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失范;
主客体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全民族的 命运都操在教员手里”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和教师 重要性的概括。孔子又认为“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 德”。由此可见,师“德”在师之本中处于核心地位。那么 以教师为主体,师“德”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既然教师有着 如此重要的地位,师“德”又是重重之重,那么教师为什么 会失“德”呢?其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将要一一 回答的问题。
一 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的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简称,其主体是教师,所以对 师“德”问题的研究,就应该从教师这一基本角度出发。作 为教师的客体,其应该包括“所从事业”、“所处群里”、 “直接对象”及“利益相关体”。因此教师失“德”也就相应的表现为对教育事业、教师同行、学生以及家长的失“德”。
1. 对教育事业“厌岗怠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人们总是在对主我的审视与改造过程中实现由“现 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迈进。要实现这一过程,蕴含着一 个前提,那就是主我的自我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然而,有 部分中小学教师却“厌岗怠业”,完全无视自己所肩负的培 养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看好, 对自己的待遇总是怨天尤人。他(她)们将教师这一职业仅当 做积累经验的工具、一个“临时跳板”,待时机成熟之日, 也就是“孔雀东南飞”之时。
还有一部分教师,虽无意脱离教育界,但他(她)们 却无意为教育事业奋斗,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 作出各种与教师身份不相吻合的举动。在仪表上,男教师不 爱刮胡子不爱剪头,女教师过于追求时尚或把头发染成五颜 六色,把发型做得稀奇古怪,误导学生追求所谓的“时髦”;
在言语上,部分中小学教师出口脏话连篇;
在行为上不能以 身作则,在校园马路上乱扔刮皮果壳,在课堂上使用移动电 话,甚至有些教师沉溺于游戏、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
从这些教师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形象, 看不到一个人们心中的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崇高形象。他(她) 们有的只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离自己心中的“理想中的我” 愈来愈远。
2.教师同行“相煎”,恶意竞争严重一方面,有部分教师个人主义严重,只关注自身, 而忽视其他人。要么觉得学生成绩的提高,是由于自己教学 有方的结果而看不到其他教师的配合作用;
要么只顾自己的 安排,而不顾其他人,因而常出现“抢课”“占课”现象。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不能正确对待同 事间的竞争。在同科目教师之间的“考核评比”中,为了保 持自己的“头名”地位,要么对其他教师搞资料封闭,要么 协同学生一起弄虚作假;
在评先进、职称晋升时,为了自己 的名额给领导打“小报告”、“送礼”、恶意诋毁其他教师 等情况时有发生。
3.对学生进行“三罚”,随意伤害侮辱学生 惩罚本来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被用到极致却成了伤 害人的工具。在目前,频繁使用粗暴且简单的手段惩罚学生, 已成为部分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根据一项调查统计表 明,目前教师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的形式和方法多达22种, 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罚”:“体罚”“心罚”“经济罚”。
“体罚”就是对学生身体的惩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 罚站、不准听课、罚抄课文、打扫卫生等等,都是常见的表 现形式;
“心罚”就是教师恶意伤害学生心灵,是对学生伤 害最深的一种,教师对学生“使白眼”、使用“侮辱性的语 言”和说“丧气话”等,是常见的行为;
“经济罚”就是对 学生进行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惩罚,教师对学生收取违规处罚 费、上课说话费、值日不认真费等,是其常见的手段。二 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失“德”的原因分析 “感性”与“理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文艺复兴 起,人类高举理性的旗帜,高唱科学的赞歌;
到了近代,随 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人们就 不得不开始反思理性的价值。“理性”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更为关注的是个人物质利益的得失;
“感性”注重人的思想、 人的情感,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主观感受。
1.社会逐“利”薄“名” “名”与“利”是一对反义词,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对 不同价值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者边沁认为“善(道德)可 以定义为这么一种艺术:它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产生利益相 关者的最大可能量的幸福”,由此可见边沁将“利益最大化 最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且注重结果,是逐“利”的典型代表 者;
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 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的善”,由此可见其将 “善良意志”作为座右铭且注重过程,是逐“名”的代表人 物。
由于这两种思潮的存在,影响这人们的价值取向:一部 分人更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他们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赚取 外快,如何能更好的拿到更多奖金上,而对于无关利益的人 或事显得比较冷淡,对学生的教育简单而又粗暴;
而另外一 部分人更多的将教书育人与努力培养祖国下一代做为自己 崇高使命,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将全部心思都花在教学上,钻研业务,对学生谆谆诱导。
2.教师的“人性”压迫“神性” 人既是自然中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具有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人性)与社会属性。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人性” 是指需要满足生理需要的属性;
教师的“社会性”是指所要 担负的社会责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 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赞誉充分肯定了教师在社 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教师的高尚,同时也为教师蒙上了亮 丽的光环,使得教师具有了某种“神性”,而这种“神性” 是教师“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一旦当“人性”得不到满足 且个人“神性”不坚定时,前者将会压迫后者或使得后者变 得扭曲。
