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以偏概全”的知觉方式而导致消极的“晕轮效应” 人们在人际知觉时,常常受到个体所具有的某一个特征 影响,从而对个体的其它特征给以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这就 是心理学所说的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 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 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 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 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晕轮效应具体表现在:学习成绩的特性导致 晕轮效应。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 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而对他们的某 些性格方面的缺陷却视而不见,甚至把他们的缺点也当成了 优点,这就是所谓的“一好遮百丑”的偏见使然。成绩差的 学生则被认为行动迟缓、反应缓慢、智力低下,看不到他们 的任何优点,甚至把他们的优点也当成了缺点,正所谓“一 丑遮百好”。这样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公平对待。
比如一位老师正在上课,发现有两个学生都将书挡在面前, 呼呼大睡。结果,老师就指着那位学习好的学生说,你们看 看这位同学,连睡觉时都看书,然后又指着另一个平时学习 不太好的学生说,你们看那位同学一看书就睡觉。很多学生 受到教师的讽刺与挖苦,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致使 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 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只强调学生的学习 成绩这一特性,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发生,使师生关系疏 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教师“归类”思维习惯而导致消极的刻板效应 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类人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刻板印象),并认为这种看 法适合于这类人的每个个体,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 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同一个人的一张照片 给两组学生看,在看之前,告诉A组,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恶习难改的杀人犯;
告诉B组,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科 学家。然后,要求每组学生,口头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肖像, 结果两组学生的描述截然相反。A组描述说:“沉陷的双眼, 隐露凶险,一副向外翘起的下巴,显示出干罪恶勾当时死不 回头的决心。”B组描述说:“深陷的双眼,流露出深邃的 思想,而向外翘出的下巴,显示了探求真知时克服困难的意 志力。”这种对同一个人做出截然相反的知觉评价,显然是 受到了刻板效应的影响。在学校里,教师观察学生的时候, 也同样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学习成绩、年龄、性别、气质、 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居住地等特征,将学生归类,并根据 头脑中对这类学生固定的看法来判断、知觉学生个体,从而 可导致刻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刻板印象导致刻板效 应:一是成绩刻板印象。教师往往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在潜意识里,把学生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种类 型,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标签,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根据对 这三种类型学生的固定印象来区别的对待每一类学生,导致 师生课堂交往中发生许多知觉错误、误会,从而影响学生心 理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二是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生比较爱挑战、富有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强、成就动机强、有坚 强的意志力,在理科方面占优势;
而女生则认真、刻苦、形 象思维能力强、感情细腻、善于观察、比较被动,不敢面对 困难,在文科方面占优势。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 男女生学习行为态度上的差异。比如在教师更多地在课堂上 鼓励男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而更多地鼓励女生去观察、 体验,以及接受现成的知识,这在课堂提问中男、女生参与 程度方面表现表现出明显差异。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刻 板效应,对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刻板印象常常会导致认 识和了解学生产生偏差,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 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 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