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的重要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教高(2006)16号文《关于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决定,在“十 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以此来带动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托和保证,《电路分析 基础》作为通信、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等技术领域的主要理论 基础和主干课程之一,很多院校已将其列为精品课程进行建 设。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 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 势以及我系由中职逐步向高职转型的需要,结合我院实际,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今年9月被立项为我院第二批院级 精品课程,先后有8名任课教师投入了课程建设。通过这项 工作, 进一步促进了我们高职教学理念的转变, 深化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 和水平。
1.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 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 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 推广作用。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注 重学生素质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突出主线,突出重点, 把立足点放到工程技术应用性上;
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 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研,我们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改革为重点,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 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 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1 构建课程新体系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为更好地处 理好课程学科的“系统性”与“服务性”的关系,我们在本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学科单一性,而将相关 的学科知识内容和技能与电路分析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很好地给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相关的 知识与技能。
针对过去课程体系前后课程间的理论脱节现象,在电路 分析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通过一些章节将后续课程的一些 基本概念提前介绍,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例如通过“耦合谐振电路”等章节,加 强与后续课程《电子测量仪器》及工程实际的衔接与联系等。
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之 灵活地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使其对课程体系有更加深入和系 统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具备实际动手能力 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学院特色,近年来我们对《电路 分析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改进。根据教 学大纲,删减陈旧、繁琐、实用性不强的内容,精选出必需、 适度、够用的内容。精讲 “直流电路的分析”、“正弦稳 态电路分析”及“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等章节,同时适 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 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而教学改 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 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灵活采用问题引导与任务驱动、启发与 互动、激励与鼓励、分组讨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等教学方法,多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机结合,从“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总结思考”等主要环节进行,培 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知识验证、知识综合、创新设计 为原则设计实验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 积极性,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实验过程中通过示教与实验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 合,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现代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现代教学手段 的形象性、趣味性和高效性融入到课堂教学;
同时,可展示 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思维,延伸课堂。另外应用与教 材配套的Multisim10.0软件对电路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仿真, 有助于学生理解电路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 训练,最后直接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训。教学气氛活跃,学 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
2.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
理论课实施教考分离,严密组织,从严把关;
实验课采用 “操 作+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成绩。考核内容从以理论 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 的培养,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 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
2.5 加强实验实训力度 当代社会对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应 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电 路实验是电路分析基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把技能 性、实验性的章节放到实验实训上,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 结合。可通过现场参观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例如, 学了“三相电路”,可以去参观实际的配电线路。与此同时, 加强实验课的比重,更新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 和综合性,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实训要求,合理安排实验 实训时间。平时开放实验室,提供良好的课外实践环境,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实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电 路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在 提高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2.6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 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队伍。
我院担任该课程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职称结构和年龄结 构不是很合理,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入课程组后,由 课程组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的老教师作为其导 师,指导其经历全部的教学过程。新教师至少经过一学期的 助课、一学期的备课,才能够进入讲课阶段,直至成为一名 合格的主讲教师。
(2)加强教学环节,站好神圣讲台。为了使青年教师 站好讲台,课程组严格把好主讲关,凡是第一次上台担任主 讲的青年教师都必须试讲合格方能上讲台;
同时积极协助院 (系)搞好教学观摩和座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
(3)注重科学研究,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确保教 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课程组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材建设和 教学研究项目,带领他们更好地钻研教学新技术、新手段;
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 开阔视野,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知识。
(4)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青年教 师必须到企业进行实践,以最快的方式获取企业新技术,提 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 历层次和职称水平,积极参加行业企业各类认证考试,加强 “双师”队伍的建设。
3.课程建设效果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解决了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
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 善,能实现2人一组;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全面改革后取得 较好的效果。
在提高内涵建设的同时,我们牢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 特点,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地方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 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
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在 “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有3名学生获一 等奖,1名学生获二等奖。
4.结束语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历时已近四年,但 精品课程建设和改革涉及面广,且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好,在 与工程实际联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各位教师长期 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将密切关注本课程发展的前沿和动 态, 加强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泛采纳 先进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校本教材和习题库 建设,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带来 新一轮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周茜,徐亚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 创新与实践,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 [2] 王应生,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的总结[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7,17(3). [3] 刘景夏等,电路分析基础重点课程建设思路及其关 键问题探析.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于荣贤等.浅议《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2006(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