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公安演讲稿 > [关注言语主体提升语言运用的实效] 言语 语言

[关注言语主体提升语言运用的实效] 言语 语言

来源:公安演讲稿 时间:2019-10-15 08:06:19 点击:

关注言语主体提升语言运用的实效

关注言语主体提升语言运用的实效 2014年,“全国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首次 将课堂教学划分为阅读课和表达课两大系列。所谓阅读课系 列是指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课,包括基于教科书的识字课、精读课、略读课、单元整组 学习课、课外阅读指导课等;
表达课系列是指以培养学生表 达和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包括基于课文的读写结合课、 作文指导与讲评课、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 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不论是阅读系列还是表达系列的课型, 其目的都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表达课系列”对于观摩活 动似乎是新生事物,但是细看这一系列课型的内涵,我们发 现它一点儿都不陌生,其内容就是我们平时课堂常常实践, 但是研究相对不足的“以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为主要目 标的课”。

我们说,对“表达课型”研究不足,是相对阅读课型来 说的。而在“表达课型”中我们探索和实践更多的是“怎么 表达”,而对言语主体和表达动机的关注则又次之。就像王 尚文教授在他的《语文教育一家言》一书中曾说过的:如何 运用语言文字,既是一个运用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也 和运用者的立场、观念、思想、情感等密不可分,它们是一 张纸的两面。既然是“一张纸的两面”,那么我们在研究“怎么表达”的同时,也就不应该忽视言语主体和他们言语动机 在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作用。

一,选择特定对话对象,引导言语主体感受运用语言的 意义 语言素养在本质上是关于语言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 的素养,脱离开人与人意义的沟通,言语实践也就失去了意 义。反过来说,这种对话和交流的实际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 内心建立言语的主体意识,懂得语言运用的实际意义。

在主体间的对话中,像书信、留言条、短信息等是针对 特定对话对象来表达的。从某种角度上讲,特定的对话对象 与泛化的对话对象相比更容易让言语主体感受到语言运用 的实际意义。

一位教师在六年级的一节“学发短信息”的课上,创设 了一个语言表达的情境:九十多年前,人们正在争论白话文 和文言文哪个更简练。大学者胡适的朋友邀请他做国家行政 院秘书,胡适发电报拒绝了,并让大家试一试文言和白话电 报哪个更言简意赅。当时的文言派拟了一则电报:才疏学浅, 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试着用普通话拟 电报。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什么“感谢美意,我不愿 为官”;
什么“很高兴您的推荐,但我更喜欢做学问”,等 等,不一而足。而胡适的白话文电报只有五个字:“干不了, 谢谢”。这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电报(短信息)用字的“节 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九十多年前那两则电报”,如果胡适的这位朋友是他的知己好友发哪一条电报好,如果 只是普通朋友发哪一条更好?学生感受到如果是知己自然 可以说“干不了,谢谢”;
如果只是普通朋友最好还是“文 绉绉”地客气一下比较有礼貌。由此,学生总结发短信息不 仅仅要用字节约,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读者。在这样一节语 言文字运用课上,学生在与“特定对象”的对话中初步感受 到了语言运用的实际意义。

书信的对话对象也是特定的单一对象或人群。在一节习 作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在“三八”妇女节给妈妈写一封信,表 达对妈妈的爱。其中一名学生在信中,先是回忆了前一年妈 妈看到别人在母亲节得到鲜花的感受,又写了自己在“三八” 妇女节前夕攒钱买花,还重点写了送花的一幕。讲评课上, 教师出示了这位学生母亲的评语:
最让妈妈感动的不是你送鲜花的过程,反而是你回忆前 一年母亲节时同学的妈妈得到鲜花的那一幕和你瞒着妈妈 攒钱买花的过程。还有,就是你说妈妈看到同学的妈妈得到 鲜花眼中充满了“嫉妒”,这里应该用“羡慕”更合适。

一,创设特定对话情境,促进言语主体关注语言运用的 效果 巴赫金曾说:说者的话语里总带有诉诸听者的因素,总 以听者的回应为旨归。在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中,语言运用的 效果才能得以真实的彰显,主体间的交流才有意义。

