指导, 努力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质量效益, 三是要在注重协调配合中搞好科 学统筹, 积极营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和谐环境, 四是要在加强人文关怀中搞好科 学激励, 大力增强官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凝聚力 。上述指导原则强调了非 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性、合法性、联合性等,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表述上 也有待达成共识。

六、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 根据美参联会1995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 美军将非战争军事行 动划分为16种基本类型。由于涵盖面广, 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研究 还不够深入, 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统一。

朱运伟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威慑与反威慑、军事冲突和危机控制、反 恐与防暴三大类 。刘小力、陈友献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军事威慑行动、反恐 维稳行动、边境封控行动、强制维和行动、海空安保行动和核生化防护与救护行 动等 。刘向阳等人认为,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包括军事威慑、军事外交、边 海空防斗争、建立禁区、软战攻击、军贸军援、维和行动、反恐行动、反黑缉毒、 难民监管、武装护送、消除核生化污染、军事管制、民事支援、掩护撤侨、危机 处理等。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形式 。

上述观点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划分过于笼统, 肖天亮则从较具体的角度对 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了划分, 将其概括为:从环境和状态看, 可分为平时的非战 争军事行动、危机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战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暴烈程度上看, 可以分为包含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不包含使用或威胁 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行动区域看, 可分为在国内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 动和在国外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此外, 还有学者就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法 律、政治工作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丰富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 对开展非战 争军事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我国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军队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的战略资源, 发挥其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主体作用, 既 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又是军队在和平时期的特殊使命。因此, 更加系统、深入地 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 不断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践价值。

[] (1) 张炜.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兴起和“中止” (J) .中国军事科 学, 2008 (3) . [] (2) 朱之江.论非战争军事行动 (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3 (5) . [] (3) 郭炎, 杨军.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 (M) .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7. [] (4) 谢丹.非战争军事行动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J) .中国军事科学, 2008 (3) . [] (5) 肖天亮.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思考 (J) .国防大学学报, 2008 (5) . [] (6) 汪书敖, 汪书轩.在比较鉴别中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内涵 (J) . 国防大学学报, 2008 (5) . [] (7) 张爱华.非战争行动 (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 (8) 刘小力, 陈友献.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特点 (J) .国防大学学报, 2007 (10) . [] (9) 尤光旭.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J) . 政工学刊, 2008 (10) . [] (10) 易巧平.汶川抗震救灾对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启示(J) .国防, 2008 (7) . [] (11) 刘向阳, 徐升, 熊开平, 张春雨.非战争军事行动探要 (J) .中国 军事科学, 2008 (3) . [] (12) 王明武.非战争军事行动 (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6. [] (13) 齐敬岩.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J) .领导科学, 2008 (19) . [] (14) 王美权, 陈龙.科学统筹军地大局, 努力提升省军区系统非战争军 事行动能力 (J) .国防, 2008 (8) . [] (15) 刘从良.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 (J) .军 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8 (5) . [] (16) 朱运伟.21世纪军队的重要职能———非战争军事行动 (J) .国防 科技, 2002 (12) . 题目:论信息战中军事文化力的博弈 摘要:信息战是知识和信息的对抗, 其实质是军事文化力的优势争夺。在信 息战中, 作为军队战斗力的三大要素——武器装备、使用武器装备的人、将武器 装备和人结合起来的管理及指挥系统, 都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 都是军事文化 力的生死比拼。作为信息战主要形式的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以及心理战, 具有 军事文化含量高、军事文化力强的特点, 都是对抗双方军事文化力的高端展示。

而信息战的准备, 则是军事文化力的全面提升。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 信息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信息战 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对信息战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认可的。一般认为, 信息战是未来战争的主导作战样式,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也有人认为, “信 息战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出现的一种战争现象, 是相对于火力战的一种新战 争形态, 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战争形态。”我们认为, 这两种理解虽有差距, 但 也有一致之处, 即都认为信息主导性是信息战的本质特征。信息化是信息战的发 展方向, 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 是军队现代化的本质。从信息战是知识和信息的对抗、是军事文化力的大搏弈这一本质特征来看, 把信息战理解为“作战样式” 和“战争形态”并无根本上的不同, 只是在信息化的程度上 (哲学上称之为“量”) 有所区别。在信息战的初始阶段, 人类刚刚迈进信息社会的门槛, 信息对抗在战 争的部分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信息战一般表现为一种作战样式。随 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世界实现了网络化, 信息对抗在战争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 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样的战争便成了真正的“信息化战争”, 信息战便从一种 作战样式发展为一种战争形态了。本文所讲的信息战, 便是这种不断发展的、广 义的信息战, 从作战样式向战争形态发展的信息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军事文 化力作为最重要的军事软实力, 将在信息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 说, 信息战就是军事文化力的大博弈。

