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育活动;
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活动中,总是习惯将形式 固化、标准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塑造成为 一种理想的“模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 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主体需求与传统的德育 方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背离。因此,应当将学生主体的个性 化发展作为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生长点”,打破以往德育 中过分强调共性的桎梏,转变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从而实现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结构的个性优化,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 展。本文结合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实践,谈一谈在德育活动 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体会。
一、变观念,以性格教育促进层次化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不需要各个 不同领域的专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一 方面,在学校德育活动方面,要转变以往“大而全”的德育 观念,不再固执地要求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均衡发展,而 是尊重他们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以往对于“好 学生”的定义,不能仅仅认为听话的、老实的就是好学生, 重新认识那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学生,有意识地呵护他 们的个性化发展倾向,适时、适当地展开个性化教育。初中 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塑形的关键性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虽然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 更是后天生长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性格多变的这一关键时期, 多疏导、多排遣,促进学生个性多层次发展。如在进行“感 恩教育”专题的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 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允 许和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 表达感激之心。可能有的学生感恩表达较为含蓄,有的会显 得过于直接甚至生硬,还有的会羞于表达。教师应充分理解 并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性格倾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 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二、变模式,以暗示教育营造点化式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 到别人在教育他。心理学显示,人的心理都是有着暗示性的, 如果仅仅依靠那些反复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感觉, 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以往单一的说服教育,不但收效甚微, 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方式,努力避免 这种苦口婆心的说教,不要搞灌输式、保姆式甚至是训斥式的德育方式,而是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地、个 性化地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继而控制自我、实现自我,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理想境地。基于学生个体的客观 差异,为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 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具有层次和个性的暗示教育方式,将 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充分发挥点化 式教育氛围的积极效果。如在“文明礼仪”专题宣传月活动 中,学校在食堂、图书室、操场、走廊等重要地点布置了宣 传海报,动员教师在课上、课间以身垂范,通过校园广播、 校园电视等渠道宣传正面典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和 引领,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的氛围中,使得他 们自觉地提高认识、规范言行,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变主体,以自我教育提升关键性品质 王礼湛先生提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 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 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 于零。这是对德育工作的精辟概括,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 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具体诠释。只有改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 被动地位,避免那种“关”“管”“灌”的强迫教育,让学 生成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的独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 积极功效,才能让德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学生个性 的健康发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形式,也是凸显学生在 德育活动中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个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让他们主动地展 开评判和选择。如在《学会宽容》的德育活动课设计中,教 师让两名学生表演情景剧《不小心撞了一下》,组织学生讨 论表演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回忆生活中出现了类似情况应 当如何处理。这样的方式寓教于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个性认知,使得学生在自演、自思、自悟中明确对别人宽 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四、变规则,以合作教育激活创造性发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