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在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 教育、技术与学习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方式。
人类自从产生教育活动起就关注对学习的研究,人类 的学习变革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 要系统分析人类学习的变革,需要从学习科学的视角来看。
学习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而形 成的,学习科学形成的原初动力是批判过去的“仅仅通过记 忆事实和程序”,提出培养“学习者……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产品、新知识的能力”。[2]毫无疑问,学习科学的 发展也有其“前学科阶段”。那么人类对学习的认识是不是 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关联呢?我们通常认为学习科学是教育 技术学习与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领域则是学习科学的 具体应用范畴。当然,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判断二 者的产生与发展问题,而是要从相互作用的社会学观来分 析;
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的对应关系,而是需要从教育、 技术、社会的多重发展审视学习的变革。
一、教育技术的前学科时代:面向过去的知识复制 式学习 教育技术的前学科时代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整个社 会及其教育活动的变化处于缓变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 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土地为基本资源。因此,我们也可以 称之为“农业社会”。从教育技术角度看,我们则可以把人 类使用“电”之前的时间都涵盖在内。这个阶段社会对教育 的需求表现在:其一是在社会生产方面,帮助人们学会生产 食物、制造简单工具以及手工艺品、参与所处乡村的经济活 动;
其二是在个人发展方面,帮助人们学会简单的读、写、 算,掌握基本的工具使用与手工制品的制作技术;
其三表现 在培养公民方面,需要帮助人们适应乡村生活,为本乡本土 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换句话说,是成为乡村公民;
其四表现在传统与价值传承方面,需要帮助人们传承农业知 识与祖辈文化。当然,对于少数社会上层及社会精英来说,他们是不同于一般大众的。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对教育技术 的需求是:能够累积、记载、传播已有经验;
对学习的需求 是:能够再现、重复前人的知识。
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人类使用了怎样的教育技术?探 讨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需要我们从广义的视角来看,这类 似于对技术的广义解释“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 然赋予形式的活动”[3],推演而来,人类早期的教育技术 也可以界定为人们借助工具,为实现教育目的,给教育所赋 予形式的活动。在这个视野下,教育技术的前学科时代的“技 术”含量是很低的,最简单的“口耳相传”可以被看做最早 的教育技术,文字的发明则要高明得多,最有技术含量的当 然是印刷技术了。“印刷机的发明成为促进西方文明中精神 生活剧烈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它的影响或迟或早波及了人类 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使得人类从书写文明进入到了印刷文 明。”[4]可见,再简单的教育技术的使用也是出于社会的 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反过来,教育技术的使用也促进了社会 的变迁。文字与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的思想可以脱离 人类的身体而被外化出来,可以跨越时空地进行传播。不断 累积的知识被记载下来后,人类的学习就可以不断建立在前 人的基础上进行。
尽管这个时期并未产生科学意义上的“学习科学”, 但是这不妨碍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假设以及相应的探索。因为 有教育需求就有对学习活动的需求,就有相应的对教育技术的需求。教育技术的前学科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的前科 学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在教 育技术帮助下,人类能够再现过去,追述从前的经验,文字、 印刷技术等正是人的复制过去的能力的延伸。其二是记忆与 练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社会需要后代复制祖先的生产与 生活经验及其价值观,这些内容经年不变;
随着学校的诞生, 更是要不断记诵逐步脱离了生产的古典人文知识。其三是机 械的或者是无意义的学习成为主导,尽管人类社会早期并无 专业的对学习的研究,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观点是与行为主义 学习观相吻合的——学习被看做反应的强化。其四是学习活 动更多地被当做个别化活动,其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体 的知识,学习是个体心智变化的过程,这与他们所处群体关 系不大;
因此,这个时期的学习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几乎没 有什么创新,并不利于对学习者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发 展。总体而言,教育技术的前学科时代,学习活动是一种面 向过去的知识复制过程。
二、电化教育时代:面向现在的知识重组式学习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业劳 动,能源取代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此时,社会进入 巨变时期,多样的技术开始产生,最有代表性的是“电”的 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在20世纪初传到我国,我们 称之为“电化教育”。“电化”意味着存在转化的过程,所 以,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反映。同时,这也是教育技术领域进入独立学科的早期形态,因此,我们可把这 一时期称为“电化教育时代”。这个时期对教育的需求表现 在:其一是社会生产方面,需要帮助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专 业工作知识、能够把技术与科学运用到工业生产中、作为一 个流程参与流水线的生产作业,因此义务教育制度、现代科 学及学科开始形成。其二是个人才智的发展方面,需要大多 数人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素养以及计算能力,需要更多的 人掌握工商业的某个行当的技能,也需要一些有管理才能的 人员。其三是公民责任方面,需要帮助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以 服务社会、参与有组织的劳动与政治活动、为地区发展做出 自己的贡献,成为“区域”公民。其四是文化与价值传承方 面,一方面需要传承传统,另一方面更需要学习新的科学技 术;
一方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与人口流动 所带来的新文化相联系,很多人需要完成从农村文化向城市 文化的转型。因此,这个时期对教育技术的需求是:需要能 够快速浓缩、习得新的知识,高效率地完成学习过程的技 术;