一信息战的实质:军事文化力的生死比拼 信息战是知识经济孕育和催生的知识军事的产物。知识军事形态下的信息战, 实际上是技术背后的知识竞争, 是“知识群体”之间的竞争。由于知识、信息是 文化的主要成份, 所以信息战的实质就是军事文化的较量, 是军事文化力的生死 比拼。

所谓军事文化, 是人们在军事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创造能力、活动方式以及创 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一切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中的精神因素) , 包括军事 思维文化、军事政治文化、军事谋略文化、军事伦理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军事 传媒文化、军事心理文化、军事法律文化等等, 知识或信息就是这些军事文化诸 形式的主要内容。军事文化对于军事活动的作用力 (包括指导力、推动力等) 就 是军事文化力。军事文化力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智力因素, 包括军事理论、 军事科技、军事教育以及军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创造能力等等;二是精神 因素, 主要包括军魂、军心、军队传统、军队精神、军队凝聚力以及军人觉悟、 军人意志、军人道德、军人气概、军人作风、军人心理等等;三是物化因素, 即 智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物质载体, 包括武器装备、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以及 各种器材等等。与军事斗争相关的各种知识或信息, 是军事文化力的主体, 是信 息军事时代军队战斗力的主导因素, 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军队战斗力一般由三大要素组成, 一是武器装备, 二是使用武器装备的人, 三是将武器装备和人结合起 来的管理及指挥系统。在信息战中, 这三大要素都与知识或信息密切相关, 与军 事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 作为军队战斗力关键因素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先进军事科技文化的 产物。信息战具有与传统火力战不同的基本特征, 例如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 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 作战空间大大扩大, 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 打击精度 空前提高, 杀伤力成倍增长, 作战平台信息化, 单兵装备数字化, 等等。在信息 战中,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基本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 也就谈不上信 息战了。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产生和发展, 是与科技文化、尤其是军事科技文化 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军事科技文化包括军事科技观、军事科技理论、军事科技 成果、军事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没有对科学技术的高 度重视, 就没有二战以后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没有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一大批高技术群体的出现, 就没有新军事 变革的产生, 便不会有信息战。美英等发达国家取得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局部战争的胜利, 是与他们走在新军事变革的前列, 重视军事科技并给予巨大投 入以谋取信息优势分不开的。近年来, 以美军为首的发达国家军队大力发展信息 技术, 建立完备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 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军事信息系统, 积极 开发反辐射导弹、计算机病毒等信息战武器, 从而建立了相对于战场对手的信息 优势, 在战场上处处夺得先机, 胜敌一筹。

其次, 作为军队战斗力能动因素的信息战主体, 即部队官兵, 必须掌握信息 化知识。打好信息战, 必须建设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不仅要有装备信息化、 指挥自动化系统等“硬件”条件, 还要有官兵的信息化素质、军事理论创新水平 等“软件”条件。具备这些软件条件, 不仅要教授官兵更多的军事科技知识, 还 要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军事科技价值观和科学的军事思维方式, 树立为保卫祖 国、谋求世界和平而发愤学习、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实现这些目标, 离 不开军事价值文化力、军事思维文化力、军事政治文化力、军事伦理文化力、军 事科技文化力的作用。提高官兵的军事文化水平, 增强官兵的军事文化素质, 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扬长避短, 使自己手中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最 大作用, 同时针对敌人的弱点, 找到以弱抗强、以劣胜优的途径。

最后, 实现信息化武器装备与信息战主体的有机结合, 离不开信息化的军队 管理系统及指挥系统, 离不开教育训练文化力、军事管理文化力、军事法律文化 力、军事制度文化力的作用。

信息化武器装备与人的最佳结合, 离不开教育训练。教育训练成效的好坏, 决定于军事教育训练文化水平的高低。军事教育训练文化包括军事教育训练的指 导思想、教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及编排, 教育训练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管理等等。