以说明文为例,“说明”通常是向对话对象介绍对方没有见过或不太了解的事物。由于是给对话对象介绍不了解的 事物,我们就得用上一些专用的方法,如:作比较、举例子、 打比方、列数字等。为什么要用上这些说明方法,用得是否 得当,不站在对话对象的角度品评很难理解和辨别。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学生要学习说明文特点, 学习写说明性习作。习作指导课上,教师请学生带来自己最 喜欢的玩具、学具等物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自己心爱 的小物件的外形、特点、用法等。习作后,将玩具和自己写 的“说明书”一并交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习伙伴以对话对 象的身份,边玩玩具边读说明书,并对学习伙伴的说明书提 出自己的意见并修改。在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中,学生既是对 话者,又是评价者。学生说明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对话的 对象又是对此事物不熟悉的学习伙伴。介绍说明时,先前学 习过的说明方法被激活,并有意义地运用在自己写的说明书 中。在阅读别人的说明书时,说明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既 可以提醒学习伙伴,又可以反思自己,可谓一举多得。一个 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打比方时,最好以大多数人熟悉 的事物作比,否则我还是不明白,‘比方’就白打了。”应 该说,在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不但练习了说 明方法,而且懂得了说明方法的意义。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的目标是“能具体 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客观地说,没有一位 评判者能绝对公平地评价一篇习作的语言表达效果是不是做到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 脱离了具体的语用情境,是不是“具体明确”,有没有“表 达自己的意思”无从知晓,学习语言运用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而这种是不是“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意思”的语文意识是需 要学生在主体间对话过程中逐渐磨合产生的。

三,建立自我对话机制,提升言语主体语言运用的品质 如果说,主体间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建立言语主体 意识,那么引导学生与自己的习作对话可以从较高层次提升 学生语言运用的品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养成“修改 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习惯。俗话说:说 人容易说己难!教学实践中“与他人交换修改”并不难实现, 困难的是建立自我对话的机制,养成“修改自己的习作”的 习惯。我们都知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缺少推敲语言运 用效果的自我对话的意识,缺少审视和修正自己文章的能力, 语言运用的品质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好的语文是精确、妥帖, 心里所说(想)的与手里所写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不夸张, 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理论上说,自己“心里 所说(想)的与手里所写的”是否完全一致,别人很难作出 判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写的 文章自己反而很难发现问题,正所谓“熟视无睹”。这种现 象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刚刚写完的文章我们很难找到什么问 题,经过一段时间再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这种现象提示我们既然“熟视”容易“无睹”,我们建立自我对话机制的 时候,就要注意“放一放”再对话,效果会更好。相当于, 当下撰写的文章和未来的自己对话,让未来的自己对“心里 所说(想)的与手里所写的”是否完全一致作出判断。

一位高年级教师从入学开始就指导学生写“拼音日记”。

这位教师让学生找到多年前写的“日记”,设计了现在的自 己和多年前的自己对话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判断,当年“自 己要说的意思”表达得是否清楚?如今满意吗?在这节课上, 有不少学生发现“当年”有的地方说得并不明白,现在已经 不知道当初“自己要说的意思”了。这一点也从另一侧面提 示学生即使是写给自己的“日记”也需要具体明确,文从字 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习作评价修改课。这位教师非 常有心,专门留下了本班学生一个学年前的习作,发给学生 自己。孩子们看到自己一年前的习作,由于时过境迁,随着 年龄阅历的增长,心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对一年前 的习作内容、立意甚至是词句标点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 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并对自己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并修改。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寻找自己 要表达的意思和表达的文字之间的差距。在增、删、调、改 的语言实践中,学习了锤炼词、句运用语言的方法,逐渐形 成了“好的语文是精确、妥帖,心里所说(想)的与手里所 写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样的价值判断,这是提升语言运用品质的有效 途径。

在“表达系列课型”的研究中,对“怎样表达”的研究, 甚至是“表达什么”的研究我们都不乏关注,但是“谁在表 达”“为什么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更好”等一些问题 则需要我们对言语主体和他们的言语动机进行研究。这些问 题得到了解决,“怎样表达”“表达什么”等问题的研究才 能够更有意义。在一节好的表达课上既要关注语言运用,也 要关注运用语言的人。正像王尚文教授所说的,在学习语言 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 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
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