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song)沆(hdng)砀(ddng),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e)、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古文。
2.感受小古文的韵味,品读张岱语言的特点. 3.初步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流程] 一、以诗引文题,初读 1.同学们,(出示西湖图片)这是哪儿?诗人曾如何 描绘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初读课文,关注字音。
4.指名谈初读小古文的感受,尝试扫除生字障碍。
5.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跟读,男女生读,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因此,课伊始,轻松入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尤为重要。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文言文《杨氏 之子》,但是古文语言生涩,学生总是存有畏难情绪。清人 唐彪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 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王崧 舟老师也说,文言文教学贵熟不贵知。初读时,老师不设卡, 不提问,“读”占鳌头——学生自由读、老师带着学生读、 男女生读、小组轮读等多形式的读,都是基于熟读的训练。] 二、试解其中味,赏读 1.学古文就得这样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就读顺 了.读懂了。我们跟着张岱去看雪,究竟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生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读着读着,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描述) 4.“与”连续出现了三次,读读,若去掉,感觉怎样? (生谈体会,师引导其读出天地茫茫的感觉。) 6.变成诗行引读。[设计意图:让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读。如何体 味张岱的语言?依然是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在老师的 配乐范读中,在淡淡忧伤的排箫曲中思绪沉寂。此时的课堂 以静促动。静思促进了思维的动,思维活起来,想象就飞起 来,言语就活起来了。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 进行描述。学生在彰显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抑或模糊联想力 的同时,实际上也灵活而准确地扩充了语句的意思。文言文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我们没有必要字字 落实。老师以诗行的形式包装张岱散文的特点,学生有了诗 的形式的催化,再用心品读其如诗的超凡意境,在比较中学 习张岱数量词的锤炼功夫,感受天地茫茫的况味。张峦将人 物物化,将物极小化,这种自然与人的对比是神来之笔,妙 不可言。这些精准的语言背后,诗意倾泻而下,语言的养分 也在悄然滋养着学生的言语积累。] 三、聚焦言语支点,悟读 1.张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再读课文,在读的过 程中,寻找一个字,一个足以评价张岱的字。(生读文,圈 画。) 2.“痴”说通俗点就是傻、笨、举止异常。你是从哪 些地方看出张岱举止异常的呢? 天寒地冻去看雪——异常。
独往湖心亭看雪——异常。
更定去看雪——异常。(追问:如果是你,你在“更定”时分会干什么?而张岱呢?) 问其姓氏,答非所问——异常。
3.齐读,感受张岱与常人的不一样。
4.从这些不一样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超 凡脱俗、孤独) 5.为何如此呀?(对故国的留恋,开篇用明朝年号也 足以看出。) 6.出示张岱简介——《陶庵自序》选段,生自由阅读。
7.有人说,你心中有一个春天,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 然;
你的心中有一份柔情,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张 岱的心中寒冰一片呀!所以他笔下的西湖就是如此的—— (清冷、孤独、浩渺……) 8.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故国情吧!(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其散文中的所 思所感,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恩量。王崧舟老师说,学 习文言文的过程,是与一代又一代民族先人灵魂相遇的过程。
本课教学“读”贯穿始终,这个环节依然重在读。旨在引领 学生在读中聚焦全文的言语支点——痴,能与张岱真正发生 遇见。在“大雪三日,晚上八点左右,你通常会做什么?” 的畅谈中,学生体会到了张岱的“痴”,遇见了张岱之感、 之思。在学生的生活联结与诗人的异常表现的对比中,再加 上课外资料的补充阅读,学生对文章的意会与诗人的情感隔 空交会,神奇地交织在一起。于是,一个超凡脱俗的风雅之士的形象就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