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目标要求,我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小花园, 指导学生观察了银杏、芭蕉、枫树等植物的叶子。先观察了 叶子的颜色,再观察了它们的形状。以此丰富学生的习作素 材,优化学生的习作语言。然而,学生习作并未达到令人满 意的效果。大多数学生习作只是照本宣科地描写几种植物叶 子的形状和颜色,显得空洞而苍白。更令我不解的是一个男 生的习作竟然这样描述:
秋天到了,树叶落了,老师带我们到学校小花园里观察 秋叶。我看见枫树的叶子全都变红了,红得就像一摊血。
我有些不解,教材要求观察、搜集秋天的树叶,把它带 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这些目标要求我都落到实处 了,为什么效果不好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辞发,观 文者披文人情。“情动辞发”是习作的源头活水,而教材的 目标指向是:学生有了观察,就会像工笔画那样描绘出植物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而完全忽略了学生主体“情动辞 发”的内在言语表现力。怎样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愉 悦,激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刨造力和表达欲望呢?我 重新设计了教学目标:
1.以秋叶的古诗、秋叶的画面为中介,唤醒学生的审 美意识和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对秋叶的喜爱之情,营造情动 辞发的习作场,形成有感而发、自由表达的习作态势。
2.带着喜爱之情,学生观察自己采撷叶子的颜色、形 状,展开想象,汇报交流。
3.教师展示自己的现场习作,让学生习作有章可循, 写有方法。
按新目标指向,课始,我进行了过渡:一叶知秋,秋叶 飘零,在诗人的眼中,秋叶是怎样的?投影出示古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 古人云:诗中有画。学生朗读诗句,展开想象,交流分 享自己想象的画面:“读杜牧的诗,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
漫山遍野的枫叶被霜染红了,这儿一丛,那里一簇。阳光一 照,比二月的花还红艳。诗人被这美景陶醉了,不禁停下车 子,驻足欣赏,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我从刘禹锡诗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秋天一到,山明朗 起来,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山上,水边,一树一树的叶子都在秋霜中悄悄地变了色。红的,黄的,色彩斑斓,美不 胜收。风一吹,秋叶飘零,恰似蝴蝶,翩翩起舞。” 诗,语言凝练,意境幽远,画面鲜明,给人立体而丰富 的想象空间。在诗人眼中,枫叶的红,梧桐的黄,数树深红 出浅黄,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秋叶图,无不唤醒学生的审美感 受,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在诵读与想象中,学生与诗人共 同历经了一次美的感染和熏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紧接着,我投影出示了银杏、枫林、松柏等多幅画面。
画中有诗。那些多姿多彩的画面,总能唤醒学生的审美 体验,激发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当学生表达出现“愤”“悱” 之态时,教师出示下水文,顺学而教,依学而导,水到渠成。
学生整体观察感知秋叶之美,也明白了怎样去表达,从 总的方面,仿写一段话。然后,再一片一片地展开观察想象。
此时,我和学生展开了对话交流,让学生的观察想象更丰富 具体,比如—— 师:这是银杏的叶子,即使在一片叶子上,颜色也各不 相同。
生:瞧,叶子的边缘是土黄色,中间是金黄色,而叶柄, 黄中透出一点绿色。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画家。
师:看着这一片片精美的树叶,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我想象—— 生:我想象它是蝴蝶,它真的变成了蝴蝶,微风吹来, 它们就翩翩起舞;
我想象它是可爱的小海鱼,它就真的变成了小海鱼,那边缘裂开的叉叉,就是小海鱼的嘴巴,那细细 的叶柄,就是它长长的尾巴。
在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之后,我又出示了枫树、柳树、 香樟等树的树叶,拓展学生的观察面,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前后两次习作指导的不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由于小 学生习作是一个具体的、丰富的、不确定的动态过程,教材 往往只给我们提供写什么的习作话题,而用什么教?怎么 教?目标指向性不够明确,也无法定型,需要教师自己去应 对和设计,而这些应对又是灵动的,随机的,动态生成的。
小学生习作指导的目标指向不仅要关注教材,更要求教师必 须“目中有人”,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顺 应学生的性情和环境,,贴近学生实际,着重激发学生真切 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让小 学生习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