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述职述廉 > [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的管理系] 困境与出路

[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的管理系] 困境与出路

来源:述职述廉 时间:2019-10-03 07:46:35 点击:

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的管理系

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的管理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 班教学。”[1]2011年8月4日,教育部组织专题研讨中小学 小班化问题,计划出台相关措施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大班额 现象,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 期开始,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相继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 验。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践与研究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 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足阻滞着小班化教育的纵深发 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期能够正确引导我 国小班化教育的开展。

一、小班化教育的选择:作为应对入学人数减少的 工具还是指向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 韩国等国家相继掀起一场缩减中小学班级规模的运动。这一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人口及教育等方面 背景:激烈的国际竞争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各国 对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
高速的经济发展也 为小班化教育的兴起与推进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费 支撑;
伴随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入发展,在提高教 育质量运动的推动下,传统大班额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的无能为力与抹杀,日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个性化创 新人才的要求;
同时,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入学人数的逐步减少也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便利和优势条件。于是,承载着 个别化、个性化教育重任的小班化教育得以兴起和蓬勃发展。

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和趋势来看,控制 并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经历, 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普及、巩固阶段迈向提高质量、均 衡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创新性与自主性品质的必然选择。

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发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对小学作出 规定:“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2]自此,北 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本土探索, 随后,南京、杭州与天津等城市也相继走上小班化教育改革 之路,如今小班化教育实践在更多地区逐步展开。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小班化教育在上述地区得以率先实验探索,主 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开始步入以知识创新 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换。在实 施素质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势必 逐步从传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现代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 培养转变,这是催生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动因。当然,上述地 区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 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入学人数的逐步回落的确是我国一些地区推 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入学人数的减少为小班化教育探索提供了一种优势或可能。但是,入学人数的 减少只是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一个优势和充分条件,实 施小班化教育与入学人数的减少并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生 源减少与班额缩减之间并没有统计学上的联系。例如,20世 纪70年代美国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恰好是在其入学人 数回升之时,主要是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供实 施小班化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时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 展和国际间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向美国教育提出了造就个 性化创新人才的突出要求。这样,小班化教育就成为美国当 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应对时代挑战的突破口。

其实,在我国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依然存 在。“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 小学全部班额的20.03%,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 5.42%;
全国初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初中全部班额的 51.34%,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14.76%。”[3]造成这 一问题的原因,在经济、教育发达的城市,主要是由于教育 资源分布不均,学生纷纷选择到优质学校就读,致使薄弱学 校生源减少,班级规模“被迫”缩小,而优质学校班额则“被 迫”扩大;
在农村地区,主要是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 部分学校班级规模扩大。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站在我 国经济转型与升级、深化素质教育、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的 时代背景与高度,顺应教育人本化和人们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趋势,深刻认识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时代诉求与紧迫性, 否则偏误的认识必然导致偏误的实践。

二、小班化教育的实质: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还是 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小班,小班额是小班化教育 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小班”并没有全球通用的定义和标准, 它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在美国,班额在20人以下的 班级才可称为“小班”,而英国学者近期研究发现,班额在 25人以下的班级就有明显优势。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 来看,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以25人以下为宜,不应超过30 人。

广义来讲,小班化教育就是在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的班 级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字面而言,小班本身仅仅是一 种课堂组织形式,它可以承载任何教学模式,但并不是所有 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教学都可以称为小班 化教育。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只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和必要条件,绝不是小班化教育的本质特征。小班化教育彰 显与要求的是一种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种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性、基于每个学生特点与差异、为了 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小班额的个性化 教育,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特征和基本精神。扬小班弃大 班,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看,它彰显的是人的地位的提升,其 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真正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欧美发达国家小班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来看:“如 果把它放回欧美学校的真实场景中去理解的话,我们就会明 白,人们之所以选择小班这种形式,是因为这种形式能最好 地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服务。从大班变成小班,教室不再是 知识工厂,而是儿童成长与学习的地方。学生不再是知识传 递的客体,而是主动参与的学习者;
教师不再只顾念课程, 他们更加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人本主义的追求,而 小班是最好的配合形式。”[4] 然而,在当下的小班化教育实践中,小班化教育与传 统大班化教育的区别似乎主要是班级人数上的差异,而在教 育教学的性质与组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不同,学校实践着小 班额的大班化教育,而非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这反映出学 校在小班化教育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偏误,即学校未能把握小 班化教育的核心特征和基本精神。在认识层面,学校仅从班 级规模上认识到传统大班额大班化教育与小班额小班化教 育的区别,但教育观念与思维依然停留在大班化的模式上。

例如,学校认为小班化课堂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是“营造良 好的课堂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突出形象 化认识与实践”“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热情”,等等。在实 践层面,虽然在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尝试还是表面的、肤浅的。例如, 教师把小班化与大班化的差异仅仅理解为师生交流频率增多了,从而采取“增加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活动与个 别指导活动”“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等教学方式。

事实上,上述途径在大班中同样适用,把小班化看成是大班 化模式下的某种活动的简单增加,说明目前学校的思维范式 与实践尚未实现从大班化向小班化的实质性转型。

遗憾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在推选小班化教育实 验过程中,悖逆其本身的初衷,打着“小班化教育实验”的 旗号,公开将尖子生集中起来搞精英教育,增设课程,延长 学时,以此谋取学生成绩的提高,力求与普通班拉开档次, 显示区别,并作为小班化教育的成果四处宣扬,甚至借此高 收费、乱收费,将小班化教育实验变成牟利性质的经济行为。

