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电力演讲稿 > [基于综合性与持续性的课程教学考试方法研究]什么是课程教学

[基于综合性与持续性的课程教学考试方法研究]什么是课程教学

来源:电力演讲稿 时间:2019-10-17 07:57:48 点击:

基于综合性与持续性的课程教学考试方法研究

基于综合性与持续性的课程教学考试方法研究 一、引言 考试不仅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 和推动作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考试方 法凸显弊端,以卷面分数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唯一准则,缺 乏科学性、合理性,高校传统的考试方法改革势在必行。[1] 为了与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 适应,一些学者针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研究。李凌 均等[2]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的考试 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提出了半开卷考试形式。赵冬阳等[3] 对基于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研究,提出采用能力 测试计划代替传统的单一考试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 等方法验证了该考试方法的有效性,使学生从低级别、单纯 知识掌握导向转变为更高级别的能力提升。张昊春等[4] 在能源动力类的课程教学中尝试了累加式考核方法,综合应 用期中及期末考试、翻译专业资料、作业、讲座等多种方式, 教学效果良好。郭华桥[5]分析了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提出了教考分类考试方法、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实行网上考 试等思路。李晨等[6]认为高校考试方式应具有灵活性和 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吕义[7]从学生工程实践 能力培养出发,论述了高校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和意 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专业课考试方法模式及实施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二、高校考试方法存在问题剖析 (一)缺乏对高校考试功能的综合认识 考试主要有评价、督促和导向三大功能。目前,人们普 遍重视考试的评价功能,并夸大该功能,而忽略了考试的督 促和导向功能。事实上,考试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通 过考试结果掌握教学情况,引导教师对以后的教学过程和方 式进行改进,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另外,目 前高校教学考试的能力导向功能也在削弱。我国高校考试更 多地表现为知识导向而不是能力导向,而高校除了要使学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成为考试的重要功能。但是,大部分 高校的考试依然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知识的重复 再现水平,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造 成了学生死读书本,知识面窄,探究兴趣缺乏,创新意识薄 弱,只习惯于盲目接受和承认书本上现有的结论,认为只要 是书本上出现的就是对的,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现行的高校教学考试形式多数采用闭卷的形式,开卷考 试较少;
多数采用笔试,较少采用口试、答辩等其他形式;

课程终结性考试较多,课程过程性考试很少。多数的课程考 试仍然是在课程结束后举行一次闭卷考试,少数课程会增加 一次期中考试。学生只要依据教师给定的复习范围和重点熟记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应对考试,这样的考试很容易受到偶 然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甚 至有的学生为了临时应对考试,机械性地死记一些题型或者 公式、结论等,而不是想办法去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 识。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某一门课程考得 很好,成绩很高,但是,后面利用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 课程设计或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一片茫然,根本无从下手。

(三)考试内容不合理,试题类型单一 在考试内容方面,高校多数课程教学考试涉及到的理论 考核内容较多,而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考核内容较少。这是因 为:现行的高校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一 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考题主要反映任课教师给出的重点、 难点,考试包含的内容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另外,考试内 容主要围绕课程教材和上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来确定,以记忆 性的基础知识为主,反映知识应用的题目涉及很少,试题具 有局限性。在试题类型方面,题目形式单一,以客观题目为 主,综合性、分析性题目较少,答案一般是固定的、僵化的, 学生只要能记住答案,平时不需要主动学习、认真思考,靠 提前突击一下,完全能够应付考试,这样的考试题目与类型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 兴趣和创新意识,没有达到考试的真正的目的和功能。

(四)考试成绩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确定采用的是终结性的考试评定办法,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一般占到学生 该门课程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和作业 两部分,不仅所占比例低,而且缺乏严格、科学的考评制度, 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来上课,不管课上表现如何,只要做作 业了,也不管作业质量怎样,平时成绩就会比较高。

(五)考试时间集中单一 多数高校课程考试时间都是集中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即 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少数还会有一次期中考试,考试时间集 中而单一,学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在最终的考试中发挥失常, 平时无论怎样努力思考、上课讨论时无论怎样认真积极、课 下无论怎样主动探索学习,该门课程也可能考试不通过,这 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培养自 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应该改革考试时间,让考试 时间分散,分布于课上、课下以及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三、基于综合性的考试方法研究 综合性的考试方法主要应该体现在考试目的和功能的 综合性、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考试形式的综合性、考核成绩 评定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和功能的综合性 考试的目的有四个层面,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 层面、态度层面,功能有评价、督促和导向三项功能,这四 个层面、三项功能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在考试实施过程 中,要综合体现这四个层面、三项功能,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四个层面的目的和三项功能需要在 考试内容、形式、成绩评定等方面以具体的形式综合体现出 来。

