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体育专业学生能力锻炼
新课标下体育专业学生能力锻炼 新课标下体育专业学生能力锻炼范文 1《新课标》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及 时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又要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保证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标》较为明确地阐述新的体 育课程实施的意义和必要性,从总体上对体育新课程的性质、 价值、目标体系以及课程理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和描述. 1.1《新课标》的性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 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
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 缺少的重要课程[2].可见,新课程相对于原有体育课程来 说,突出的一点在于其提升课程健康目标. 1.2《新课标》的价值 《新课标》进一步阐述课程的具体方面的价值,指出学 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2].这 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在保持原有体育课程中体现学生 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的特点外,尤其重视课程 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3 《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 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2].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变 得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注重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 同时,新课标将其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 目标,至于如何来实现则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 方式,即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只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或 内容建议,这给学校、教师、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 间,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 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即可. 1.4《新课标》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 多元化[2].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以及运动技能和心理评价等多方面 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能够体现体育教 学目标的整体性,使评价和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相结合,从 而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综合提高学 生体育健康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从《新课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与过去的体育教学大 纲相比较,在教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和评价方 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将来教学中如果继续沿用过去教学大纲 规定的教材内容,继续采用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 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作为教学效果的最终评 价标准的话,那么,《新课标》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总体来 说,《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换句话 说,在未来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如下方面的转变:第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即:从单纯的“体育健康”和“重 技术、轻能力”的指导思想到新标准所要求的“三维健康观”、 “终生体育意识”以及重“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之间的转变;第二,教材内容选取上的转变.即从过去教学 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的选取到新标准中不同学习领域的教 材内容灵活选取的转变;第三,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转变. 即从“以教师为主导”传授式的教学形式到“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个体不同需求的民主、平等的教学形式的转变;第 四,教学效果评价的转变.即从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到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师生相互评价的转变. 3《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3.1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究和实践能力 当今体育已是一门以“三维”(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健康观为核心,涉及诸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 课程[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对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青 少年身心发育规律、运动训练技术、营养学、运动恢复和保 健学等进行整合研究,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和疏导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新课标》 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的心理学本质是师生情感的多种交流和沟通,学生 只有接受和认可你,才能主动接纳你的教诲,欣赏你的举措, 模仿你的动作,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自然成了是否能吸引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前提条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是未来的体育教师,因此应加强对相关知识完整探究能力的 培养.其次,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教学 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想取得理想 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具备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做到“管”、 “放”恰当,“刚”、“柔”相济.体育课是在一个相对开 放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 不仅难以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目标任务,甚至会造成课堂 秩序混乱,引发许多其他问题.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 将来教学实践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 的教学常规,在贯彻《新课标》时就可能厚积薄发,使课堂 始终处于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实现真正的课程创新. 3.2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体育教 学要创新首先在理念的引导上要有所作为.观念的转变和理 念的提升,应贯穿在落实《新课标》的整个创意过程中.要 彻底打破人的惰性,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和无所作为的精 神枷锁,用《新课标》统领教材建设,《新课标》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的.“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教 材的选编要靠教师来完成,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要改变依赖现成教材的传统观念,带着创新理念,大量阅读、 参考和消化各类已有的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相关信息,结合 新课改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具体要求,探寻适合现代 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搜集、材料处理、实验、论 证和提升的过程中,创编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以适应将 来工作的需要. 3.3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是教师教学成功与 否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 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标》 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普通话标准程度,口令运用的声调高低 和时机,讲解时的简明扼要、一针见血,鼓励学生时饱含情 感的点拨、暗示,评价学生时激昂的赞美、加油等,都需要 经常进行揣摩、演练和改进,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精益求精, 做一个有心人.只有完美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听得声声 入耳,并展开联想的翅膀.当每一个人的联想辐射到整个课 堂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完美的动作示范能力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方式,体育教学更多的是 直观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示范能力直接影响着将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新课标》对体育 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体育教师准确、协调、优美及 熟练的示范动作,对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激发 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4].