对学习的需求是:为学习者建构起知识体系,帮助他们 尽快学会新的技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如果说早期技术受到人的自然潜能限制,只能代代相 传;
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则逐步独立出来,建立在科学基础 上的技术已经摆脱了偶然性问题,开始独立于人之外按照科 学技术自身的逻辑发展。最典型的是伴随电的使用所形成的 视听技术,开始超越并延伸人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视觉与听觉。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视听技术进入教育 领域,并逐步得到了教育新理论研究的认同。二战中,美国 大量培养作战士兵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视听教育的大发展。
二战后,视听教育被广泛运用到“民间”的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以及成人教育中。可见,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变迁所反映 的是工业社会的快速变化,浓缩的是二战前后的社会转型。
我国就是在这个时期引进了电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不可 否认,电化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名词,代表的是中国社会的 变迁,但是用这个名词指称这个时代的教育技术变迁,即便 是放眼全球也有其代表性。在我国,电化教育一般被界定为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介恰当结合,传递教 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5]。这个概念里的现代教育 媒介是指电影、电视、收音机、录音机、投影机、语音室等 以电的使用为核心的教学媒体的运用,也包括电报、电话等 的通讯技术。当然,这一时期的技术也包括早期的计算机辅 助教学,尽管其教学思想是程序教学,但是毫无例外的是它 们的关键点都是“媒介”,教育技术更多的是被当成物质层 面的技术,而非方法层面的技术。
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需要让学习 者尽快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能满足机器大工 业生产的需要。各种电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更高效地、 更多样地呈现知识形态与技能训练,辅助学习者快捷地多渠 道地完成学习活动。电化教育时代人类对学习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变革:其一是更多地使用直观形象的知识表示,与文 字、印刷技术支持下的复制前人知识不同,以“电”的使用 为核心的多种媒介不仅可以使得抽象知识形象化,更能够直 观表现当前的生活与学习。其二是对学习的认识开始关注 “内在”过程,譬如认知加工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 学习的新的解释;
最典型的是建立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 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个体的知识建构所进 行的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其三是学习过程比较“迷信”技术, 电影、电视运用到教育之初都引发过传统学校教育可能“消 亡”之说;
电子计算机支持下的程序教学也是“严格”遵循 学习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按照小步子来设计学习内容的, 学习者需要先完成一个小步子,作出正确反应后才可以进入 下一步,否则将返回上一步;
当作出正确反应后,将得到正 强化。其四是学习活动开始从个别化活动走向协作学习,组 织化生活及面向当前的学习,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同伴互助, 乃至协作的学习,但是更多的还是“机械”的合作。总起来 说,在电化教育时代,学习科学开始形成,学习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变化,媒介技术帮助我们把 内隐的知识外化出来,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针对当前的现实 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先辈所传授 的知识与技能。
三、信息化教育时代: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式学习 自20世纪最后十年及至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是瞬息万变,可以称之为“社会突 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需求表现在:一是在社会生产 方面,需要教育帮助人们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二是在个 人才智发展方面,需要帮助人们掌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知识工作与生产工具,运用知识工具与技术进行终身学习;
三是在公民塑造方面,需要帮助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与网络化 的政治活动并存,通过现实社会网络与虚拟社会网络参与本 地与全球性的社会活动,人们成为地球村的公民;
四是在文 化传承方面,需要教育帮助人们在学习传统的同时要能够进 行知识创新,参与到多元文化中,把自身文化与多元文化相 互融合。
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是依赖于相应的技术发展水平 的,或者说是技术的变迁带动着教育技术学科的演进,因此, 前学科时代的教育技术是以文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电化教 育时代则以视听技术为主的多种媒介为代表,而信息化教育 时代则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 的变革则不是以使用何种技术或者多少技术为标准的,教育 技术使用得多,并不意味着学习得好;
同样的,不使用教育 技术也不意味着学习得就不好。但是教育技术确实在学习中 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科学自身也经历 了从前学科时代,到学习科学形成系统,直到今天对深层次 学习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也是逐步发展不断变革,由面向 过去到面向现在再到面向未来,从知识复制到知识重组再到知识创新。教育技术的变迁与学习的变革当然不是简单的一 一对应的,但是两条线索之间存在着“胶着”的互动关系。
教育技术调节着人类的学习活动,推动着学习的变革;
学习 理论则引领着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向,学习的变革也推进教育 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
教育技术变迁与学习科学的发展是相互呼应的,但二 者并非教育场域的独有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所 映射的是相应时代的社会需求;
反过来,教育技术也促进了 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推进学习的变革来影响社 会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