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20世纪初,我国教育多采用移植自日本的赫尔巴特五段 教育法,其简单易学但失之于机械,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忽视 了学生的存在,更多地将学生视作加工的对象,而教师就是 一个加工者。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之下,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无法建立在主动性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教育研究者将 目光转向了西方,此后更多地建立了儿童视角,并且提出了 以活动为本位的教育主张,但这一思路与当下课程改革所暴 露出来的一些弱点一样,忽视了具体国情的特征,显得水土 不服。陶行知先生对此提出的批评是“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渺不相关”。彼时,教与学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 内容,而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将“做”引入了教育,于是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事实上当时陶行知先生 只是提出了这一思想,真正的“教学做合一”这一概念的提 出是另一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的)。此后,陶行知先生一手 创办了晓庄师范学院,并将该校的校训定为“教学做合一”。
从此以后,“教学做合一”就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最流行的口 号之一。
纵观“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萌芽与形成的过程可以发 现,一个教育思想既是思辨的产物,也是对一定情形下教育 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的产物。那么,在将“教学做合一”思想 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时,是不是也要注意理论上的思辨与实 践中的考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记得在教研《第一次抱 母亲》一课时,有参与研究的教师提出,可以在课文学习之 前让学生先回家抱一下母亲,然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
也有 教师提出,上课时可以请求学生母亲的配合,在课堂上让学 生拥抱一下母亲。应当说,从课程改革的某些理念上来看, 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其至少可以创设学习 的情境,可以为课堂营造一个小高潮。更何况这与“教学做 合一”中的“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算是“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
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设计显得过于机械。所谓的创设 情境,更多的是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走入文本的心境,《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我”是在母亲生病的情况下,通过抱母 亲并回忆起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才发现自己在当时情境之下的愧疚,因此文中“我”的这一 抱,才有了一种让人动容的力量。如果忽视了这种心境的营 造,那么仅仅“做”抱母亲的动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 这个角度讲,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正是将道理包含在“做中教”“做中学” 的论述当中。也因此,如果要创设类似于上面情境的话,笔 者以为最好的做法是在课文学习之前,让学生回忆一件母亲 所做过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事例,那种情形之下无论是在家 的一抱,还是课堂上的一抱,就都具有了价值。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发展与争鸣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是不 断丰富的。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实践中,“做”被放到了一 个极高的地位,他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掌握多个学科的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学生在自主生活中形成生活能力, 强调要走出教室去对外(社会)进行各种活动,进一步强调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与今天教育领域的人对“教学 做合一”思想基本认同的态度不同,在当时,陶行知先生的 这一思想是遇到过质疑甚至是批判的,尤其是有人认为这一 思想在“新的形势”之下是不恰当的,还有人基于其中的“做” 而认为其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物,不应当成为一种教学法, 更不适宜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应当说,这样的批评对于厘清“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有 好处的,也正是经过了这样的一个时期,才使得“教学做合 一”作为植根于中国教育土壤的伟大思想,而成为今天教育 不可多得的本土财富。
纵观这样的历程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笔者想说的是, 作为一线教师至少应当坚守两个底线:其一,选择一个适合 自己教育主张的理论并精研之;
其二,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 同时善意看待他人的观点与批评。
无论是名师还是普通教师,都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听 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并不奇怪,关键是作为普通的一线教 师,有没有底气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底气面对这些声音。在研 究《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时,笔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 个堪称尖锐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什么时候抱过母亲 的?当时有人自嘲,也有人反驳,反驳者理由无非是教者是 传递课程意志与文章思想的,不需要这种亲身体验……而笔 者的观点则很明确: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帮学生完成 工具性技能之外,就是帮学生建立人文理解。《第一次抱母 亲》作为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讲母子之情的文章,其描写的 是成人世界的“我”与母亲,作为儿童往往是一种间接经验;
而教师作为成人,缺少的恰恰是这种体验,因而讲授本文的 时候难免失之于空,失之于实,只有在自己对母爱有了一种 刻骨铭心的感受之后的那一抱,才能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底 气站在学生的面前讲授此课。这样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也是来源于形成的语文教育必 须有教师对人文的认识为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笔者在教 学中一以贯之的坚持,谁都无法更改。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定位与运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对“教学做合一”的认识渐渐趋同,终于成为一代教育思想。
当前,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有运 用,“陶研会”之类的研究机构也见证着包括“教学做合一” 思想在内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巍巍功勋。作为一线小学语文 教师,笔者以为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 点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件事”,是“在做上教”“在做 上学”,落脚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做” 合一的情形下获得的发展。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 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 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 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教学做合一”非常适合于小学语文中学生的学习,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在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自己跟学生一起分 享了生活中“我”(包括学生与笔者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片 段,在朴素的语文描述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我”语言背后对母亲的感恩与爱,而这种感觉又反过来渲染了他们对母亲 的感受,很多平常并没有被注意到的生活细节,突然发散出 母爱与子孝的光辉,而在这种光辉中,你看到的是一张张虽 稚嫩却又透露着些许懂事的脸庞。DYLW.NET代写毕业论文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张万红,申国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 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2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