完美的运动 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业务水平的外在标 志,也是其树立威信的重要途径.如优秀教师优美的韵律操 动作和利用合理有效的动作分解来进行分段诱导教学,会赢 得学生的阵阵喝彩,学生模仿的兴趣大增,下课还情未了, 效果极桂;有的教师示范能力差,学生就会说喜欢上体育课, 但不喜欢上某老师的课.优美、准确的动作示范能力是靠平 时刻苦磨练培养出来的.此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注意 提高自己的文字书写、皮尺和计时表使用、手势和哨子等的 运用技巧.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真正做到“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将来的工作服务. 3.5较好的教研能力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使自己处于学科 的领先位置,将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实事求是、认 认真真地多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光懂得如何教书是不够的, 还要搞好学术研究,先从小课题做起,从点滴的质疑做起. 如目前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体育课如何上好?班级学生 太多怎样上课?如何减少直至杜绝课堂运动伤害事故?街 舞、健身操等如何合理引入课堂?如何创立体育特色学校等 等问题,是值得当下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办 法.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使自己的教学在多媒体的辅 助下节时、省力、直观、高效. 3.6新知识汲取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学会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同样也是对 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中同样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 知识和教学方式.学习领域的拓展,教学活动范围的拓展, 教学知识的拓宽,必将造成教师知识技能的“短缺”,面对 新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如何快速补充自己的知识显得尤 为急迫.不仅要应对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带来的压力,而且要 在轰轰烈烈的新体育课程面前快速行动,不仅要有汲取新知 识的意识,还要有甄别、取舍知识的能力.所以,体育教育 专业学生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识,使自 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只有具有海纳百川般的知识视野和气度,将来才能容纳学生 各种创新思想的萌芽;只有站在本学科前沿上高瞻远瞩,才 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只有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 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成为开拓进取、勇攀高 峰的示范楷模,才能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和人格 塑造.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学生也“培 养”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3.7创造性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创造性反思是教师发展的 途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5].教师只有学会创造性 反思,才能不断发现并提炼出实践当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加 以解决.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把教学的 信念和技巧内化,去研究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加有效.相 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 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次重复.分析教学事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突破口.每 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教学理念在支撑;分析教学事件就 是对理念的一种梳理,一种再认识.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 生要善于反思,会反思.凭经验只能原地踏步,只有研究才 能促使人进步.《新课标》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会把 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反 思,将来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最终实现“学会 教学”和“学会学习”的统一. 3.8综合评价的能力 随着《新课标》学习领域的拓展,多种价值的追求,多 种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复杂性就成为必然.由于新体 育课程学习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使以往用于学 科教学的评价模式和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评价.这就决定 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树立新的评价观,构建具有综合色彩,有明确价值导向,具有激励性、发展性,旨在促进学生 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性的评价实质上就是把学生 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人是多元发展的,所以一 元评价是片面的,多元评价才是立体完整的.教师综合的评 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自我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学 生要具有综合评价能力,对学习的评价应变“一元评价”为 “多元评价”,变“量化评价”为“量化评价+质化评价”, 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5].例如, 在将来工作中,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 平时上课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行评价,也应综合 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进步程度等因素.通过多渠道,用多 种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学生学习发展的全景,依据 这些信息也可以相互验证,防止出现漏评或错评.这样对学 生的学习评价也更具个性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评价中长 期出现的单一化和僵化的弊病. 3.9教学预见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是 千差万别的,因而,无人能知道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练习内 容,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选择会五花八门.这就使课程 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基本内容等都是在活动中生成.对学习 中会产生的结果就要有预见的能力,即教学预见能力.教学 预见能力的核心是教学思维,这种思维是建立在教师的准备 工作基础上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对象和内容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和自 信,才能对新课程学习活动做出分析、判断,达到比较科学 的估价.当然,由于在新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可确 定的因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 以在频繁的
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提高预见能力[6].因 此,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
教育专业学生应加强这方面能 力的培养. 3.10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体育社交层面宽,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工具.因 此,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实施和完成《新课标》的 教学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 体育
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然而,随意 侵占体育课时间,不按国家规定开设体育课程,或让不具备 体育教师资格的人来教“名存实亡”的体育课,经费和场地 器材严重缺少,教师严重超工作量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 方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作为在夹缝 中开展工作的体育教师,还得要做好上上下下的工作,理顺 “左邻右舍”的关系,争取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这也是 初级阶段的无奈之举.因此,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必须具备适 应这种环境的协调、交际能力,才能顺应改革大潮,不断提 高自身的地位和能力. 4结束语自《新课标》在我国正式试行推广以来,一定程度上对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 作用,但同时也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体 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 和课程体系构建上做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来应对《新课标》对 未来体育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已成为新时期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鉴于此, 笔者从对《新课标》内涵的初步理解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究和实践能 力、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整 的动作示范能力、较好的教研能力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新知识汲取能力、创造性反思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教学 预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十个方面的教学能力,才能在改革 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游刃有余,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