(二)考试内容的综合性 为了综合实现考试的目的和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也要具 有综合性,既要有体现知识层面的课程基础知识点,也要有 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考 试内容,即包含一定比例的综合分析题、判断题、论述题等, 同时,部分考试题目还要结合工程实际,这部分题目的答案 不能直接从课本上得到。另外,还要有反映学生学习态度的 平时考试,包括课上讨论表现情况、平时出勤情况、作业完 成质量情况等。例如,在本人讲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考试中,考试内容既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如刀具角度标 注、刀具材料类型、切削成形运动、机床类型和传动系统、 工艺、夹具、装配方面的基础知识等,还包括实际生产中的 零件定位分析、工艺分析,如发动机上关键零件曲轴加工时 的定位方案、加工工艺分析等。

(三)考试形式的综合性 为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考试 形式也应该具有综合性。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例 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资料搜集、作业、考勤、课题 讨论、小测验、实物模型制作、所学知识的联系剖析等,根 据课程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等,基于考试的目的和功能,综合、灵活采用上述考试形式。例如,在“机械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对刀具角度 的掌握情况,也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课下自己 动手做刀具模型,并把学生上交的作品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 一部分,另外,为锻炼、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联系进行 分析的能力,每章结束后布置学生画知识网络图,学生的完 成情况也是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该门 课程很感兴趣,积极完成这些课下作业,效果很好。

(四)考核成绩评定的综合性 为了客观合理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 成绩评定时,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四个层面要综 合考虑,各占一定的比例,同时还要考虑课程性质,比如通 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对于 不同性质的课程,这四个层面的考核结果在学生总成绩中所 占的比例应该各不相同。另外,学生的考核成绩的表现形式 也应该与考试形式相一致,可以是百分制、等级制(优、良、 中、及格、不及格)、五分制(1~5 或者A、B、C、D、E)。

成绩单上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四个方面 的分项考核结果以及加权后的综合测评结果。

四、基于持续性的考试方法研究 考试方法的持续性主要是指考试时间的持续性和分散 性,体现在兼顾课内与课外、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延续至课 程后续教学环节三个方面。(一)兼顾课内与课外 考试结果不仅要体现学生对课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掌握 与运用情况,也要反映学生课下主动学习的情况。在整个课 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到兼顾课内外学习效果评价,根据课 上授课内容及课程教学进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 下学习任务。例如,在为机设的本科生讲授“机械制造技术 基础”课程过程中,将课下作业分为三类:1.课内必做作业。

一般选用课本的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 识。2.课外必做作业。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除了要求学生必 须掌握以外,还要补充一些综合思考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3.课外选做作业。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技术发展前沿、挖掘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 系,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刀具模型,搜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 资料,构建各章节知识网络图等,并以模型实物、电子文档、 讲授给其他学生的形式完成。对上述三类作业的完成质量情 况进行记录,并计入考核结果中。实践表明,多数学生都能 认真对待每项作业,既掌握了课上所学知识,又扩展了视野, 了解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效果很好。

(二)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课程考试的实施应该贯穿于整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每节 课的课堂讨论、小测试、每次的作业布置、每章结束的知识 联系剖析、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挖掘、学生的资料收集 以及汇报等,这些都是确定学生最终考核结果的原始依据,考核成绩是由学生从课程开始到结束的表现点滴积累确定 的,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决定。这样,学生就能 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考试各层面的目的和各 项功能也能得以达到。

(三)延续至课程后续教学环节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各门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衔 接性,前面内容的学习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考试对学生后续 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是确保后续学习顺利进 行的手段,尤其对于一些后续有设计、实习环节的课程,更 是如此。也就是说,一门课程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范围 内要涉及后续教学环节所需要的基础,一门课程考试的结束 是暂时的,同时还是后续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开始。例如,“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接着有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等后续教学环节,在该课程考试时,后续教学环节 的主要知识要有所体现,这样,学生进行实习、设计时很自 然地与前面的理论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五、结论 传统的高校课程考试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为了使教、学、 考真正统一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综合评价学 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改革考试方法迫 在眉睫。考试方法应该向综合性、持续性方向发展。综合性 的考试方法体现在考试目的和功能、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考核成绩评定的综合性四个方面;
持续性的考试方法体现在兼顾课内与课外、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延续至课程后续教学 环节三个方面。考试的综合性和持续性不是各自独立的,而 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我们应该全面考虑综合性和持续 性,基于上述七个方面,建立集考试目的多层面性、考试内 容多元性、考试方式多样性、考试时间持续性、考试成绩评 定综合性于一体,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教学考核评 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明.高校考试方法改革势在必行[J].吉林省教 育学院学报,2012(06). [2]李凌均,刘晓菊.对大学工科专业课考试方法的探 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07). [3]赵冬阳,张旭辉,李自荣.基于能力评价的高校考 试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3). [4]张昊春,王洪杰,阮立明等.累加式考试方法在能 源动力类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5]郭华桥.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6]李晨,方世杰.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的高校工科 专业考试方法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