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全面的经济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 场经济。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因为计划经济存在许多弊端,其中之一是计划经 济造成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或曰短缺。当时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如 粮票、面票、油票。这种供需之间的紧张状态许多人都经历过。不仅中国,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与东欧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而实行市场经济可以使企业根 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生活必需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在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方 面都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劳动力配置的直接控制减少了, 劳动力市场渐趋形成。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动者,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 寻找企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关系需要靠法律来规范和 调整,双方发生争议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而不再象过去那样通过“领导意志” 来解决。为了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颁布,这部法律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劳动制度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除了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理解《劳动合同法》外,还需要 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与宏观经济背景联系起来。前已述及,中国经济增长的 一个重要因素是靠剥削廉价劳动力,这个论断是有依据的。因为中国GDP增长的 40%-60%是靠出口拉动,而出口的产品多为服装、鞋帽、玩具、电脑硬件,这些 产品为什么能出口,因为价格低,为什么价格低,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可是,靠 劳动力成本低来推动出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进口国要保护本国的产业不受排挤, 他们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比如,美国和欧盟至今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 济地位,这样,中国产品的价格就要和他们认为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 比较,比如和印度比,和新加坡比,一比就发现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因为印度和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这样中国产品出口就被认定为倾销,于是,美国、 欧盟就有理由采取反倾销错施。这给中国经济敲响一个警钟,就是要使中国的产 品有竞争力,不能再走廉价劳动力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提高技术,改善管理, 提高劳动者待遇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之路,所以,以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为目的的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施行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实际上,当《劳动合同法》甫一出台,便遭到企业的广泛抵制。例如, 深圳华为公司动员7000多名工龄在8年以上的老员工主动辞职,给予一次性补偿, 如果不愿辞职,那么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工龄从零算起;广州番禺一家消防企业 集团让200多员工先填写离职协议,再重新填写入职申请,目的也是重新计算工 龄;家乐福全国4万多名员工,除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之外,不论工龄长 短,合同是否到期,都要在2008年1月1日之前与公司重新签订为期两年的新合同。
豎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是抵制和规避《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 同的规定,企业方认为该规定抬升了用工成本并且限制了企业用工自主权。那么 如何看待这股抵制风潮呢前已述及,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和升级,如果认为 《劳动合同法》抬升了用工成本,企业就要想办法在别的方面降低成本,如提高 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水平等,这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道。所以,我们希望《劳 动合同法》以及将来整个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挥应有的作 用。
对于提高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 经做过实证分析。该组织曾于2005年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 利和日本7个主要发达国家做过一个全面分析,结果发现,在1960-1995年期间,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个国家中最高的,因为其劳动力投入、劳动力素质和劳 动生产率在7个国家中均位居前列。此外,经合组织成员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 开始思考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并联合制定了一个以劳动力政策为主的方案,包括 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内 容。之后,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走出了一条提高 劳动力投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道路。
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提高 劳动者待遇和素质等方面付出必要的成本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劳动者创造 的价值最终会超出其成本;第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必然迫使企业面对如何提高 竞争力的问题,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后,经济发展与劳动法律体系 的完善相互影响,如果说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催生了劳动法,那么今天,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会使市场经济更加规范有序,使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