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人大代表述职 >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启发引入_新课引入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启发引入_新课引入

来源:人大代表述职 时间:2019-10-28 07:59:30 点击: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启发引入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启发引入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新课的启发引入占据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启 发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达 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本人结合日常数学教学工作中 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归纳出数学教学中新课启发 引入的几种方法,和数学老师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
启发引入 模型 实验 悬念 典故 根据技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切合 实际,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思维发展区,是优化课 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这一观点谈谈数学教学中如 何成功完成新课的启发引入。

一、设计模型、利用实物导入新课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模型、实物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当教师展示、引导学生观察 实物或模型时,学生会好奇地注视着实物或模型的演示,由 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立体几何(点、线、面)”时,教师拿出正方 体或长方体,并提出:1.形体中,线与线成点的特点;
2.平 面与平面构成线的特点;
3.平面与平面构成体的特点,学生 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习气氛高涨。在立体几何中,可用实物、 模型引入的课非常多。要注意的是,展示实物、模型时,一定要新鲜、适时,观察点要突出,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设计实验引入新课 有些课题,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容易通过实验的方法(包 括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揭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认识、理解发现事物的 规律。

例如:讲“椭圆”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引入过程:1. 让学生取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同一平面的F1、 F2两点,使长绳大于∣F1F2∣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让铅笔 尖M在平面上移动,给出了一个椭圆;
2.让学生观察、思考:
椭圆上的点M运动规律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点M在运动过 程中保持∣MF1∣十∣MF2∣等于常数(大于∣F1F2∣)。

又如:讲“弧度制”时,取一个可弯的直尺,用圆规画 半径等于直尺长的圆,然后在圆周上确定一点,用直尺从这 点量取等于半径的圆弧。让学生观察思考:用直尺在圆弧上 量得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是什么角(标上字母), 这个角规定为几弧度的角。学生不难发现,这就是定义中的 一弧度的角,从而得出弧度制的计算公式。这些引入教学课 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观察、认识、发现、 理解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加强对课题椭圆定 义、弧度定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三、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数学虽具有抽象的特点,但它来源于现实世界,如果从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不仅能使学 生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例如,讲“阿基米德螺线”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生活 中的一串问题:一只蚂蚁,停在一根木棍上,如果木棍不动, 蚂蚁沿木棍爬行,其轨迹是一条射线;
如果蚂蚁不动,木棍 绕其端点旋转,蚂蚁的轨迹就是一个圆周;
如果蚂蚁沿木棍 爬行的同时,木棍绕其端点旋转,那么,蚂蚁的轨迹又是怎 样的曲线呢?这串问题,使安静的教室“乱”了,只见有的 在用手比划,有的边比划边议论,还有的在争论……。这时 我说:“同学们,它就是这节课要学的阿基米德螺线”,教 室重新安静了,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听完了这节课,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悬念引入新课 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已有的知识和方 法却又无法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但与理 想相给合,使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可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例如,讲“对数”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张0.083 毫米厚的纸,对折3次厚不足1毫米,若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 一下厚是多少?学生估计后,再告诉它们:厚度比十座珠穆 朗玛峰迭起来还高,学生不信,于是列出算式:0.083х230, 但要计算230很不容易,怎么办?它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 容。很不容易,怎么办?它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至此形成悬念,学生探求问题之情一发而不可收。

五、设计故事,典故引入新课 讲故事需要很吸引人的,再加上教师的绘声绘色的表情, 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可创设良好的开端,故 事可自编,也可选用现有的或对现有的加以改编。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时,讲述德国数学 家高斯在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由于高斯善于 观察、思考,他发现了1﹢100,2﹢99,3﹢98,4﹢97,… …,都等于是101,这一共有50个101,于是很快得出结果为 5050。我们从高斯这种想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对我们求 “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呢?这种把故事 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是妙趣横生吗? 六、设计比喻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不等式传递性”的证明前,用几句话讲到:
牛顿是大家熟悉的科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一直为人所 叹服。但是,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有一件轶事鲜为人知, 他为了潜心研究课题,在屋子的墙角下,挖了一大一小的两 个墙洞,以便让喂养的大猫和小猫分别出入,而不扰自己的 思考。由此可见,他竟不知小猫也可穿行大洞,因此做出了 这种事倍功半的蠢事。同学们听了很入神,我风趣的说:“这 可能是当时小猫能穿行大洞的事实没得到证明的缘故吧,现 在我们不妨来为人们所敬仰的牛顿,从数学上来证明这个事 实,免得重蹈覆辙”。这样,课堂顿时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把学习课题的必要性融在轻松 的趣味之中了。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需要数学老师 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丰富。巧妙的引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学生从“要我学” 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中 来,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整个课堂的教学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阿基米德,《论螺线》 2、金克木,《大小猫洞》,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