教育训练的指导思想正确, 内容安排科学, 方法得当, 教育训练的管理水平高, 军事教育训练文化力就强, 军事教育训练的效果就好。此外, 信息化武器装备与 人的最佳结合, 还离不开信息化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行。信息战有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配合的庞大作战体系, 其中包括武器装备体系、作战力量体系、领导指挥体 系、后勤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等等。其中, 领导指挥体系的作用尤为突出。

只有建立C4ISR系统等信息化指挥系统, 实行扁平化指挥, 才能最有效地把信息 战中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 “形成搜索、跟踪、识别、攻击和损伤评估 的杀伤链, 达到最佳作战效果。” 二信息战的重点:军事文化力的高端角逐 信息战主要采取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这两种形式。从信息战的这两种主要 形式来看, 它们都是对抗双方军事文化力的高端展示。电子战是一种信息载体战, 其主要手段是利用电磁能干扰、淹没敌方的信息载体, 阻止敌方获得信息和正确 使用信息。例如利用电子手段干扰敌方的通信、指挥、预警、雷达, 利用电磁脉 冲武器爆炸后发射的高能电磁波攻击敌方的指挥系统和武器装备的电子系统, 使其不能正常工作或丧失作战效能。“计算机网络战,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攻 击目标,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整个网络空间进行的各类计算机网络攻防 作战的总称。”网络高手通过系统入侵、计算机病毒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物理 实体攻击、网络欺骗攻击等手段, 使敌方的信息网络遭到破坏乃至被摧毁, 造成 军队战斗力的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作为信息战主要形式的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 具有军事文化含量高、军事 文化力强的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科技含量高, 技术性强。信息战的主要手段是信息化武器装备, 与一系 列高、精、尖技术相联系。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精 确制导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加 (解) 密技术、人 工智能技术等等。只有建立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 树立重视科技的军事科技文化 观, 创造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要求的军事科技成果, 并形成军事科技转化为战 斗力的有效机制, 一句话, 有了很强的军事科技文化力, 才能打造信息战的平台, 提升信息战的效能。

二是攻击力度大, 涉及面广。信息战手段的使用, 使战争的抗毁力和破坏力 大大提高, 在被称为“第一场信息战争”的海湾战争中,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出动了包括电子战飞机、预警机在内的各种飞机11.2万架次, 对伊拉克军队的指 挥系统、通信枢纽系统、防空雷达系统以及伊拉克的发电设施等进行了破坏性空 袭, 摧毁了伊军的信息武器装备及系统, 最后, 多国部队只用了短短的100个小 时, 就重创伊军40多个师, 使伊军彻底失败。除了在军事上能给敌方以有力打击 以外, 信息战还可以造成敌国通信失灵、经济崩溃、城市混乱、生活失调。所以 有人说:“电子计算机中一盎司硅产生的效应比一吨铀还大”。

信息战的巨大威力和深刻影响使它受到各个国家和军队的高度重视, 成为 决策指挥机关谋划战略、战术时必须考虑的重点。于是发展信息战中的谋略文化 力成为当务之急。所谓军事谋略文化, 是关于军事谋略的产生、发展、运用、评 价的思维、心理活动及其成果。军事谋略文化这一概念比军事谋略要大得多。它 不仅包括全部军事谋略, 而且还包括形成军事谋略的社会背景及各种思想渊源, 对军事谋略主体的素质要求, 军事谋略的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 军事谋略的结 构、功能、运用军事谋略的原则及技巧, 军事谋略与战争胜负、战争性质之间的 本质联系, 军事谋略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 进行军事谋略建设的方法、途径、经 验、教训等等。军事谋略文化对于军事活动的影响, 或者说军事谋略文化中落实 的战斗力, 也就是军事文化力。在信息战的主要形式中, 谋略文化力首先表现为重视谋略文化的谋略观, 懂得“凡用兵之道, 以计为首”, 把“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作信息战的最高境界, 力求用悄无声息的网络袭击, 关闭千里之外的敌方雷达, 造成对方电子指挥系统和电话服务瘫痪。其次, 谋略文化力表现为谋略决策上, 在战略上把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行部署, 在战术上认 真考虑信息战每一步骤的运行, 通过网络病毒、网络欺骗等手段, 力求以最经济 的代价、最小的破坏力、最大的把握, 争取最理想的胜利。

