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建设申报和评比结果,忽视课程的实际 应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最大 限度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然 而,在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为了获 得国家精品课程这一荣誉称号,为了所谓的校绩而被迫建设 申报,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 是在短期内通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评审的各项指标要求而“临阵磨枪”,从事“短、平、快”式的 课程建设。一旦建设完成并被评为精品课程后就成了摆设, 极少进行有效利用,课程任课教师仍回归到原有的、习惯性 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所以才出现了建成后的精品课程有的网 站系统不开放,课程需求者无法共享资源;有的尽管网站开 放,但往往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能正常地为学 生及教师所用。而更为常见的是,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正 常开放,但网站的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与维护,自然也达不 到当初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后续教学团 队建设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优秀的项目团队组建 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精品课 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更决定着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依据教 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应当由学校、行业、企 业共同组建,课程负责人应当以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顶级 的教学名师为主,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项目团队中的行业、企业成员也应当是来自全国本行业及企 业领域内的高水平专家,以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对“一流师资 队伍”的建设要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教育部提出的“一 流”教学体系视为高级教学的“拼盘”,在精品课程的建设 中,存在不切实际、浮夸作秀的现象。一是临时拼凑高职称、 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有的甚至假借某些“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的名义进行申报,而实际项目建设团队成员却 水平偏低。二是项目团队中,真正“双师”型素质教师偏少, 不符合精品课程比例要求。三是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没有 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 的教师梯队。四是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普遍不足。
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体现欠缺 教学内容建设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精 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高职院校课程定位,教学内 容的设计与组织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内容的选取既要反映 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又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能够满足本行业或产业主流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并充 分体现理论和技能的实用、够用。由简至繁的任务、子项目 和项目,要来源于典型工作过程,要能有效地支撑高职课程 设计理念。而课程表现形式应体现先进性,要有便捷、有效 的教学指引和学习指引,既方便教师教学,更能帮助学生自 主学习以及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还有充分体现校企共 建的优秀成果,教学资源应满足教学需要。然而,在已建成 的各级精品课程中,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本学 科以及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 高职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时代要求,没有将知识整合为课 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以能力培养、尤其是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根本的目标,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内容 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五、教学方式与手段缺乏先进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状 况不容乐观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教 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精品课程教学效果有着 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精品课的建设对教学效果极为重视, 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在建成的部分精 品课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单一,项目教学 法、行为引导教学法等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用不够,现 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不甚理想,说明高职院校精 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另外,按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精品课程 建设的特色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 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许多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校内实训环境往往是临时拼凑的,设备利用率低,实训环境 不足以支撑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 “临时抱佛脚”,通过与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将相关企 业“建成”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但真正能为课程实践教学 提供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帮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提升个人 素质的却寥寥无几。对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出 现的上述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的高度 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建设真正起到其应用的作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