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人大代表述职 > 身份的认同 [试论《永昌演义》作者李宝忠的身份认同和写作立场]

身份的认同 [试论《永昌演义》作者李宝忠的身份认同和写作立场]

来源:人大代表述职 时间:2019-11-02 07:57:29 点击:

试论《永昌演义》作者李宝忠的身份认同和写作立场

试论《永昌演义》作者李宝忠的身份认同和写作立场 凡作一书,总有一书的立场。李宝忠在《永昌演义》中, 呈现出如下几种身份认同,站在特别的立场之上。

有清一代,汉人的所谓“民族主义”一直未曾消亡过, 这一情绪在后来金庸等人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鹿鼎记》 中的天地会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李宝忠的作品将这段历史 中各方的立场作了详细的描绘。第二十一回《焚献陵楚抚殉 国难,守承天按院陷敌营》,败将李振声拒不投降,李自成 罕见地苦口婆心劝他道“方今国家无道,视大臣如草芥,待 百姓若寇仇,以至人心离易,天下骚然。”[1]这一句说出 了李自成起义的缘由,在于明王朝无道。“现在清兵已陷辽 东,国祚亡在旦夕,眼看的这个锦绣山河就要成了满人的世 界。小弟应天顺人,兴吊伐之师,一则铲除昏暴朝廷,一则 保我汉世的山河。”[2]这一句,说出了李自成所认为的利 害关系,打败明王朝只是替天行道,而打败清兵就涉及民族 存亡国家大义了。崇祯帝殉国之后,明王室部分将领重集南京,扶持福王, 仍以明朝示天下。清廷杀了明将侍郎左懋第,李宝忠称其“懋 第从容就义,慷慨捐躯”,颇多褒奖之辞。要说这左懋第, 前往北京其实是以明朝特使的身份,感谢清兵助其平定李自 成寇乱,然而清兵是有重定大统的野心的,岂能白白放过明 季残将。在福建的隆武帝,也企图恢复明朝旧业,明大将李 锦从安徽湖广一带直奔福建勤王,说道“惟满洲异族乘隙而 入,窃据我大汉疆土,此实天下臣民所共痛心疾首者也。” [3] 以上是李宝忠所描绘明末汉人对清人的态度,那李宝忠 自己的态度又如何呢?第三十九回《明大义赤心争汉统,拒 清兵来亨死通梁》。

李宝忠写作《永昌演义》,不仅仅是以成王败寇的立场 来评论是非,而更多是沿袭演义体小说的“忠”、“勇”、 “义”的标准。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褒扬李 自成而贬低张献忠;
一是褒扬李自成的同时褒扬官军。

李自成和张献忠,同为明末获得巨大成就的两名起义军 将领。然而,李宝忠对二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而大多是从 品德的角度区分的。李宝忠在《自序》中曾这样评价李自成,“李自成本一走卒耳,崛起草泽,战必胜,攻必克,十余年 间覆明社稷,南面而王天下”。“况其人不贪财,不好色, 光明磊落,有古豪杰风。”而对于张献忠的描述,却处处是 贬斥,第二十二回,《建襄京自成诛反侧,破湘楚献逆肆凶 残》,李宝忠将张献忠称为“献逆”,行文中也颇多鄙夷, “献忠与自成虽然同起延绥,但是他两个人的性气却是大不 相同——献忠凶暴成性,贪酒好色,专以杀戮为事;
自成对 于酒、色、财三字却是深恶痛绝。”从性格、人品方面将二 人区分开来。这自然是出自李宝忠口中的话,事实上,李自 成军中也是颇为残暴。第二十回《战汝宁文岳死忠烈,败良 玉自成入襄阳》,李自成大败官军,因杨文岳、王世琮、贾 悌、冯名圣四将拒不投降,于是将四人一齐绑在大柳树上, 调集了几门大炮,装上火药对准四人燃火开放。要说残暴, 这也是够凶残的,用大炮来攻打几名手无寸铁的被俘将领。

《永昌演义》中,凡有不降的官军将领,李自成一律杀无赦, 手法也极尽残暴。对待老百姓,也曾决黄河之水淹开封城, 以致万千生灵涂炭。

李宝忠的是非观,从他对待“官军”与“叛军”的态度 也可印证。

李宝忠写作《永昌演义》,是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以李 自成为主角、为正义的一方展开的。然而,相对于明王朝来说,李自成毕竟是起义军,是在野的叛军。因此,李宝忠又 对明王朝的忠臣良将们抱有深沉的关切。这就使得他不能仅 仅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上,而是要提升一个高度,无论是官军 还是起义军,都从“忠”、“勇”、“义”的角度去切入。

符合条件的便予以颂扬,不合条件的便予以贬斥。比如李自 成水淹开封城后,李宝忠并无批评之辞,反而认为是一场胜 利。然而对于驻守开封的明王室周王恭枵,李宝忠也感喟他 的黎民社稷之心,“(周王恭枵)尽把府中的财产搬运出来, 发交抚按,鼓励兵民昼夜防堵。”并如实记录了吴梅村《鹿 樵纪闻》中咏周王的一首七绝“挥金百万作城防,贼未枭头 已自创。天若资生王大统,国当磐石到无疆。”对周王的治 世之才赞誉有加,对李自成的起义颇多非议。不仅是对明王 室,对一般的将领兵士,李宝忠也多用“尽节”一词来指称。

如前述杨文岳等四人被李自成用大炮执行死刑之后,李宝忠 节录了后人的赞颂诗一首“忠孝由来不顾身,誓将报主净氛 尘。汝宁城外捐躯日,留得声名万古新。”从李宝忠的这些 引辞可见,他有着严格的“正”与“叛”的是非观,然而这 些又都被统属于忠、勇、义的是非观之下。

参考文献:
[1]李宝忠.永昌演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04.[2]李宝忠.永昌演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04. [3]李宝忠.永昌演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54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