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唯有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得以延续。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医学来说是哲学。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 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 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深邃哲 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易”有3意:①变异:指变化。哲 学上讲,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变化是永恒的真理,任何事物无时无刻 不处在变化之中,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中医在临床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 昨天、今天、明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然后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去认识人的 疾病。②不易:“千古不易者谓之经。”指在绝对的变化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
③简易:在实现不易的过程中,一定有最简单的路径。《易经》的哲学精神是一 种执简驭繁的智慧,如采用阴阳的观点看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实乃中和之医,简称中医。“中 者,不偏不倚,不过不急。”“中庸”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医在防 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则或最高追求。如《伤寒论》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所以“以平为期”是最佳的生命状态。再者,从哲学的角度里看,《论语》讲的是 社会伦理学,伦理学即哲学的“用”。读《论语》能懂得敬畏生命,故有“半部《论 语》治天下”之说。因此,中医学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 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2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2.1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不但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中医学关心的理论问题。中医主张体自然之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最高目的即为自然之功, 治病为了恢复本然的平衡状态,养生只求尽其天年常度保全自然”就成为中医治 病之首务。
2.2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 万物的本原是气,“气体一而万殊”。无形而化生的元气构成中国古代“大化流行” 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和谐完美,而排斥形而下的分解组合。
2.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之一为重道轻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 “粗守形,上守神”之说,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学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因 此,尽管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但中医学的脏腑功能不是或主要不 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得出的。故一些学者据此即认为中医学脏腑并没有实体 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故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
2.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 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医者,意 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特色,即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 人体,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 外,故曰藏象。”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难于言 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的“得意”工夫,只有这样方能达 到中医治学之最高境界。
2.5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时代即已基本 确立,“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成为不变的信条,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 范式革命,而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例如,吴有性的“戾气说”已突 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芽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 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由此而言,中医学具有浓厚的崇古尊经的价值取 向。2.6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医门法律》),“凡为医之 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谓正己,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 具备仁爱之心。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概括 “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 融合。
3小结 总之,中医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不仅具有顺应自然的天 人关系观念与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更有在方法论上亦具有重神轻形、在价值 取向与伦理追求上具有“崇古尊经”和“医为仁术”、在思维意境上具有得意忘象的 特点。因此,必须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上深人理解,方能不断地推动中医学健康 向前发展。
作者:申晨,郭德欣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