人作为一种动物,那么人就具有追求物质属性的需要, 这也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在当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中 小学教师待遇不高但奉献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了 部分教师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他(她)们就会先满足“人性”, 而将“神性”抛掷一旁,利用课外时间从事有偿家教、在校 外办辅导班等也就成了有些教师认为的“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对教师对收入不满,即将成为教师的毕业生或者在职教 师想要改行的想法一直存在。1997年,某师范大学对应届毕 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要有机会便会改行的占20%, 坚决跳槽的占5.2%。虽然这项调查发生在10多年以前,但这 种情况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有些教师由于忽视自己的“神性”,就会对工作敷衍塞责, 按准点上班下班,对工作无半点激情,对学生的要求置之不 理,对学生教育变得简单粗暴。
3.教师管理重“经师”轻“人师” “能”与“德”是我国选才的两大标准,根据不同的追 求,古代也就相对应的出现了“经师”与“人师”。在现实 生活中,经师追求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
而 “人师”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 才、情潜移默化自己的学生,追求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虽然古代就有“经师易得而人师难求”的千古名言,但在现 实生活中“经师”却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具有有以下三方 面的原因:首先,随着科技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 们相信越来越信任和依赖科技,注重知识的掌握,因此对知 识和真理的追求成为人们的终极目标;
第二,由于应试现象 的日益严重,人们将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 考试高分成为人们的目标;
第三,教师考核指标--“能”易 实现量化,而“德”难以量化,也为重“能”轻“德”提供 了依据。
三 几点建议 1.“引导”教师的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根据,思想引导行为,因此要解决师 “德”失范问题,就必须从教师思想入手。首先,在教师招 聘的时候,应该关注那些对教育事业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为教育事业重要,愿意为教师事业献身的 人加入教师队伍。其次,对于在校教师,学校应该通过多种 形式的演讲大会,如大师献身说法、师德报告会等,让教师 感受到到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让教师感悟到教师 职业的神圣使命。第三,管理者的及时表扬,家长和学生的 节日祝福,学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高教师待遇等,这些都 能够提升教师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利于教师全心全意投入 教育事业。第四,对于那些离退休教师,学校应该给予更多 温暖和关怀,让他(她)们感受作为人民教师的荣耀。最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也应重 视和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修养的提高。
2.“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 “道德”是有两个字组成“道”与 “德”,且先有 “道”后有“德”。老子认为“道生之,德蓄之”。柏拉图 认为“德性就是知识”“无知识就是无德”。他们的大概意 思是说,只有懂“道”掌握“知识”,才能知道什么而什么 不可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教师而言,只有掌 握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才能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才能热爱学生,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为此,学校应该除了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文 化素养外,还应该多给教师以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 能和技巧,避免过多的占用教师时间;
此外,还应该经常组 织一些教师交流会和研讨会,然大家相互探讨从而互相学习;
最后,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从 而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3.“保障”教师的权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共 分为五类,且只有较低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失“德”问题,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的价值取向,先满足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 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满足教师的经 济利益、教学地位、个人感受以及获得尊重的需求。为此, 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4.“规范”教师的行为 教师的失“德”行为,还同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 严重的制度缺陷有关,因此加强师德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首先,明确制度建设负责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师德 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学校确立书记负责制并建立教师道 德委员会。其次,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和有力的奖惩机 制。评价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奖惩应该要有说服力。最后, 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允许学生、家长、教师同行以及教育 主管部门、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监督, 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出版 社,1991,P88.[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7,P31. [3]邵焕荣.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结构探析[J].教育 与职业,2005(35),P18. [4]刘格华.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透视 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P1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