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诠释;
经典;
原意 一、诠释经典,显发其当代价值 诠释是帮助人们理解的技艺。在20世纪由于解释问题的 普遍性,诠释逐步形成了这一种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伴 随着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出版日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 诠释学思潮。近十年来, 随着诠释学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 以诠释学为参照背景的中国传统哲学反思设正悄然展开。面 对诠释学的“诱惑”和“挑战”, 我们如何重新认识和清理 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文本资源,如何沟通经典与现代的桥梁, 即每个时代如何根据现实以某种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历史流 传下来的经典,始终是我们对经典的诠释中所思考的问题。
成中英先生从哲学的高度给诠释下了一个定义: “诠释 是就已有的文化与语言的意义系统作出具有新义新境的说 明与理解, 它是意义的推陈出新, 是以人为中心, 结合新的 时空环境与主观感知展现出来的理解、认知与评价。”古代 经典诠释意在转达古人的意思,保存文本的愿意,使之代有 传接,而当代人在此基础上,在于立足不同时代, 应对环境 变迁, 掘发新意, 逼显所蕴, 发扬光大其精神。诠释体现着诠释者心灵的创造力, 是“意义的推陈出新”,那么, 我们 衡量经典注释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在经 典原有内容的基础上, 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
经典本身的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诠释空间。我国古 代的经典大都言简意赅, 思想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具备 广阔的诠释空间, 诚如金岳霖先生所云: “中国哲学非常简 洁, 很不分明, 观念彼此联结, 因此它的暗示性几乎无边无 涯。结果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加以注解, 加以诠释。
经典作为经典的主要价值在与它体现了一种世界历史 的结构,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洪汉鼎先生说:“经典的 普遍性并不在于它的永恒不变性,而在于它不断翻新,永远 是活生生的,永远与现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经典要发 挥作用,就必须要有现代性,经典作为一种文本,无论是历 史的,还是文学的或是其他的等等,都只是一种材料,都是 要不断地获释。经典不是死的固有的文本,因为文本之外的 原发性意义与基础性意义是可不断衍生和发展的,所以不同 时代的学者就能够从经典的诠释中开创出新的思想。
20 世纪30 年代以来, 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 家人物由哲学角度入手, 对儒家思想所做的诠释, 可以说是 开始了一条新的理路, 即在新学术的背景和分科治之的条件 之下, 用思想阐发的形式, 来重新说明儒家文化的永恒价值 和深刻意义, 以使其能够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儒家思想传统 的表达方式是靠诠释经典来进行的, 对经书的注解是历代儒者的学问主业。到了20 世纪, 这一情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 注疏古经不再是新儒家人物十分关切的事情。这样一来, 儒家诠释学就不再是围绕着经典本身的释义了, 而是更多地 表现为一种思想展开的说解, 用思想阐发的形式, 来重新说 明儒家文化的永恒价值和深刻意义, 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起着 哲学的启迪作用,以使其能够适合新时代的要求。
二、以原意为诠释基点 经典在诠释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潮流,赋予当1代意 义,这也就强调了诠释者的创造性,解释者是在自己的思想 境界中重新诠释经典,故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 典与诠释者之间构成一种意义的“互为创造关系”或者说是 “主客交融”,即经典诠释者浸润在经典思想世界之中,但 是经典也被解释者赋予新的意涵。从而经典的诠释活动成为 了“体验”之学,二是这种类型的诠释学隐伏着内在的限制, 解释者由于处在经典完全不同时空条件中而有“脉络性的断 裂”,常不免以今释古,强古就今,其流弊所及,或不免唐 突经典,刑求古人,而使古意泯灭,经典支解。
经典固然要为世所用,但在诠释的过程中仍需保持其永 不褪色的原本意思。这实际上就牵涉到具体诠释经典的一般 原则与态度的问题了。经典的内容始终有一个规范的地位, 不容任意解读和随性诠释。
近年来,于丹对《论语》《庄子》等经典的时尚解读, 社 会上的反映很有争议, 就如网上所说“大众的追捧、鲜花,学界却是板砖出击”。是的, 于丹女士对于经典的这种解读, 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难道经典的解读仅仅追随时代的潮流, 赋予时代的意义,迎合大众的口味,一味的将经典通俗化, 表面化,甚至违背经典的原意也是可取的吗?例如, 《论语 ·里仁》说:""子游曰:“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解释为:“事君谏不行,则当去;
导 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 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但于丹女士对“事君数, 斯辱 矣;
朋友数, 斯疏矣”的解读却是这样的,直接从字面表层 理解: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 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
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身边, 虽然看起来亲密, 但离你们疏远也就不远了。告知人们与人 相处、朋友相交要讲究一个度,禅宗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 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 要凋谢了;
月一旦全圆, 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 圆, 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 有所憧憬。朋友之道、亲人之 道, 皆是如此。稍留一点分寸, 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虽 然这种解读具有诗意,结合现实加以分析,容易被大众所接 受和理解,但这样的解说完全违背了经典的原意,甚至造成 了低级的错误,如在解释这句话时把“事”字翻译成了“有 事没事”这种解法比有人将古文中的“泣悌”翻译为“眼泪 和鼻涕”更为荒唐。完全改变了《论语》在我们心中原有的 定位, 与一度的《论语》解读大相径庭。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并非是现成的,也不是一成 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一方面深入到历史情境中去,一方面 回到现实情境中来,在历史情境与现实情境两重视域之融合 中,通过重新解读而发现之,通过“解蔽”而彰显之,这样才 能重新生成传统文论的当代性意义。一方面,如果不历史性 地回溯,便没有古代文论“过去视域”之呈现;另一方面,如 果没有现实的诉求,便没有研究的“现在视域”之生成,而“过 去视域”与“现在视域”的缺失,必将妨害当代语境与经典 语境的动态生成。这就是说,回到古代文论的历史语境,是理 解其“当代性”的一个前提。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有待于理论 价值阐发和现实意义的生成。“回到原典”意味着阐释者的 时代性、前见与古代文论的视野融合,其结果是使古代文论 中那些对当代社会精神生活富有解释力和范型意义的资源 得以激活和释放出来,从而使古代文学遗产保持旺盛而持久 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洪汉鼎.中国诠释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3. Classical and modern palying the bridge - to respect the text original intention is interpreted basis points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lure"" and ""challenges"", how can we interpretedChina ancient texts, this is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The text mainly from show hair classic contemporary value, with intent to point two aspects and analysis. Keywords: interpretation;
classic ;
intent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