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电力演讲稿 >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来源:电力演讲稿 时间:2019-12-01 07:46:08 点击: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民俗体育传习发展策略 1民俗体育的传承意愿 无论任何历史时期,古老的民俗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改造、重构以获得更好地发展,都必 须以传承为前提。民俗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浓郁的 地域特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在给民众提供健康和快 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
民俗体育 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体现了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 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它往往被人们升华为区域文化的标志, 并被赋予强烈的情感。因此,民俗体育往往成为当地居民深 入心灵和血液的文化滋养,居民对于其传承应该具有更为强 烈的自觉性。本次调查也显示,有73.6%的居民非常愿 意和愿意进行民俗项目的传承。这对民俗体育发展是非常有 利的。访谈目的集中在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发 展的影响。26.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 俗体育的发展非常有影响,56.6%的访谈者认为有影响, 这说明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影 响了。建国之初,民俗体育还残存一定的封建意识形态,而 民众给予的是较好的原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之初,受变革了 的时代环境甚至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 “民俗体育异化”和“外来体育民俗化”的状态。时至今日, 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民俗体育利用旅游 产业大力推广,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民俗体育的社会影响,而且不断丰富着民俗体育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 认识、研究、挖掘。但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加剧, 也令人担忧。

2生活方式变迁对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分析 现代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更重要的是 通过影响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这是 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最直接的冲击。当然,民俗体育 本身的一些特性,也使其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 时候,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来源于祭神 和图腾崇拜,或者是祈福风调雨顺、自身温饱的文化语境。

而今,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便利的社会文化环境, 已经改变了传统民俗体育的生存环境;
而传统体育自身口传 身授的单一传承途径,则使得它们原本脆弱的传承方式在新 的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就是,曾经深远影响民众生活的竞技表演和民俗游戏逐 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 认识已经十分淡薄,转而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和电子竞技项 目。从而造成传承人链条断裂、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笔者 的实地走访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安徽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一 度丰富多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叠罗汉、傩舞、徽州武 术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及大量的传习人,那时候的民俗体育 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已经 濒临消亡甚至难觅踪迹。例如,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但是目前花鼓灯的群众基础迅速萎 缩。本次课题组走访了拥有2700多人口的蚌埠禹会区冯 嘴子村,了解到曾经该村75%的村民都会表演花鼓灯,现 在由于人手缺乏,想组织一次大型的花鼓灯表演都已非常困 难。民俗传统体育正在失去其发展传承的根基。

3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人类正确认识历史、开展 文化创新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宝贵文化 遗产进行保护的决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不断升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从而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 极佳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研 究成为热门,诸多学者参与其中,众多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 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展现和升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加强文化遗产保 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并决定从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5]。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安徽省的花鼓灯、傩舞、灯 舞、火老虎、墉桥马戏等名列其中。在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中,也收录了东乡武术等12项传统体育、游艺、 杂技项目,以及花鼓等36项民间舞蹈。这些传统民俗项目,彰显着当地民众的个性和智慧,丰富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 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借“非遗”东风,这些项目得 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宣传,民俗传 统体育迎来了其发展的难得契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背景下,一方面,要对濒危民俗体育实施抢救性保护;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探寻传统民俗体育与现 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3.2走进社区体育 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是巩 固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提升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5]。

民俗体育的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愉悦 身心,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民俗体育还具备社交功能和教育价值,是引导人们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民俗体 育活动价值与社区体育的大众健身要求相吻合,完全可以借 助社区体育这一平台来表现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民俗体 育活动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条件规则简单,易于组织开展等 特点,既能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容易受到人们 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这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丰富了其活动内容,开拓了其发展渠道,从而形成了一种互 动双赢的格局[6]。

3.3融入学校体育 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同样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方面,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固定的上课 时间,是普及民俗知识、培养民俗体育传承人的重要场所, 也是民俗体育规范科学发展、普及提升、优化传播效果的必 由之路。例如,安徽舞龙被引入到许多大中专院校的体育课 程实践教学中,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快速发展, 甚至走向了世界体育赛场。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课堂, 让更多人在了解、习练民俗体育的过程中,体会民俗体育所 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民俗传承 与保护意识。将民俗体育引入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 现代竞技体育内容,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向娱乐和健身发展 的目标。安徽民俗体育项目众多,经过筛选、加工走进体育 进课堂,能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形成独具地域 风情的靓丽风景。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不是为了传承而 传承。首先是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场所,在活 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唤起师生对于民俗体育的兴趣,并通 过他们的辐射作用,由个人及家庭再到社会不断扩大影响。

当然,在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不断扩大其传播基 础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传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以确保传承 主体链条的完整和连续。

3.4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时间和空间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民俗体育继承 和发展的根基。千百年来,民俗体育一直都是与普通老百姓 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紧密联系的,它深入渗透于人们生活结构的每个部分,而且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因此, 民俗体育要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必须回归其本源―――日 常生活。当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始的时节性和 空间局限性已被打破,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已经改变, 这是导致其内涵逐渐脱离原有文化语境而日益异化的重要 原因。在民俗体育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应该抓好岁时节令体 育活动这一重点。我国的岁时节令是各种民俗民风的集中体 现,是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期间举行的各种民俗 体育活动更容易让参与者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体 会和深层的了解,从而激发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成为民 俗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3.5借助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式保护,许多地区都 依托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扩大了民俗体育的传 播渠道,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7]。龙舟竞 渡是南方水乡最为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本身是作为对先祖 的缅怀和爱国精神的载体而出现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完善, 其社会功能不断丰富,其活动形式也更加规范,并在全国乃 至世界都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形成了知名体育文化品牌。

与之类似的还有潍坊的“风筝节”,从1984年举办以来, 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国际性知名赛事。不仅很好地宣传了 当地的风筝文化,而且为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 大贡献。安徽地区也有不少适合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叠罗汉”等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保护,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安徽同样也是 旅游大省,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 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是,相比龙舟和“风筝 节”,安徽的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的力度较小,不能不说是 一大遗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探寻两者的契合点 和更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逐渐打造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本文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杂志简介详见 4展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思潮交流激荡的时代,失去 了原有生存根基的民俗体育要传承与发展就需要重新寻找 落脚点,探索与时代的结合点,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和艰难 的。不过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文化强国”战略 的提出,为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环境和难得的 机遇,我们在紧抓机遇、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具有 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的站位。笔者认为,首先,民俗体育要 重视个体发展,即在保证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与时俱进 地尊重个人主体需求的满足,在个人与集体中达到一种平衡, 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其次,民俗体育的发展要惠 及大众。民俗体育本身就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传承与发展也不能离开大众群体, 只有大多数人受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避免尘封于博物馆或消失的厄运。第三,重塑形象,提升尊严。

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民俗体育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 低俗、迷信的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批判地继承;
在 对民俗体育的商业开发过程中,也有一些随意改造一味迎合 观众、游客的不良现象,破坏了民俗体育的形象,需要我们 坚决杜绝。在发展民俗体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其健身娱乐的 功能,更应该强调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文化层面的传承,这 不仅是对民俗体育的尊重,也是其能够在文化冲击下屹立并 壮大的必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