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龄教育的发展概述 20世纪初,自蒙台梭利提出混龄教育理念以来,混龄教 育受到世人的关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儿童教育的理 论日益丰富,混龄教育在全世界得到新的传播与发展。笔者 以混龄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获得330条结 果。通过分析,获得文献25篇。从研究文献上看,现行研究 主要在探讨混龄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发挥混龄教育功效 的对策等几个方面,也有关于农村的混龄教育、边疆少数民 族的混龄教育的研究。
关于我国混龄教育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我们研究者少有混龄教育的 研究,对混龄教育的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而且我国早 期的混龄教育与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产生的混合班有关,代表性如许学铭对村办幼儿混合班上教材使用的实验尝试 [1],就是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现状的整合。(2)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兴起阶段,随着新的理论的 出现,国外出现大量的混龄教育研究,我国也开始对混龄教 育进行专门的探讨,代表有王玲凤对幼儿心理理论成果的研 究[2]。
(3)本世纪初到现在的发展阶段,混龄教育及相关问 题研究更加深入,目前也取得一些成果(见表1),这些成 果推动了混龄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混龄教育相关研究综述和分析 (一 )混龄教育的概念研究 对已有的研究整理发现,研究者基于已有研究和自己的 学科特点给予定义,目前虽一致认为混龄教育就是对不同年 龄儿童的安置在一起学习的整合教育,但是在“混龄教育” 与“混龄交往”的概念上没有清晰区分,同时对于具体适合 年龄却没有形成一致共识。
从表2定义可以看出,混龄教育根据学者强调的内容不 同,其内涵的则重点也就有所区别。我们可以认为混龄教育 就是在不同年龄幼儿在大环境下共同交往、学习。混龄教育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发现我国混 龄教育概念研究的对象大都是0-6岁或者3-6岁的幼儿。虽然 混龄教育理论倡导者蒙台梭利[10]将混龄教育定义为年龄 在3到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西方国家当代实践中, 尤其如德国,混龄教育已经推及到0-12周岁。对此,混龄教 育适用对象是否只适合学前儿童值得探讨。
(二)混龄教育的特点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具有一般教育的特性的同 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对相关文献梳理,从课程、交 往、班级管理等角度概括混龄教育的特点。(见表3) (三)混龄教育研究的内容 混龄教育研究的内容反映混龄教育实践的发展,表4是 混龄教育研究内容的总结梳理。表5是混龄教育价值相关研 究成果展示。
文献梳理发现,混龄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园为主 体开展的混龄教育,涉及到具体的混龄教育课程建构、教具 使用、混龄区域安排、混龄教育活动及游戏、儿童混龄交往、 混龄教育的环境等内容。但是混龄教育即交往的发生的范围 却不止在幼儿园,研究的内容应当扩展。
(四)混龄教育的价值研究 混龄教育研究的内容反映混龄教育实践的发展进程。因 此,笔者对混龄教育研究内容的总结梳理。(见表4) 由上可见,研究者对混龄教育的价值研究较为充分。本 文根据已有研究,从心理功效上划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 个层次,不同层次包含具体的价值内容。认知滞后导致的智 力水平下降等归为认知层面;
由混龄教育及其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归为情感层面;
在混龄教育中产生的行为或者倾向归为 行为层面。已有研究显示:混龄教育对于促进不同水平个体 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是颇为有益的,同时混龄教育价值不 仅涉及幼儿个体,也涉及到与其交往互动的他人、群体。
(五)混龄教育开展影响因素 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混龄教育的实 效也因人、因时而异。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观点的整理,将 观点梳理如下。(见表6)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个体的认知水平、 性别、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的 类型及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受 到课程内容的设置、物理环境、心理氛围等因素影响。
(六)混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混龄教育的实施除了参与者本身的身理、心理因素外, 还受到其所在社会的影响。混龄教育反映了教师在混龄实践 主客观条件下的态度与做法。
已有的混龄教育实践研究主要表现在学校平台开展的 混龄教育活动中,具体包括园所理念、园所环境、教师素养、 师资力量、家长工作、课程资源、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当注 意的是目前研究虽然对学校外部如家长观点的研究,但是对 儿童团体和校外混龄活动的研究较少,缺乏统合。(见表7) (七)混龄教育的改善对策 受主客观因素的条件的影响,混龄教育改善的对策很多。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从抚养者、教师、政府三个角度对已 有研究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见表8) 现行研究对混龄教育对策是以幼儿园混龄教育为主体 进行研究的,这样的研究使得混龄教育的范围变窄,因而在 实际的混龄教育实践中,无法有效的指导实践的开展,不能 沟通理论指导实践。
