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相通,文学作品往往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 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这就为我们的文史结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高中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学习后,已经积 累了不少的文史知识。因此,文史相通的方法可以用在历史 教学当中,实现文史知识互相佐证。本文就以高中阶段的鲁 人版语文教材和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具体阐释文史结合、利 用语文知识为历史教学服务的方法。
语文第一册中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是1933年鲁 迅为了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五位进步青年作家而写的文章。
文中结尾是这样的:“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 写处的。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奇怪他为什么只有 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1] 学生通过这节语文课的学习,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言论自 由的缺乏有了较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这个地方以实例的形 式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历史课堂上经常涉及到的文化专制现 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宋明时期的理学教条、明清的文 字狱、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对“宗教异端”的迫害。反之, 这篇语文课文也能从反面佐证言论自由、思想开放时期的历史现象,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希腊先哲 的精神觉醒等等。文史结合,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政治史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对其内容做了解释,其内容之一是这样编写的:“揭示 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在促成财富、资本积累的 同时,也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夺,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 件。”相关的,有语文第一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好几 个方面,但其中之一就是赞美他“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 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马克思首 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 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 ……”[2]对学过的课文,学生自然熟悉不过了,文史互相 佐证,事情就显而易见了。
文化史《汉字与书法》讲到“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 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 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 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个地方 对我们没有学过通史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汉 末以来以至魏晋时期的社会危机是什么?社会危机对士人 群体的影响又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比较生疏和复杂 的历史知识。在这个问题上,语文第一册《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心路历程正好以个例 的形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历史问题—— “……彭泽去家百 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 之情……”[3]——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 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 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 已极为黑暗,政坛纷争、军阀混战。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 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 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 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自身品格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根本 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选择——归隐。学生在学完这节语文 课后,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士人群体及其情趣所在、精 神追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书法兴起的历 史背景就比较容易了。
同样是文化史,第9课讲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这 节课的内容更加明显的体现了文史不分的思想。《诗经》中 的《关雎》、楚辞中的《离骚》、豪放浪漫的李白、忧国忧 民的杜甫、同情民间疾苦的白居易、空前绝后的大文豪苏东 坡等等人物及其作品,学生在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接 触,教师在讲解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历史时,选择学生熟知 的文学知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化史的教学中,中外思想史的内容不好理解。例如,对宋明理学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教材是这样编写的 “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 响。”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语文上的鲁迅作 品《祝福》来体会宋明理学和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的本质 ——“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 不济了。……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 削不堪,其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似 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4]——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步步走向终结,就是向 读者展示封建礼教如何一步步把妇女逼向绝境。《祝福》这 篇小说很好地诠释了宋明理学在历史上所起的负面作用。到 了后边第21课讲《新文化运动》涉及到“打倒孔家店”,《祝 福》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讲文化史中《19世纪的西方文学》 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莫泊桑的《项链》;
讲美国1787年宪法 修正案,可以联系语文第5册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 个梦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史结合,互相佐证的方法, 是一种改革授课方式、增加思维内容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 的生命力,本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具体实例。在今后的历史 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尚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1]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语文》第一册26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语文》第一册 2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文》第一册41页,山 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4]鲁迅.《祝福》,《语文》第三册70页,山东人民出 版社.2008年第三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