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 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 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 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 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 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 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 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 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 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 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 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 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 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 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 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 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 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 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 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 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 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 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 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 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 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 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 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 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 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 研究对象更为明确;
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
应用科学仍然 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 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 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 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 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 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 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 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 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 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 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 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 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 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 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 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 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 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 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 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 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 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 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 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 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 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 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 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 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 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 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 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 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 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 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 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 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 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 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 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 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 形式。[11]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 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 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 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 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