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庸俗化。大学生尚未形成成 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混淆着 他们的理论认知,一些具有益惑性的社会思潮极易占领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
而且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分化,他们借助各种渠道推 销西方的价值观,动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有的教师的思想防线被西方意识形态攻陷,鄙弃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放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主动向学生兜售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
有的教师打着“学术自由”“教学创新” 的旗号,采用“政治娱乐化”的方式,调侃社会现状,戏说 历史,加剧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庸俗化。与此同时,在大数据 背景下,庞杂的数据推动了意识形态教育庸俗化的发展。当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借助其在网络世界的优势进行精准性的 信息推送,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斥着各种西方元素,更 容易接纳西方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1.教育理念:从传统政治宏观化向生活微观化延伸。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目前 高校大都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如:专题 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这种直接的意识形态灌输在 新的历史时期依然需要强化,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元 指导地位的保障。但要取得真正的实效,还需要从实际出发, 针对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思想多样性,将政治意识形态灌输教 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摆脱传统政治宏观化 的灌输模式,将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的场域,把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专业技能的学 习中,启迪学生思考技术理应承载的时代和社会责任,引导 他们追问生命的价值,减少纯粹工具理性的影响;
在课余的 活动中,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 学生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关切学生 的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其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等。高校教师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 承载者,只有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一文化”属性,把 教育落实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当代大学生的 具体个性和现实属性,及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 会习性,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境,才能 将外在的教育体系转化为内在的信仰体系。
2.教育方式:从理论话语向生活化话语延展。现在的 大学生是在新媒介簇拥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天然排斥 传统的话语系统,教师应主动应对他们的语言特性,进行“话语转化”,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从理论话语向日常生活化的语 言延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日常生活语言构建,将为意识形态 教育向大学生日常生活延伸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在“话 语转化”上,高校教师应选择接地气、大众化方式建构话语 体系,在教育过程中用生活化的表达阐释教育的相关内容, 使意识形态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活, 为他们所接受。这样也能有效避免意识形态教育目的的功利 化,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与大学生心理微观认 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在实现“话语转化”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指导,不断提升自 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党性和科学性。同 时,高校教师在借鉴生活语言尤其是网络用语时,特别要严 守尺度,讲求通俗拒绝庸俗。
3.教育载体:从主流文化向生活化的大众文化延续。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介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摆脱纯粹的主 流文化建构,不断开拓新媒体阵地向生活化的大众文化建设 延续。意识形态教育要主动抢占“微文化”阵地。以“微博” “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已成为当今大学 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微生活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微平台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渗透性强,如果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教育不能有效延伸至此,势必给西方社会思潮留 下渗透的空间。因此,意识形态教育要主动开辟新阵地,有效运用各种微平台与大学生就学习、生活问题、社会热点等 进行互动,使抽象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接地气”,落到实 处。大学生的日常娱乐生活中也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如 校园歌手大赛、艺术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要主动地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通过生活化,使意识 形态教育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