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 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 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 的规律。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 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 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
第六单元"购 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
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 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 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 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 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 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教育资源 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
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 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 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 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 孩子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如:算一算多媒 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 欲望。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 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 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二、采用教学手段要启于生活 说到教学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 应用,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 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 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 "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 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变教 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方用",而不是"为用而用"。
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 也由存储型向探究型变革,由僵硬式转为开放式 。教学手 段日益丰富的同时,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制宜,因为即使是 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 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 组织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 理的:
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教师举起粉笔盒)它的表面 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吗?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书 本封面呢?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请你摸一摸课桌上物 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苹果,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 员之间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 小。
(学生汇报) 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苹果吗?怎样比较苹果表面的 大小呢?我们来开展"剥苹果"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 快。
(选择剥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实物投影)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苹果的表面,哪个大,哪 个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表面,知道它们的面是有 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本堂课是"面积"教学的起始课,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 很模糊,为了及早让学生从这种模糊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找一找, 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体会面是有大小的。在学具准备 上既提供平面学具,又提供曲面学具,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 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将它的表面找出 来,并且都有大小。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建立起"面"的直观 形象,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的概念,恰 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选择教学方法要联系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 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 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 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 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 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 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 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 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 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 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 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 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
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 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 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 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 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 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 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 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 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 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 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 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 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 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 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 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 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 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发掘 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 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 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 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 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3]《中小学数学》 [4]《听名师说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