再次, 谋略文化力还表现在谋略主体的群体化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在 信息战中, 前方和后方的区别逐渐模糊, 地方与军方的界限也被打破, 这就要求 军事谋略主体从军方扩大到地方, 建立一个包括军队参谋机关、政府相关机构以 及民间谋略团体在内的谋略群体, 动员全国的网络高手和谋略精英, 共同参与信 息战的谋划, 最大限度地拓展谋略空间, 实现谋略手段的信息化和谋略过程的程 序化、科学化, 使每一决策安全、可靠、切实可行。

最后, 谋略文化力还表现在谋略成果的总结和宣传上。每一场信息战结束之 后, 谋略人员要对照谋略目标检查谋略效果, 总结经验, 寻找差距, 研究谋略成 败的原因, 探索信息战时代谋略文化的发展规律。同时,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宣传自己一方谋略的正义性、正确性、不可战胜性, 扩大我军军事谋略的影响, 对 敌形成震慑效应。

除了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以外, 心理战也与信息战密切相关。信息战实施 攻击的手段主要是信息和知识, 是军事软实力的展示和较量。所以, 信息战还具 有心理攻击的功能, 通过相关信息对敌方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施加刺激, 破 坏其对信息的正确接受、认识和利用, 从心理上削弱乃至打败敌人, 战而胜之。

国外已经研制了专门作用于敌方人员心理的“噪声仿真器”和“电子啸叫器”等 心理战武器装备, 美军已经在实战中利用激光全息技术成功地对伊军实施了心 理战。对于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英国战略 家利德尔·哈特说过, “一个战略思想家, 应该着眼于‘瘫痪’敌人, 而不是如 何从肉体上去消灭他们。就战争的阶段来说, 在战斗中杀死一人, 只不过使这支 军队损失一个士兵而已, 但是一个神经受到震撼的人, 就可以成为恐怖病菌的传播媒体, 足以造成一种恐怖现象。如果使对方的指挥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 如果 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压迫, 那么这个政府所拥有的一切作战力量也有 可能被抵消。”不少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战理论体系。

信息战中的心理战实际上是军事心理文化的较量, 军事心理文化力的较量。

所谓军事心理文化, 是人们关于军事心理的产生、发展、结构、功能、运用、培 养等等的理论、知识和观念的总和;所谓军事心理文化力是军事心理在军事活动 中的作用力, 包括对我军军心的稳定力、凝聚力, 宣传鼓动的号召力、激励力以 及攻击敌军的威慑力、瓦解力、诱导力等等。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 也是军人体魄的基本要求。有没有健康的 心理, 对军人的思想、情绪、意志进而对军人的战斗精神有着重要影响。信息战 中的心理文化力首先表现为对我方官兵心理健康的培养力。例如, 通过正确分析 敌我双方在信息对抗中的优劣, 克服官兵的自卑心理, 增强为祖国而战的信心和 勇气;通过军史教育和模范事迹的教育, 克服官兵在攀登科技高峰中的怕苦畏难 心理, 增强其意志力;通过集体主义教育, 克服官兵的逞能心理, 增强部队的凝 聚力;通过心理疏导克服官兵的急躁心理, 增强其坚韧力等等。

其次, 信息战中的军事心理文化力还表现在对敌人的心理攻击力上。军心是 战斗力之本, 军心动摇, 不战自败。所以, 历代军事家都强调“攻心为上”, 把 刺激、诱导敌方官兵心理, 使其朝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作为克敌制 胜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战中, 这样的心理攻击依然受到普遍重视, 并成为许多国 家的国家战略。心理文化力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 在信息战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瓦 解力、军事威慑力、舆论欺骗力和情感诱导力。例如, 通过大力宣传我方军事行 动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敌方的政治反动、官场腐败而动摇对方军心, 通过渲染 我方实力和战斗意志, 使敌方产生恐惧心理;通过传播错误信息使敌人造成错觉 或心理恐慌;通过情感诱导使敌人产生思乡、厌战心理, 造成情绪低落。

由于心理攻击在信息战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所以, 也有人把心理战与电子战 和计算机网络战一起, 作为信息战建设的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的信息对抗, 都表现为军事文化力的高端角逐, 是一种军事软实力的较量。三信息战的准备:军事文化力的全面提升 自从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发生以来, 信息战已经正式出现于战场, 正在加 速向我们走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信息战向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步伐也 在不断加快。为了迎接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 “双重历史任务”,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加速做好信息战 的准备!如上所述, 信息战的实质是军事文化力的优势争夺, 信息战的重点是军 事文化力的高端角逐, 那么信息战的准备必然是军事文化力的全面提升。

