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近两年来,我市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实施服务创新,为农民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加强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政策促动三管齐下,从健全完善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入手,大力实施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双向开拓战略,在扩大内需、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市农村市场总体情况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3亿元、41.7亿元、2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59:31。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拓农村市场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市场在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1998年全市人均GDP7042元,2004年达到12724元,增长80.7%;1998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5亿元,2004年达到4.01亿元,增长177%;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7元,2004年达到3825元,增长38.7%。农村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村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与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适应,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7亿元,2004年达到19.3元,增长122%。
(二)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我市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8年的1176元提高到2004年的2027元,增长72%。表现在吃、穿、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占总支出的3.9%,彩电、摩托车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已占有很大比重,微波炉等小家电和家用电脑等高档商品已经进入农民家庭。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非商品性支出快速增长,占总支出的14.9%。与此同时,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增强。
(三)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到目前,我市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2处,2004年交易额达到18.2亿元,比1998年增长1.8倍。超市、便利店和配送中心等新型业态开始向重点乡镇延伸,流通经营方式的变革悄然在农村兴起;加之供销社、个体私营商户等传统网点遍布农村各个角落,与各类市场初步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四)农村消费逐步向城市市场集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的扩大,加之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农民进城购物提供了极大方便,使得农村消费明显向城市集中,农村市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年,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比例不到33.2,较1998年下降了6.7个百分点。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把开拓农村市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组织。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工商、经贸、税务、建设、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开拓农村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市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二是重视规划。每年组织召开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研讨会,研究制定开拓农村市场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开展。三是加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市场;积极开展“质量信得过”、“五好经营户”、“文明经营户”等评比活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激活农民的消费需求。四是加强监管。我市要求各主要市场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广大商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提高市场信誉,保证市场繁荣。五是强化宣传。通过张贴标语、横幅,编发简报,利用政府网站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社会力量办市场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我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根本来抓,多渠道、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特别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按照“一牧二菜三林果”的思路,以更新品种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发展到2.14万户和861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8万人。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20亿元。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我市建筑业的优势,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目前,我市长年外出打工都在5万人以上。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在管理、技术、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
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积极加强现代化的市场网络建设。一是着力抓市场建设。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产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兴建各类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快农产品专业化市场为龙头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各乡镇共有设施较完善的市场51个,市场交易额达到272亿元,市场建设总面积389万平方米。二是把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向乡镇延伸扩展。加快对基层零售网点的改造、整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采取自办、联办、加盟等方面,在大乡镇建立综合超市,在大村落建立便民店,依托专营公司,按照“上专下综”的原则开展配送业务,构建了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三是以生产资料公司农资配送中心为龙头,吸纳相关企业合作、加盟,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为重点,建立了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网络,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规范、统一销售价格,做到了农资商品的采购、配送、批发零售一体化。四是完善商贸流通设施。几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商贸流通项目,特别是2004年我市实施千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达到14个。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商业设施的运营,带动了全市商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完善了全市商业服务功能,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为打造保北商贸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积极发展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共同进入市场。为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着重抓了各类服务组织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努力为农民提供信息、运销、技术推广等综合性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已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5个。紧紧围绕全市棉花、胡萝卜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2004年,先后成立了农资协会、棉花协会和胡萝卜蔬菜等行业协会,吸收大批农民入会,并在服务、维权、自律、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农民从农田里直接得到实惠。
(五)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努力构筑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近几年来,我市围绕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培强龙头企业和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为主,努力构筑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或产品,不断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目前,全市培育省、市两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其中,兴达集团是保定市第一家出口注册饲养场,该集团生产的猪肉制品被北京市食品公司定为绿色安全肉,并被指定为国务院特供产品。该集团采取“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覆盖我市12个乡镇办事处,并带动我市及定兴、涞水、涿州等县市几十个规模猪场和数千家养殖户。
(六)发挥白沟市场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白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和北方小商品集散地。近年来,我们依托市场建城镇、依托市场兴产业,形成了产业与市场互动式发展,白沟市场的驱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白沟市场成交额达到130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市场第22名,带动了周边10个县市、100多个乡镇、30万农民致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