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 识类选修课,以探寻中医学产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动因为背景,是贯通中 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开拓中医学生文 化视野,更要领会到中医药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医学 生独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进取的灵气,进而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 的养成奠定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仍偏重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停留 在对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再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 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种局面的造成,是与长期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 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希翼通过"两线并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弥补传统方法的缺 憾,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得以明显加强,在此作一分享。
1 "两线并行"教学方法 "两线并行"即教师知识传授线与学生自主创造线并重,共同运用于教 学实践。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一条线,即知识传授线,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灌输 给学生,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 知识内化以及能力的养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条线,即自主创造线,在第一条线 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通过诸如"成果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位,深入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 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及中 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输"也是需要的,这样能使 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而为深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这种"灌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学生将知识铭刻于心。2.1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 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本科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 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学生能最大限度 的理解为宗旨。同时可用案例、图象及影视资料播放等教学方法作为理解的辅助 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学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 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通 过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本课程已收集到了诸如《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冷庐医 话》、《肯堂医论》、《先哲医话集》、《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临 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叶天士医案精华》、《扫叶庄医案》等十 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争取进一步加以扩充,构建材料更为丰富并 与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案例类资料库,进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论形象化、具 体化与直观化。
2.3艺术感染教学 通过播放影视视频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已经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如《跨越时空的文 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纪录》、《江南贡院》、《孔子万世师表》、《黄帝内经:
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乱世郎中》、《医痴叶天士》等近20 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筛选,提炼出适合向学生展示的视 听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和收集使学生易于接受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并 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视频资料,构建视听资料库。
2.4文化体验教学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组织观摩,即针对相关授课内 容,选择中医文化景点组织观摩,使学生更为感性的掌握授课内容。比如可依托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 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 〈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②学生自行体 验。由于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教师推荐一些反映中医文化的民间博 物馆、民间中医诊所等让学生自行前往,直觉体验中医文化的力量。
2.5重视互动教学 在知识传授中要注意的是,这种"灌输"不是一言堂, 在讲课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互动的特点,不断通过穿插提问、 讨论甚至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自主创造"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第一条线的展开,学生对新知识已初步掌握,而建构主义认为,"知 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 程。"[1]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来提升认知的层次,达到对新知识的迁移、 应用和创造水平,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是教学的真谛。基于此,笔者通过设计"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成果导向"教学 William Spady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学习成果 为导向的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新理念,随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实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 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成果导向教学不是以学生必须学什么为 出发点,而是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什么,能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等竞争 力[2],即在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知识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实质。
因此,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3]笔者在《中国传统文 化与中医学》课程中注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经验。
3.2"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 学习成果的设定 如笔者在讲授到"儒文化与中医学"这一单元 时,在讲解儒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先秦、两汉、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 出"儒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作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2 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上述课题可以分解成儒学三大发展阶段的 每个阶段对中医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六个子课题展开论证。因此,学生 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知识构 构成、能力倾向与认知水平,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组成小组,通过收 集资料、交流协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论文的初稿。
3.2.3学习成果的研讨与提交 学生在完成研究论文初稿后,在课堂中 进行汇报与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论,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提出完善建议, 并说明理由。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研究论文加以改进,并提交终稿。3.2.4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打分, 对于能在高 3.3成果导向教学体现的独特价值 在小组协作探究,撰写研究论文, 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
3.3.1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古代思想精华引 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在宋明儒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自宋以降, 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医群体,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推进宋代医药繁 荣、医患和谐的重要力量。而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道德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的当 下,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学生认为可以撷取儒医仁 爱济世、刻苦习业、求实不欺、人际和谐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氛围中,进而使医学生价值观 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具有创新 意义。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对先秦儒学"仁爱思想"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学 生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存有差等,而这一思想也渗透进不少医家的思想观念和行 医活动。如张仲景主张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把患者区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显的差等思想,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学 生认为对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爱思想,不能全盘接受,对其糟粕,我们应坚 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进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协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当下 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医学生希望在老年医学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证治 方面有所贡献。在研究成果中,学生开创性的发掘出儒家所倡导的仁孝之伦理道 德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之整体和谐观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观念等对传统 老年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传统老年医学的发展。这种发现另人振奋, 为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探索。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学生的 开拓性,只要教法得当,创造力就会迸发。
3.3.4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协作方式展开,学 习成果也是以小组团队形式体现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必不 可少,精诚合作相当重要。在整个成果获得过程中,师生之间、协作组内、协作 组间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日后踏上医务 岗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精神亦处处得以体现,这也是中医药科研事 业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学生自主创造"使学生内化知识并 培养能力,两线并行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能真正体现课程 教学目标和宗旨。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用两线并行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成果导向教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在进一步 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顾云湘 来源:医学信息 2015年11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