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实践困境及其解析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教师向农 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对于城乡教师的这两种 流动方式,笔者对宁夏不同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进行了实地 调研,通过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 责人进行调查和座谈,发现在实践操作和现实效果上,这两种流动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 脱的困境。(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困境城市教师向农村 学校流动是以特殊政策为主导进行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 是短期性的,如轮岗、支教、挂职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 是较长期的,以特岗教师为代表。这两种城市教师向农村学 校流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 部分地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其在实 施过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性 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被流动 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被迫流动,从调 查结果看,这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大多并非出自内心的需 要去帮助农村学校,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到农村学校进 行一定时期的任教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挂钩,迫使教师向农 村学校流动,其结果是这部分教师把到农村任教看作是敷衍 应付的差事。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流动到农村的教师无 归属感和幸福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学校中去,认为自己 是编外人员,是“客人”,只管上课,对学校的其它事情不 敢也不愿发表见解。调查还发现,流动到农村的城市教师面 临着家庭生活的极大困难,城市教师交流到交通不便的农村, 很难照顾家人和孩子,无法安心在农村执教。其次,从派出 学校来看,有相当部分城市学校因为害怕自己学校教学质量 会受影响,在选派教师方面重形式轻质量,只做表面文章。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学校总是想方设法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闲置人员交流到农村学校,甚 至有的学校用按人头排序的办法来确定要流动的教师。调查 结果还显示,对于流动到农村去的教师,派出学校在流动期 间一般是不管不问,认为既然该教师不在岗,就无法也无需 对其进行考核。第三,从农村接受学校来看,对从城市流动 来的教师很难管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认为这些城市来的 教师是来帮扶的,自然是优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农村执教, 不能和本校教师一样进行管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调 查还发现,交流到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农 村学校的一项负担,并且派到农村的教师都是短期执教,教 师更换频繁,使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特岗教 师是一种较为长期性的向农村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措施。特 岗教师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无法从 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问题。虽然在数量上, 特岗教师暂时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特岗教师的质 量却令人堪忧。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生 竟有87名之多,占总人数的55%,本科学历的仅有37名,占 总人数的23%,非师范生充斥,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育教 学质量难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岗教师队伍极其不稳 定,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有143名表达了在任期内有 离职的可能性。而且,农村的特岗教师在满三年服务期后, 绝大部分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校长不 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学校就是特岗教师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结果都调到城市学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 的14名特岗教师,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二)农村教师向城市 流动的困境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大致有两种,一是政策性的 流动,二是市场性的流动。政策性的流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以 政策的形式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选调政策是一 种常见的选拔方式。对宁夏不同地区15位农村学校校长的访 谈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农村教师到城市是目前农 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途径。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经过多年 培养,打造出了物理、英语两个较强的学科,不料去年县里 把这两个学科最优秀的教师全部选调走,不但造成这两个学 科教师的突然短缺,而且使这两个学科出现了巨大滑坡,至 今难以弥补,数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有校长指出,县里为了 集中办一两所优质学校,三年内将本校业务强、潜力大的老 师几乎全部选调走,使本来就缺乏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更是 “雪上加霜”。政策性地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进城,虽然能 为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却人为地加大了城 乡教育差距,加重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 平。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培养一位农村优秀教师需 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却被选调到城市中去,这极大地伤害 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感情。随着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市 场化机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性流动也 成为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性流动以趋 利为根本原则,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市场性驱动的城乡教师流动只能是农村教师向城市进行单项 流动,流动到城市的大多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村优秀 青年骨干教师。一位校长在访谈中谈到,我们现在不敢让学 校的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的公开课,因为一些城市学校的校长 经常在公开课上发现优秀的教师后,直接把这些老师带走。
市场性流动还带来了教师的隐性流动需求,即受利益的诱惑, 随时可能找机会流向城市的教师,据对15所农村学校的调查 显示,这些学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为74%的教师 有流动到城市的倾向。市场性流动直接威胁到农村教师队伍 的稳定,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了农村 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现实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着更加深 层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问题,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权宜之 计的对策措施所能从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统性、规 范性、制度化的长效解决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 为教师流动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目标是使命、依据和指南, 明确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建构的前 提,也是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1]教 育公平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 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等,由 于城乡师资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质量上的差距,而师资质量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所追求的公平 就是一种结果公平。