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的定位和目的 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创设的中医专业本科(七年制和五年制)的 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在该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完普通基础课和中医、西医专业基 础课程之后,为使学生于在校期间能掌握一定的进行中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正确的中医科研观点和思路,提升本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 学术水平而创建的一门新兴课程。因此,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学科目录隶 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正是基于实验中医学基础的课程定位,课程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该课 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了 解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树立和端正进行中医药学研 究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观点,熟悉和掌握进行中医药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方 法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成就与进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之目的。并希望通过该课程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自己的科学实 验研究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2课程实践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其课程实践的十年中,无论在授课的对象、授课的 方式、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上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
2.1授课对象的改变 从开课之初,实验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医五 年制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习完中医的专业课程,正准备 进入临床实习。但自2006年起,由于我校课程的重新调整,实验中医学由中医五 年制本科的专业基础考察课,更改为七年制科研方向(理科基地班)的专业基础 考试课。自此,它的授课对象也发生了改变,主要面向七年制四年级第二学期的 学生。相对于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一、二年级接受了较为系 统的现代生物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因此,与前者相比,他们对课程中所介绍的中医科研现代研究部分的领悟要明显占有优势。
2.2授课方式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在设立之初由于没有固定的课 程组,所以主要由参与《实验中医学基础》自编教材编写的十几位教师担任授课 任务。主要方式就是,每个老师利用1次课讲授他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这种授课 方式虽然生动,但却不利于保持课程讲授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自2001年,随着实 验中医学基础课程组的出现,该课改为了拥有固定教师的专职授课。这一变革无 论从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听课效果都有了长足进步。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的改变 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设制的目的中 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始终是该课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2006年,伴随着课程对象的改变,该课程实验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在总课时72学时没变的基础上,由之前的12学时提高到了18学时。由4次实验课, 增加为6次实验课,这大大提高了实验中医学基础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实验中医学基础是我校新开创的一门课程,因此,没有现成的教 材可以采用。2000年刘燕池教授组织十几位在中医科研上有经验的教授编写了校 内自编教材《实验中医学基础》。这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中医科 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篇则主要通过对中医科研成果的介绍来向学生展示中医 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由于是初次编写,前无蓝本可依,所以尽管这本教材 现在看来显得相对比较粗糙,但对于教材重要的是要立足于能使学生建立一个尽 可能规范、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原则而言,这本教材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指 导思想,所以它从2000年一直延用至今,共8届学生。在此虽然更换教材,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根据中医科研的发展作了很大的修改。
此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十年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起初 的1位专职授课教师,发展壮大为拥有4位博士的固定教师队伍。目前该课程教师 的平均年龄为37岁,学历100%为博士,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
4获得的经验 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十年以来,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突出 自身的特色。总结一下,实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2点:(1) 弥补了中医本科教学中,中医科研思路和科研设计知识体系的缺陷。(2)增加了学生从事中医科研的实际操作技能。由此,要突出它的特色,我们的经验是, ①这门课程要对中医的科研有全面的总结,要向学生展示中医科研的最新的动向、 成果及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发展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医科研的重 要性并对其产生兴趣。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中医科研设计的特色,与普通的 现代医学科研相区别。③在实验课的设计上,要区别于其他的西医实验课。强调 中医思维,强调学生科研实验操作综合技能的培养。
作者:刘晓燕、刘燕池、马淑然、陈萌、徐雅/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院(10002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