三、混龄教育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现行混龄教育研究集中在混 龄教育的概念内涵、内容、特点、价值、问题及原因、对策 等方面。研究者根据其自身的视角,对混龄教育进行不同程 度的深入探讨,有利于混龄教育实践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化。
笔者同时认为混龄教育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第一,混龄教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 混龄教育是我国儿童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解决 这些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支持。在混龄教育 概念上,有学者将“混龄教育”与“混龄交往”等同,概念 的不清晰,不利于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在一些研究内容上 也需要不断完善,像混龄教育的适用范围、混龄教育的年龄 相差多少最为适宜及在资源分布不均的农村地区如何开展 混龄教育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推进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
第二,混龄教育研究的本土化通过文献整理,部分学者的研究是在借鉴西方混龄教育 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中西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 使得同一教育理念难以同时适用于不同国家。西方对0-12岁 儿童的混龄教育研究,我们不能直接照搬适用于中国儿童身 上,必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儿童生理、心理 特点的本土化研究。在3-6岁学前期,加快设置适合中国幼 儿混龄教育课程的研究。在6-12周岁混龄教育研究中,考虑 将混龄教育融入到儿童团体活动等的形式中,丰富、发展我 国的混龄儿童教育。
第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待加强 国内混龄儿童研究较少使用实证研究,多为思辨和理论 分析,对混龄教育实践的量化研究也相对缺乏。因此在进一 步研究时,有必要注重研究方法多样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加强量化分析,运用可复测的方式对中国儿童进行混龄 教育研究。
第四,多民族的混龄儿童教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国呈现“大杂居、小聚居” 的格局。少数民族混龄教育,一方面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 子弟的混合教育,另一方面也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混合教育。
同时,少数民族儿童的混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化发 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而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的混龄教育研究较 少,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混龄教育研究,指导多民族混龄 教育实践的进行。第五,研究的对象可以适当拓展 现行研究对于家长、教师、学校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儿 童的发展还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如交往的对象及所在的群体 等。同时根据已有文献介绍,西欧国家混龄教育较为普遍, 如德国的混龄教育开始0-12岁的混龄编班。而且相关研究也 体现其对大、小儿童发展的价值。此外,受我国小学教学应 然编班模式的限制,6-12周岁的混龄编班是不可能的,但是 混龄教育活动确实可以存在,并得到发展的。例如,学校少 先队组织的形式,在活动中沟通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联系。这 些问题的解决对研究和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第六,现有研究对于实践开展的指导性不强 目前我国对混龄教育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性认识,如混龄 教育影响因素研究。但是现行研究多为理论上分析,缺少对 具体实践指导,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中国二胎政策的放 开下,缺少有效应对新出现的实践问题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许学铭.混合班教学中同教材异课搭配的尝试[J]. 幼儿教育,1990(2). [2]王玲凤.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3][27] [36] [41]陈俏宏.幼儿园混龄教育的 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4][17]葛晓英.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5][14] [15] [44]王燕兰,张司仪,张春美. 创设高质量混龄教育环境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5(7). [6]邹蕙.尝试混龄教学 促进幼儿成长[J].甘肃教 育,2008(10). [7]房阳洋.对幼儿园混龄教学的思考[J].幼儿教育, 2014(7). [8]张更立,沈 静.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 分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2). [9][11] [38] [40] [45]罗璇.我国幼儿混 龄教育现状与展望[J].毕节学院学报,2011(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