如此,到底是仅仅需要小班化提供一个提高成绩的途径,还 是需要小班化真正丰富的人文内涵?最终目的到底是减少 班级人数以提高学生成绩,还是全面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

学校必须对小班化教育“正本清源”。小班化教育与 大班化教育并非截然对立,它是以小班额的独特而优越的教 育资源优势,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 扬弃大班化教育的弊端——造成人的片面化、标准化发展, 努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式的个性化教育,重新寻回 并构筑起完整而个性化的人的形象。可以说,小班化教育的 个性化是教育人性化要求的提升和深化。推进小班化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解小班背后的理念与内涵,并以此理念和内涵 对教育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 策略,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是目的,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根本所在 和命脉所系。如果学校只囿于班级人数的表面问题,把小班 化教育视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和工具,那么小班化教育就 会成为大班化教育的变种,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而已。

三、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自为”的过程还是“人 为”的过程 在当下小班化教育实践中,人们似乎有一个默认的、 不言自明的推理判断:只要班额小了,小班化教育就在实施 中。笔者认为,班级人数的减少只是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 了一种优势或必要条件,小班化教育绝不是一个由于班额缩 减而自动实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系统的过 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持续、扎实地准备与推 进,是一个积极的“人为”的过程。

欧美发达国家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经验表明,明确 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是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基础。可见, 小班化教育改革乃政府行为,在小班化改革中,政府担当着 环境创设、政策制订与经费保障等重要职责。我国在推进小 班化教育的探索中,尤其应强化政府在教育经费保障方面的 责任。因为班级规模的减小不仅涉及教育层面的“可取性”, 更涉及现实资源的“可负担性”。小班化改革耗资较大,小班化教育实现的条件必须是优越的和充分的,需要增加新教 师,培训现有教师,扩充校舍和教学设备等,这无疑都需要 充足的经费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在1999年全面启动小班化教 育改革时,当年就拨款12亿美元,2000年拨款14亿美元,并 在此后7年内每年拨款14亿美元,总计拨款124亿美元,专项 用于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5]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推行小 班化教育改革中并未较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而是过于强调 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改革热情,甚至加重教师负担。没有充分 经费支撑的小班化改革,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配套改革的跟进与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小班化教 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小班化教育在我国从兴起至今仅仅 10余年时间,与大班化教育相比,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它都 还显得稚嫩,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关 配套改革的跟进。例如,小班化教育办学标准以及师生比、 生均面积、经费投入等方面都亟待修订和完善;
急需加强小 班化教育质量的评估,构建小班化教育微观(教学质量)评价 和宏观(教育质量及发展)评价体系。从西方国家小班化教育 的兴起与发展来看,小班化教育在最初兴起之时,仅仅是作 为基于班级规模缩减的一种教学策略出现的,之后的实践与 研究表明,单一的“小班教学策略”只有与教师职业发展、 课程发展、管理革新等改革相结合,小班潜在的巨大效益才 能实现最优化。因此,要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纵深发展,充 分发挥小班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同时对课程、评价与管理等进行相应改革,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改革合力,引 导小班化教育健康、高效发展。

教师素质是制约小班化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小 班化教育中,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得到空前的重视,表现 为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空里获得更 多的教育服务。实施小班化教育,减少班级人数是必要的, 但首要和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确立人所应有的“人”的地 位。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差异有更全面、深 刻的理解,摒弃那种大而化之、千篇一律的做法,摒弃刻板 的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更高的教学驾 驭能力、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丰厚的人文底蕴。如果教师 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改变,“穿新鞋走老路”,以大班 化的思维和行为实施小班化教育,那么最多只是具备了小班 化教育的“形”,而未能体现小班化教育的“神”。然而, 来自先行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国家和地区的大量调查研 究和实践显示,教师不会自动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来适 应小班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专业 培训与支持。例如,2009年,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专拨两亿多 港元,在2009-2010年度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与活动, 以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师培训,提升 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理念与内涵的文化体认,推动教师教学方 法与能力的转变和提高,培养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新型教师, 是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我国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所急需的。

先期试验研究是小班化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先期实验研究”是保证教育改革高效运行、达成预期目标 的重要前提,这已成为国际各类教育改革的通例和基本经验。

小班化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人们对班级规模和学生教育成 就间关系的研究不断全面深入紧密相连。以率先而又成功推 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美国为例,1978年,格拉斯(G. V. Glass)和史密斯(M. L. Smith)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77项关 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他们发现,小班 化教育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在学生学习 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环境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交 往等方面都存在优势,不仅如此,还可以预测学生今后的成 功。[6]以此肇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相继开展了 一系列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改革实验 包括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实验、威斯康星州的“教育中的 学生成就保证”(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SAGE)实验和加利福尼亚州的“缩小班级规模” (Class Size Reduction,CSR)实验。这些实验与研究积极 有效地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与 深入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在小班化教育本土探索中,一方 面,对先期实验研究认识与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 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质性研究,缺乏系统的、微观层面的实证性、跟踪性研究。只有基于充分的、大规模的先期实验 研究,基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小班化教育改革才能避免冒进, 少走弯路。

总之,小班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 程,需要各级政府稳定政策、加大投入、创设良好环境;
需 要中小学创新学校管理、提升教师素质;
需要研究者开展持 续而扎实的实验研究;
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广泛 参与,合力推进改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