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教学 生活情境 生活实际 生活空间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 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 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 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 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了学好语文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 学这一狭小的天地中.而要走向无限广阔的课外生活,要让 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直接与文章对话,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让学生走出教材,接触社会、接触生 活,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为理论性、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 十足的展示平台,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莎士比亚曾经论述:“学 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如果学生对于学习内 容无兴趣,就是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济于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趣”字当头,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一种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营造 一种与教材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激起学生的情趣, 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的。那么,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动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呢? 1营造生活氛围,精心设计导语 课前导语的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 生的兴趣,紧扣学生心弦,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记得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课间我听到有两名同学在争论 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一位说是早晨, 一位说是中午,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接着板书《两小儿辩 日》,然后说:“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把《两小儿辩日》这 一课读一读。读过后,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这 个导语构思巧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说得煞有其事,学 生们呢,急于弄清楚发生争执的两个人谁对谁错,也就促使 他们认真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激起了学生强 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心情 愉快地学习、探索和钻研。心情愉快,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 态,他们在自觉认真的读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实现了让孩子们主动发展的目标。
2.激发语言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记得我听一位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第4至6自然段 时,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在车站上,志愿军 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送 君千里,终有一别,就在彼此挥泪惜别之际,呜??火车启动 了,此时,千句万句化作声声呼唤:(学生齐读)“再见了 ……”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山水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 他们多么希望列车再开得慢一点,然而列车加速了,朝鲜亲 人们依然伫立在车站上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战士们忍不 住了,他们高呼:(学生齐读):“再见了……” 此时,列车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两国人民的距离越来 越远,战士们觉得昨日之事恍如眼前,于是千言万语化作:
(学生再次齐读)“再见了……” 3.引导感情朗读,展现生活场景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入境始与亲”到“入境悟其神”的 境界?只有通过读书。因为语言和感情的淀积,赖于读书的 纯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我在教学《山雨》时就把对语 言材料的朗读感悟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点目标,让学 生从读中感知、感悟。我试图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我怀着愉 悦的心情用优美的语调突出山雨的“色彩美”和“音韵美”, 让学生感受那“一场山雨的余韵……”,使学生犹如身临其 境一般。此时,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化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 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界。二、联系生活实际,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学生活化,既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而然 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现实的生活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 切地理解、认识语文学习的内容,加深、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进而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1、利用生活经验理解语言文字 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直接相关,要得到敏锐、丰富、深 节的语感,不能单靠来理解,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体味,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把生活所得 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刻。
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 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如在 教学《长征》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 以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为突 破口。首先,教师结合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五岭山脉、乌蒙 山。接着,教师解释:“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 子;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泥丸”,泥球。
除此之外,还可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幻灯、 彩图等教 学手段,是学生入情入景,获取语感。如教《颐和园》一课, 学生没有游览颐和园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 的幻灯,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了间接的生活体验。这正如白华先生所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 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2、唤起生活体验,激发阅读预期 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 与的过程。人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并根据读物提 供的信息,对所读的内容作出预测,然后通过阅读来印证自 己的预想或期待是否正确。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预期, 可以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从学生生 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体 验为中介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 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教学 可以这样开始:
师:小朋友,你们爬过七楼或者更高的楼层吗?不是乘 电梯的。(学生中有人举手) 师:你们爬过山吗? 生:爬过!(多数同学回答,情绪开始有点激动) 师:爬过什么山? 生:马陵山。
师:有谁知道七层的楼房有多高?马陵山有多高?(同 学们在议论,在猜测) 师:住宅楼每层搞3米多,七层楼高23米左右。马陵山, 高约100米左右。(稍停顿)你们好好回忆、体会一下爬七 层楼或者爬马陵山的感觉是怎样的,累吗?生:有点累。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爬天都峰》。天都峰, 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40米,相当于80个七层楼或近19 个马陵山的高度,直冲云霄,而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
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要处,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一 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爬这样的山会 有怎样的感觉? 3、品味生活实际,抒发真实情感 ???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 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品味 生活实际,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 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 多少倍。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后,我就《小时的李 白》为题,让先听《铁杵磨针》的故事,品味故事后,再让 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生活见闻,体会“铁杵磨针” 的道理,从而认真完成这次作文。由于课文中已列举了一些 例子,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 热情高涨,感情深厚。在他们的作文中,既有“艺无止境” 的哲理,又有刻苦学习才能练就过人本领的体会,以及做人 应虚怀若谷、不骄傲自大的认识。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 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当完成这篇短文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先品味社会上某种人、某种现象,即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说明给予是快乐的。他们 稍加思考后就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到了 当他帮助了同学以后他的内心总会感到快乐;
有的学生对商 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 卖伪劣假冒产品,赢得了信誉而感到快乐;
有的学生以某些 出租司机的行为为例来说明给予是快乐的:开车时,拾到乘 客的钱物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 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拓展了教材,更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生活空间,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因此教师 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拓展学 生的生活空间,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 他们带来的欢乐 1、读一读,感受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 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社会的月新日异都能 在书籍和报刊中得到反映,这说明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 重要。看来拓展课外阅读空间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书籍 和报刊,链接好课堂与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学生有一定差距,使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 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对远在西安的兵马俑没有任 何感性上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书籍或登陆专 题网站查找资料,也可以访问周围去西安参观过兵马俑的人, 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 了兵马俑这一文物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产生爱国热情和 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 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 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 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 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 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 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 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在教学《负荆请 罪》这一课,我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后,引导学生尽情地去 表演,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都能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 把文本的内容感悟的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感情更强烈。
3、写一写,表达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五彩斑 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 录自己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 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 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 己的真情实感。
生活是一潭活水,它有清纯的甘美的滋味;
它有丰富的 内涵,它能滋润浇灌孩子的心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 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 学生走进生活,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 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让 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1955年版)由人民教育出 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 4、 《生活教育十讲》主编:叶上雄 四川教育出版 社 1989.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