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保险演讲稿 > 听到你的话与乡愁关于何夏寿老师执教的《鲤鱼报恩》一课及其他 你的话

听到你的话与乡愁关于何夏寿老师执教的《鲤鱼报恩》一课及其他 你的话

来源:保险演讲稿 时间:2019-10-16 07:49:42 点击:

听到你的话与乡愁关于何夏寿老师执教的《鲤鱼报恩》一课及其他

听到你的话与乡愁关于何夏寿老师执教的《鲤鱼报恩》一课 及其他 何夏寿老师是一直守在故里的,他认定农村小学更需要 他。但是在他的语文课堂里,我们分明听得到浓浓的乡愁, 这种乡愁属于教育,属于文化,属于动人的传说与戏剧,属 于他血脉里流淌的生命话语。

他的话语是属于民间的,是父亲的戏文、母亲的故事, 是上虞方言、绍兴大板,是“月亮婆婆”“田螺姑娘”,是 《借东风》与《狸猫换太子》。他是在这话语中慢慢习得了 语言的智慧与美妙,也是在这话语中逐渐体悟到天地的广博、 人情的冷暖,并由此涵养了人穷志高的节气与侠肝义胆的风 骨。

其实这样的话语是人类最初的话语,它沾染着乡土的气 息,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寄托着人类最纯善的愿望,是一代 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生长的土壤。可惜,当语文教育渐行渐远, 这样的话语已被我们悄然遗忘。我们似乎被“更规范”“更 理性”“更时髦”的话语吸引,毫不回头地忘记了儿时的“月 亮婆婆”“田螺姑娘”。

但是何夏寿老师不肯,他用20多年的语文教育生命一直 在等待,他希望有一天,“母亲的‘月亮婆婆“田螺姑娘’ 能够有脸有面、有名有目地出现在语文教材里”。但是,20 多年过去了,这等待仍在,“希望”也依然只是“希望”。

他再也不能只是等下去,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日夜听到温暖而遥远的“母歌”在深情而微弱地呼唤着。“教材里 没有有什么关系,我可以自己把它们请到课堂里来!”我不 知道何老师是在哪一天忽然有了这样的决断,但我知道,他 是要让古老的“母歌”成为永不消逝的记忆,代代相传。

课程本就是个开放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怎 么可能自筑篱笆,把我们的话语之乡永远放逐? 于是有了《鲤鱼报恩》一课。

《鲤鱼报恩》是民间故事,但它带给孩子们的不是一个 故事,而是一类故事。据何老师介绍,民间故事的类型有五 百多个,单动物报恩的类型就有一百多个。那么,他从如此 多的故事类型中选择《鲤鱼报恩》,肯定不会没有缘故。

先说对“鲤鱼”的钟情。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 鱼一直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但在何老师的心里应该不 只是这些。我知道何老师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是同乡, 而金近最著名的童话就是《小鲤鱼跳龙门》。因为尊崇金近 与他的作品,何老师将自己做校长的学校改名为“金近小学”, 他学校的文学社也称作“小鲤鱼文学社”。我相信,在何老 师与他所带大的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的心里,“小鲤鱼”不 仅是—个“物象”,也是一个“意象”,它不只是—个传说, 更是一种希望,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永不气 馁的精神,也承载着苦难之中的人们超越现实、跃过龙门、 自由飞腾的愿望。

至于“报恩”,无疑是一种“善有善报”的美好寄托,它可以恰好地满足孩子们快意恩仇的简单与阳光。从这一点 上讲,民间故事是浪漫主义的,更是快乐主义的。

何老师所选的《叶限》《张打鹌鹑李钓鱼》《追鱼》三 个故事里都充满着这样的浪漫与快乐。学习这些故事,孩子 们自然能感受到民间故事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点。

何老师首先是把这一课放在文学教学的尺度上权衡的。

当民间故事走进语文,他没有把它们用来“教语文”,没有 把它们当作语文学习的“例子”,像当下流行的做法那样, 以此来分析其中蕴含的“语、修、逻”等语文知识或布局谋 篇造句等写作技巧。他尊重它们作为文学本身,他要保护好 它们的“文学性”,那就先带着孩子们好好地欣赏、理解、 传承。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几乎没有功利的学习目标或知识压 力,他们就是兴趣盎然地阅读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 评价故事、续编故事,在与故事的种种相遇中,感受民间文 化的意味、智慧与美丽。不知不觉中,他们了解了《鲤鱼报 恩》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掌握了民间故事“反复性”“三 叠式”的创作特点。这结构与特点不恰恰正是《鲤鱼报恩》 这一类文本最大的秘妙吗?没有刻意“教语文”,却又何处 不“语文”?何老师说,文学与语言相依为命是他们关系的 一种可能,其实,文学与语言从来就不是两张皮、从来就不 属两家人! 当回到自己的话语之乡,我们也看到何老师的教学艺术如鱼得水,课堂节奏从容闲适。《叶限》《张打鹌鹑李钓鱼》 《追鱼》三个故事,绝非平均用力,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被安 排与设计得详略不一、出现方式不一、训练重点不一。可以 说,何老师始终变化着游戏的规则,让学习者紧跟其后,一 步一景,乐在其中。

当然,这课最令人难忘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整堂课 有它不变的、如一的法则,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民间味”。

教师用方言童谣引入,用俗语过渡,用传说开启,用戏剧演 唱,使听课者沉浸其中,陶醉其里,忘怀得失,怎能不感慨 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美丽? 课堂作证,方言、童谣、故事、戏剧,在这些流传了千 年的智慧、诗意与情趣里,我们母语的童年永不老去。

也许,何老师的课难以复制,因为他的话语乡愁是浸润 在他独特的生命印记里的,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过如 此丰富、如此美丽的戏剧、民谣与故事。但是,这并不妨碍 我们跟何老师一起回头寻觅,相信在那些流传千年的传奇里, 我们和语文一起,会遇见最初的自己。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