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法院演讲稿 > 【地区文化教育运行制度研究】 区域自治制度

【地区文化教育运行制度研究】 区域自治制度

来源:法院演讲稿 时间:2019-11-15 08:23:19 点击:

地区文化教育运行制度研究

地区文化教育运行制度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 主题。”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的文化素 质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1995年 原国家教委推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历经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大学文化素 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国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高校,“经过多 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普遍得到提高,教 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也发生了可喜的变 化,……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已初步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 过程和教育、教学的诸环节”[1]。然而,对于那些尚未建立 基地的高校,特别是众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说,如何在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下,整合资源,顺势发展,构建文化素质 教育运行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由省级政府或地市级政府主管并 提供财政拨款,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招生生源以本省 为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显而易见,地方综合性大 学的办学资源来自于地方,并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服务为己任。

1.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方性”与“综合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师资短缺、师生比 例失调、学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地方综合性大学要生存和 发展,惟有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地调 整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紧 密结合起来,将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 建设等自觉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去,主动向 地方开放办学资源,与地方全面合作实现双赢。地方综合性 大学要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就必须凸显“综合性”, 要形成与专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比较优势。当然,综合性的 真谛不是仅靠门类齐全和师资众多的学科专业来体现的,是 从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素质上体现出来的。正如别 敦荣等学者提出的,“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开 阔其文化家庭视野,充实其文化底蕴,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发展与其人格、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相协调 统一,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 创建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综合性大学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根据”[2]。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 全的优势,重整学科结构和课程结构,注重交叉学科和应用 学科的建设,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结合,以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十多年来,我国高 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探索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两类教育模 式。一类是高校自身特色模式,如理工类院校模式、农科类院校模式、高职类院校模式等;另一类是基地模式,即学校依 托共建或独建的基地开展和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这些基地学校不但已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制度和运 行机制,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而且 正积极创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以整体推进文化素质教 育为基础,向全面素质教育拓展。事实上,全国地方综合性大 学中建立基地的学校也仅有少数几所,如大连大学、苏州大 学(与其他学校联合共建)、宁波大学、湖北大学和广州大学 (与其他学校联合共建)。作为非“基地”学校的南通大学是 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 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早在组建之初就提 出全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摸索,也 逐步建立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 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强调将人文素养和科学 精神相融合的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通过课程 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陈 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脱节和重复。

通过构筑“四大平台+模式”的课程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课 程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四大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 业课程平台、师范教育课程平台和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其中,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公共必选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在公共 必选课中为文理科学生规定了不同必选的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 的同时,加大了公共选修课程学时的比重,并要求学生选修 不低于8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根据本课题组开展的 针对南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也发现了一些 问题,如学生对学校目前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满 意率仅为54.3%。在进一步调查学生对此不满意原因的多选 题中,有73.6%的学生认为课程结构、授课时间和课堂组织不 够合理,有70.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 更有77.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由此可见,作为实 施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还有待提高。

(2)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素 质拓展工程”建设,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 校园活动、“名师面对面”和“名师导航”等大学生人文素 质拓展讲座、“莫文隋”志愿者服务月活动、大学生科技节、 大学生科普宣传周活动、青年创业论坛,以及一系列评选或 比赛活动,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虽然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活动评价机制的 运行却陷入了困境。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一部 分,南通大学的“第二课堂”分为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和创新 创业教育实践两大类,学校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须达到15学 分的考核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凭获奖情况分别计算学 分,并规定超过15学分的还可折算公共选修课4学分;然而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的考核却是由所在学院或各社团主管部门 负责,考核结果没有量化指标,也无法纳入学分计算。暂且不 谈综合素质拓展活动考核评分的合理化问题,15学分的最低 要求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以实现,故而这一规定 目前还未正式实施。

(3)社会实践。南通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围绕 学校服务地方“五个一”行动计划,采用点面结合、重点团 队示范带动等形式,内容涉及科学发展观宣讲、新中国伟大 成就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志愿服务四 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实践 等多个方面。通过“千岗对接”等项目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 力。据统计,仅2009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立足苏北、面 向全国,辐射四川、贵州、陕西、福建等20多个省份,覆盖232 个县、1754个村,服务群众20万人,文艺演出109场,发放各种 宣传材料5万份,捐赠各类图书3万余册。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制约因素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而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过程中 需要确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虽然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目 的和工作重心都有明确而一致的认识,实践成效也基本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但观念的落实、经费的支持和资源的整合等制度因素却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下面就 以南通大学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1.组织制度亟待完善建立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构和组 织运行机制是从宏观层面对观念落实的制度性保障。全国 157所高校的93个基地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校领导高度重视 是关键,而制度建设是保障。应该说,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观念 已经深深融入到南通大学的发展规划和新修订的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中,融入到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具体实践方案中了, 但在管理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 践这三个层面却分属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管,三者之 间整合不够。学校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和协调机构亟待 建立,其工作制度和工作机构亟待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整 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亟待颁布。

