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呼吁、提倡学 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 热情。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先秦诸子的文章更是先贤思想 的精华展现,而高中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就是学生们 开启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 如何通过读《论语》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带着学生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就是通过向学生讲授 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 德性。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 深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 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带着学生读 《论语》,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对人生目标不懈的奋斗。孔子的勇于担当或许带有悲剧性的 执着,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之间,断粮数天,可他依旧给大 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这种坚定地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不言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不正是浮华 之中对心灵的荡涤吗?千百年之下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 典的核心思想,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学习经典的时 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问自己,对于理想,对于目标,我 们是否有先贤的坚定与执着。我们在树立志向、目标后,遇 到困难和挫折是否退缩过,用先贤的力量去观照自己,去反 躬自省,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经典的魅力。
先秦儒家大师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概括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那么如何修身,这是我 们必须汲取的智慧,除了理想的树立和意志的锻炼之外,还 要好学。自我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事 无巨细,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孔子认为,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学习得来 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认 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的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 特点之一。读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同学们是否找到了我们 之所以不如人的原因,如果认识到了“敏以求”的意义,那 么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会是受益匪浅的。孔子启示人 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诚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无知。聪明的 人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 在多见多闻中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有 这样,才能有提高个人修养行为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因 为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观念和实践道德的能力的,在社会 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一些行为,那么面 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回避不提,还是勇 敢面对?《论语》中,孔子回答我们:“过而不改,是谓过 矣!”犯了错误不改,这才是真正的错误,一如《左传·宣 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 的这句话为我们该如何处身立世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有些功利的当下,有太多的人迷失了方向,有时 候让人迷失方向的并不是利益,而是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
面对“利”,孔子并不回避,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 是他非常关注一点,就是富贵是否“可求”。在富贵、财利 面前执着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 浮云。” 高中生正处于正确“三观”的确立时期,以《论语》为依托,在教材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把握“义”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先秦诸子文章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 卓绝的智慧。《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关注现实社会, 思考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并从自己出发,提出了深刻的认识 并积极探索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 古人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先哲们思想的光辉,跨越千 年直到如今,依然指引着我们。
参考文献:
[1]周满意.阅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教 师,2015,(19). [2]龚 蕊.教师与阅读及自身修养之关系[J]. 教师, 2015,(1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