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故事1:尽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 (má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í lěi), 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 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 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 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 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 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 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 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 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 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 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 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 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 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 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liuxue86.com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 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 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 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 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 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 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 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 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 帝,即魏元帝。
三国的历史故事2:车载斗量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 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 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刘备勃然大怒,发动全国的兵七十万人, 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不把孙权逮住,砍下他脑袋,不能给我弟兄报仇啊!" 正是所谓哀兵必胜,蜀军怀着悲愤的情绪,所向无敌,一下子就打到 了秭归地界。东吴害怕抵御不了刘备,就打算和魏国联合,选了一位能说会道、 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赵咨去魏国。
这时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对曹丕说:"据说,赵咨是东 吴的重要人才,东吴派他来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讲。"曹丕心想,那我就试一 试他。他便命令宫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来,把枪端着,然后传下圣旨,宣赵咨进 殿。赵咨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别看他是一个文人,但很有胆识,面无惧色,早 把生死置之度外,迈着从容的步伐就从这刀枪剑丛之中走了过来。他参拜完了曹 丕,说:"我是受我国主公的委托,到此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国家大事的。" 赵咨本来想马上转入正题,但是曹丕没问国家大事,先问他:"你叫 什么名字""我叫赵咨。""你一定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话怎么派你出使我 国呢""我称不上重臣,只是为我们的主公做一点小事。""我听说你们东吴的主公 孙权是碧眼虬髯,从不读书。有这事吗"曹丕本来想,先把东吴的主公贬损一番。
可是,他一说完,赵咨就说:"魏王,何出此言哪我们的主公日理万机,他作为 一国之君,每天从早到晚都没有闲歇的时候。尽管如此,他把朝中事处理完毕之 后,还手不释卷。""照你所说,你们主公读了那么多的书,他都知道什么呢""魏 王,我们的主公在东吴统领着数万只船,百万大军,统领着无数的文官武将,这 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他读的书包括《五子兵书》,包括治国之书,包括为人之 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说无所不读。他如果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的话,他就治 理不好东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曹丕说:"你真会帮你主公说话呀。但是据我所知,此番你到这里来, 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兴兵,向你们宣战。你们主公派你来,是不是害怕刘备把他灭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两肋夹击把东吴给灭了啊""魏王,您这 话说得就不对了。我们主公并不是怕谁出兵把他灭了。东吴有长江天堑,百万甲 士。况且,我们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吕蒙、鲁肃,都是知人善任的典范。
我们东吴有诸多将士,并不怕别人兴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托,到这来向您分 析天下大势来的。" 曹丕一听,这赵咨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华的人。于是曹丕问:"请 问在你们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魏王,东吴像我这样的人不值一提。在 东吴,光是堪称旷世奇才的,就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则车载斗量,不计 其数。"曹丕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赏他。
三国的历史故事3:大智若愚的刘禅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 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 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 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 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 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 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 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 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 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 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
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 了。”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 蜀地吗”刘禅想起郃正的话,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 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 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 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 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 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 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 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 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 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 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 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 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 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 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 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 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 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 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 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 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 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 伐。
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 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
“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 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 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 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 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 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夏 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 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 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 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 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 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 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
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 内乱不可避免。
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 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 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 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
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 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 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 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
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 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 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 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 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 出城二十里相迎。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 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 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 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 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