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 与发展,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取 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大多以课堂教 学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 时间,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 践课程开设较晚。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虽有利于校 方管理,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 实践理解与消化,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每年都 是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且无规律,会使得教育实践课 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说、唱、歌、 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 形式单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学历的幼师生,若不具备丰富的 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他 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一旦选择幼教职业,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 能即教学技能。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 出相关界定,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 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 应做的职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 师“塑造”观。所谓“塑造”,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 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 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所以,目标定位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 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 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从理论到理论, 较少关注实践训练,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 代幼儿教育的师资。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 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 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专业实践 课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 交叉,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偏深、偏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 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践)带有“任务性”,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 太过宏观,操作性差,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 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对学前教育实践课 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 有明晰的制度设计,随意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 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以及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 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协助教师做好教 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这种状况,不仅削弱 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 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 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 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 感受与认可度。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但站在 儿童的认知角度,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因此, 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在教育目标 上突出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 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除了保 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从内 容上全面整合,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 全方位拓展,以学校课堂教学、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 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 面统整,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认真研判幼教学生 的教育规律,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比重。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 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 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 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扬长避短,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总之,要有 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更要 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 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的教育性,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 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学生 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 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 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 能力等方面,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 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具 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 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 价,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 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 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 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改进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 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 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