信息战的准备应当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军事文化水平的信息战队伍, 并努力增强全军官 兵的军事文化素质。人是信息战的主导因素、能动因素, 在信息战中发挥决定性 的作用。从事信息战的人必须是有文化的人, 尤其是具有现代军事文化的人。早 在革命战争年代, 毛泽东就曾经指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 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在过去是真理, 在今天则更是真理。因为在 进入信息军事时代的今天, 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要更多地依靠以知识或信息为 主要内容的军事文化。

要用先进的军事价值文化武装全军官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战争价值观、 军队价值观、科技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牢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努力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努力提高打好信息战 的能力, 决心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要用先进的军事政治文化武装全军官兵,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军魂意识, 自觉 服从、坚决维护党的领导, 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 切实增强部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积极主动、敢于创新的 战斗精神。

要用先进的军事思维文化武装全军官兵, 帮助他们克服传统军事思维偏重 经验、具体形象但缺少理论概括和严密推理等缺陷, 努力培养以系统性、交错性、 互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信息化的军事思维方式, 做到实践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历史 性与超历史性相统一。要用先进的军事心理文化武装全军官兵, 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军人心理, 尤 其是信息战必须具备的自信心理、镇定心理、乐观心理、主动心理、进取心理等 优良心理, 从而有效地抵御敌方的信息进攻, 并成功地进行对敌信息战。

要用先进的军事教育训练文化指导信息战人才的培养和信息战的演练, 帮 助全军官兵更新教育观念, 克服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不良作风, 坚持从信息 战的实际需要出发, 努力增强教育训练的前瞻性、指导性、实效性。

上述各项军事文化中的文化力将对官兵军事文化素质的增强和信息战能力 的提高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其次, 要用先进的军事装备文化指导信息战的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赶超世界 先进水平。

所谓军事装备文化 (亦可称为军事物质文化) 是指导武器装备等军事物资 的研制、生产、保管、使用的理论、观点、知识、措施等等, 军事装备文化力对 于信息战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军事装备观的指导力。我们是唯物论者, 从来认为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 的重要因素。我们强调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但从不认为人可以离开 必要的武器装备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 人的决定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 在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使用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 我们相信, 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 观点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信息战这一科技含量极高的作战形式中,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的重要, 战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垂青于信息技术。谁拥有高水平的信息战武器装备, 谁就能夺得制信息权, 在战 场上取得主动地位, 甚至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和精确打击方面的优势直接摧毁敌 军的战争能力而取得胜利。因为武器装备是由人研制、使用的, 所以, 强调信息 化武器装备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否定人的决定性作用, 军事文 化与军事文化力这一新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武器的关系——两者 都是人的精神、智慧和汗水乃至生命的结晶, 都表现为人的精神力、智慧力和体 力的统一。我们必须从文化力的角度, 从军事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化武器装备对于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最后, 要用先进的军事制度文化指导信息战中的法律制度建设, 为信息战提 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所谓军事制度文化, 是关于军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容和形式、本质和作 用、制定与实施等问题的观点、认识和学说, 它集中体现在组织、管理、维持、 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法律、法令、条令、条例、章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以及 相关的说明和研究成果之中。

军事制度文化对于信息战的作用力, 亦即军事制度文化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统一思想的向心力。信息战是官兵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作战形 式。在实现了信息化的部队中, 信息网络高度发展, 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信息化 武器装备使单兵战斗力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 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的制度, 坚持党的政治工作制度, 大大提高官兵遵守各项制度的自觉性, 这样, 全军官兵就能统一认识、统一思想,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 中央军委的周围, 方向明确, 信心百倍, 斗志昂扬地夺取信息战的胜利。

统一行动的约束力。信息战科技含量高, 作战空间大, 战争主体多, 战场变 化快, 这对部队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健全各项军事制度, 以严明的纪律 约束每一个官兵的行动, 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雷厉风行, 步调一致, 以适应信息 战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力。加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 的跨越, 是一项内容庞杂的巨大系统工程, 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 制度建设则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度, 既是以往工作经验的结晶, 又是未来工作的指针 和保障, 对于我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推进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 价值。此外, 由于信息战的高风险性, 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立法, 建立正规、高效 的监督检查机制, 从硬件和软件 (包括官兵思想) 两个方面筑起防止泄密、抵御 黑客入侵的“防火墙”, 保障我军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以上, 我们从信息战的实质、重点及其准备三个方面论述了军事文化力的相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