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首要 的就是师资质量公平。但是,师资质量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城 乡教师质量绝对等同化,达致城乡师资绝对公平。因为师资 质量公平还要以效率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乡师资 质量公平只能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效 率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另一目标。由此,城乡 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城乡一 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之下,还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矛盾。个体价值是指在城乡教师流动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 体的流动选择,为教师个体追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提供 条件和机会。社会价值是指城乡教师流动必须以满足整个城 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和对整个城乡教育进步的促进。社会 价值是以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教 师流动要服从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个体价值 具有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流动主要以能否满足 个人切身需要和体现自己生存意义作为选择。在城乡教育条 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必然会导致农村优秀 教师选择向城市流动,社会价值又要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
尽管从长远看,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 但从局部和暂时来看,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 出现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协调、兼顾和融通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 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主导,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 又要积极找寻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 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提 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选择 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的核心问 题是农村教师质量问题,是如何向农村流动优质教师问题。
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以农村为导 向的教师流动机制,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农村教师流入 机制、农村教师稳定机制和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一)农村教 师流入机制总体而言,农村教师流入机制的建构要遵循以长 期流入为主导,以短期流入为补充的原则。因为要从根本上 解决农村教师的流入问题,就必须具有长效的长期流入机制, 而鉴于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普遍短缺的现实,短期的城市优秀 教师流动到农村任教又确实能给农村学校带来巨大帮助。农 村教师流入长效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 新教师长期流入农村。这就需要从农村师资的培养上入手, 以常态化的倾向于农村的教师政策设计为根本,由此出发, 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的农村师范生政策,招收 那些对农村教育有感情的、真正热爱农村教育的人接受师范 教育,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去教书。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校长 普遍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现在很多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大学生不理解农村、对农村教育没有感情,甚至有抵触情绪,以 在农村教书为耻,天天想着怎样才能调离农村。农村校长们 都非常渴望懂农村、爱农村、真正愿意在农村扎根的师范生 到农村学校任教。因此,实施农村师范生政策,才是解决农 村教育师资短缺的治本之策。另外,就特岗教师政策而言, 是目前教师流入农村学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的农村教师 流入政策未实施之前,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特岗教师政策, 其核心就是围绕着如何让特岗教师转岗后仍然能够安心在 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完善。对于短期的城市优秀教师流入农村 任教问题,要改变“一些地方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多属于鼓 励性政策,号召和鼓励教师流动到偏僻地区”的状况,[2] 而以更加完善、严格和系统的制度进行规范。(二)农村教师 稳定机制鉴于目前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城市还存在较大 差距,要求教师树立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崇高道德责任感和使 命感至关重要,“但如果期望这样的教师大量涌现,以至此 种局面成为常态,却难免过于理想化”。[3]为了使流入 农村的教师能够留在农村,有必要建立农村流入教师的稳定 机制。农村教师的稳定机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发 展性机制,二是消极的抑制性机制。发展性机制起到的是积 极的促进作用,是为农村教师创造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和氛围的机制,其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政治待遇、精神激励 等内容,提供这些条件的主体主要包括人事部门、教育行政 部门和教师所在学校等,这一机制要紧紧围绕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展开,切实解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所 面临的具体问题,比如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晋升问题、 薪酬福利问题等。抑制性机制起到的是消极的约束作用,抑 制机制并不仅仅是一些限制性的政策,而是对农村教师随意、 无序流动的一种规范,是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农村教师流动 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制度化的规约。抑制机制针对的对象, 一是教师,对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给予限制,避免出现教师 个体在自身利益驱动下进行无序流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禁止, 必须要给农村教师适当的流向城市的空间;二是教育行政部 门,通过抑制机制避免教育行政部门从农村任意进行教师的 “选调”。就稳定机制的两个方面而言,发展性机制是主导, 抑制性机制是补充。(三)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在对农村校长的 访谈中,普遍谈到农村教师年轻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特岗 教师大量涌入农村学校造成。而对这些年轻教师,农村校长 们一致认为,培训是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已有的培训模式, 目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完全是“城市化”培 训模式的复制,无法适应农村教师的需求。针对目前农村教 师的特点,对农村教师培训要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要 针对年轻教师的特点,二是要针对农村的特点,三是要有专 门的农村教师培训规划。以此为基础,农村教师培训机制的 建构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培训目标上,要以教师农村教育 教学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有其自己的特 点,流入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缺乏对农村教育的理解,这就要求以农村教育教学素质为培训目 标,才能真正使他们切实成为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教育者。
培训管理上,要以农村教师的需求为根本,培训计划和实施 方案的制定要积极听取农村教师的意见,以师为本,充分尊 重农村教师的主体作用。培训课程资源上,要贴近农村教育 现实。培训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农村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进行, 内容应以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实践问 题、自我提高问题等为基础进行设计。培训师资的选择上, 关键的是必须要有真正懂农村教育、真正在农村成长起来的 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教学上,方式要多样化,要真正实现面 向农村教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农村教师特点可采用 集中面授,专题性应急培训,送培下乡,服务到校,实践实 习、观摩讨论等教学方式。培训评价上,要进行长期性的跟 踪评价,评价与培训相结合,评价中发现问题,就要制定相 应的培训补救措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