2.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首先,经费投入不足。南通大学作 为本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担负着地方紧缺人才培养 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其经费主要来源省级 财政和其他教育投入,新校区基本建设、重点学科和专业建 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都需要高额资金,办学经费不 足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因经费有限,教学 工作部门每年投入支持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 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总经费不足,用于奖励和激励指 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经费就更捉襟见肘了。其次,分层分类 指导不足,这既包括来自上级部门对学校的总体指导也包括学校对学院和部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以评奖评 优或各类比赛的形式代替工作指导已成惯例。第三,经验交 流不够,特别是非基地学校与基地学校之间缺少交流平台, 不利于成功经验的推广。

3.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高校精品课 程是涵盖了优秀师资实施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学管理的全过 程的实践活动,精品课程建设不但是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有 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实施高水平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师资、教材教法和教学管理资源的优 化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仅有1门, 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教学团体仅有2个,与基地院校相 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优秀地方文化这一文化素质教育的 良好载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文化中历史或当代的先 进人物和事迹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些发生于当地或 身边的生动形象的文化更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更易于在 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意识与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 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但从我校的教育实践来看,还 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学校的张謇研究、蓝印花布研 究和“莫文隋”精神研究等理论成果斐然,但这些优秀地方 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没能很好地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去。

三、构建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文化素质教 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方特色 的烙印,这就需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中各构成要素间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提升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 进行考察。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既要充分发挥综合 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又要依托本校文化中的地方特色,以人 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 发展。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必须 与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发展。

2.探索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首先, 优先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在优化整合校内外各 类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倾斜和奖励措施鼓励一流的师资 队伍和教学管理团队流动到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上 来。对于学科间交叉或渗透的综合类课程,如人文科学与自 然科学交叉的课程,要予以重点支持和投入,着力打造既符 合文化素质教育哲学内涵又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精 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本应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两 者不存在矛盾关系。如浙江大学叶高翔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 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将物理学中奥妙无穷的现象 的规律与其深层的哲学意义结合起来,以弥合自然科学与人 文学科之间的鸿沟,更是促使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和环境的 和谐”的基本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其次,依 托大学校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培育有利于文化素质教 育教学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既包括器物文化,如文化活动项目及其各种配套设施等;也包括精神文化,如人类文 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与文化的精粹、哲学、美学、科技 等方面的学术与成就。对于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高校,不仅 培养了著名的专家学者、实业家,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革命 家,校史教育本身也成为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 育的组成部分,而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有 机融合更有助于使学生接受本区域文化熏陶,了解学校的光 辉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要广泛建立各类稳定的校 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稳定的校地合作关系。既有助于 学生在短暂的假期或见习期内高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能 力,内化为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学 校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 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3.形成与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 内部管理制度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内部管理制度不可能独立于学校为人才培养所 制定的总体管理制度之外,也必须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协 调发展。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

成立由校长或党委书记为组长(主任)、主要职能部门和院系 领导参加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 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下设专门的办公机 构,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学校领导主 抓,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牵头、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3]。其次,建立协调机制。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这个高度出发,协调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 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的关系,使这四部分围绕 人才培养目标协调活动,服务和服从于整体。从文化素质教 育目标出发,协调处理好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关系, 使之形成合力保证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评 价监测机制。领导小组(委员会)组织专家和专门人员定期对 学校本年度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方案、制度保障、经费使用、 实施效果以及师生参与度进行评定。制定专门激励措施奖励 在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和社会反馈中获得好评的教师和管理 人员[4]。重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层组织建设,如 党支部、团支部、科研集体、各种社团的建设等,建立一套 完善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监督、检 查文化素质教育机制运行的效果,及时向领导小组(委员会) 提出需要调节与控制的建议和意见,保证运行机制内部各要 素之间有效地协同运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