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课的逻辑起点。“团 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课最常见的形式,不论是组织形式、 活动方式、活动目标、群体构成,还是理论基础和技术,都 可以说明这一点[1]。
2.“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课最基本的学科性质。“心 理辅导”是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征。心理辅导 活动课是学校辅导的一种形式[2]。
3.“自主体验”是心理课的教学基点。心理课中所有的 活动都应该以引发学生体验为目标,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是简单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现象。
4.“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心理课的课程性质。
因为心 理课需要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积极的体验,因此心理课必然 是活动课程。它具有自主性、活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和现 场生成性等特点。
从以上的基本概念中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课的基本特 性有:1.辅导对象不是个体,而是团体;
2.不是灌输教育, 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心理辅导;
3.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 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4.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是学生的自 主成长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涌现出了 不同形式的心理课,根据对心理课的认识和实践程度,笔者 将中小学心理课的发展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心理健康教 育课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
一、第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阶段 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 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份文件中我们可以 清晰地看到当时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 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 途径……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 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 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 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这一阶段,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讲授心理知 识为主,学生获得的是教师给予的现成知识。
二、第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 随着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的加深,心理教师们开始思考 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一 时期,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用活动带动体验,活动和教育 相结合,为心理课堂增加了很多乐趣。
但从整个课堂过程来看,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教,活 动后的结论是以教师总结的形式呈现,学生是被教育被灌输 的对象,是现成结论的接受者。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初中以活 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 的教育;
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 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 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 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从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1.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课的独特 教学方式,强调心理课的特有方法。2.强调教育和活动相结 合,对活动和体验的认识还停留在教育的层面上。3.强调心 理课的多样性。这一时期,教师在课堂中特别重视活动的设 计,重视学生的体验的获得,但从整个过程来看,还是摆脱 不了灌输的影子,对学生生成的体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将体验作为课堂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处于优势 地位。
三、第三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 这一时期,教师们在课堂中开始关注心理课堂与心理辅 导的关系,同时思考心理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在实 践和探索中,逐步从思品课的影响中挣脱出来,开始尝试属 于本学科的独特方法,思考心理课堂的特有过程和策略。浙 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 实务》《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班主任心育活动 设计36例》等系列著述中,主要探索了以下两个问题:从团 体活动的视角提出了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 段、团体结束阶段四阶段模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流程;
以埃里克森理论为依据制定了系统的心理辅导课目标体系。
他的理论操作性强,被广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所接受,是当 前认可度最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不管怎样设计,体验取向、辅导取向、活动取向、发展取向等始终 是各种教学模式突出体现的价值取向。这一阶段的心理辅导 课堂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1.教学过程简单化的倾向;
2.活 动数量明显减少的倾向;
3.教学各环节整体化的倾向;
4.重 视体验的获得;
5.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3]。
从这些共同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课的实践过 程逐步深化,人们对活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心理辅导 课中的结论是活动体验的结果,是生成的结论,而不是教师 给予的现成答案。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是同伴,而不 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在这个时期,心理课和其他课程有了 明显的区别,突出了其不可替代的“活动性”和“专业性”。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是心理课从“不专业”逐步走向 “专业”的过程,是从“低专业性”到“高专业性”的提高 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阶段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停留在 “教育”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人们对心理课的 认识是“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人们对心 理课的认识是“辅导+活动”。这三种课堂内容反映了当前 我国心理课的三种现状,也就是说,目前中小学心理课中, 有的课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课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课,有的课属于心理辅导活动课。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课还没有 上升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水平,一些班主任仍在主题班会课 上以讲授和灌输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不少教师在用活动的形式开展灌输教育,这就是目前心理课的现状。根 据对目前中小学心理课发展历程和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倾 向于将中小学心理课统称为“心理辅导课”。因为“心理健 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两个称呼不能很好 地体现中小学心理课的本质,而“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称 呼外延又过窄,“活动”和“心理辅导”涵义上又有重复和 交叉。“心理辅导课”这个称呼一方面可以凸显心理课的专 业性,另一方面能够突出心理课的发展方向。
认清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过程,澄清和认识三种心理 辅导课关系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观察和评价心理辅导 课堂。通过课堂中呈现的理念和方法,明确心理辅导课处于 哪一种阶段和水平,能让心理教师明确心理辅导教学的努力 方向;
其次,为心理辅导课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摆 脱其他学科方法的影响,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心理辅导课堂;
再次,有助于突破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找到改进的目标;
最 后,有助于看清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演进和变化 中找到辨析的视角,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本质。
罗国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2期《也谈 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一文中也谈到了心 理课的专业性要求,指出过于强调心理课的专业性会使其脱 离现实,认为心理课的专业门槛不要过高,不要过分强调专 业性[4]。这个观点可以从普及心理辅导课的角度去理解。
太过强调专业性可能会影响班主任和兼职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有可能让这部分教师对心理辅导课望而生畏而不能投身 其中。但是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已经有了一批科班出身的有 专业有经验的专职心理教师,还有一批对心理辅导课感兴趣 的高素质的兼职心理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的培训和 指导,甚至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普及心理辅导课的 层面上。这会造成这些先行的心理教师们的专业停滞,会直 接影响整个学科教学的带动和推进,进而反过来影响心理辅 导课的普及。其次,心理辅导课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 样化的理论和方法来不断揭开心理辅导课的面纱,因此不能 停留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上,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 探索心理辅导课的方法和策略。再次,强调心理辅导课的专 业性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现阶段心理教师的 专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如果不强调专业性,那么一线心理 教师的专业地位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不管是从学科发展 的角度,还是从心理教师专业存在的角度,心理辅导课都需 要强调“专业性”。
在心理辅导课模式的探索上,需要多样化,也需要“专 业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有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 派、认知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等,都可以给予我们多 样的角度和思考;
团体辅导的过程理论、动力理论、目标理 论、情景理论等,也能给予我们多样的启发。另外,其他学 科教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我们研究心理辅导课的参照体系。
我们可以从团体活动的角度、心理辅导的角度、辅导目标的角度、情感体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的角度、课堂教学规律的角度等不同的方面来探索心理辅导 课的设计和操作策略。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实践问题必然会产 生不同的心理辅导课操作模式。钟志农老师的“四阶段”模 式更多倾向于考虑心理辅导课团体辅导的特性,从团体动力 的形成和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可操作的模式,是心理辅导课逻 辑起点上的一种可操作化的总结。笔者提出的“三阶段阶梯 式体验”模式更多地考虑了心理辅导课的体验目标和体验过 程,关注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四阶段”模式基础之上 的一种可参照的探索。
当前,我们对于心理辅导课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 在不断变换角度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它的轮廓必 将会越来越清晰,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楚。“专业 性”是任何学科都要追求的,不能说因为整体水平低就不追 求专业性。“专业性”关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关乎心理教 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心理辅导课的前景,可以说没有“专业 性”,心理辅导课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心理辅导课在普及中 需要通俗化,在提高中需要“专业化”,而这两者是相互并 存的,而不是矛盾的 关系。
注:本研究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强师 工程项目“目标取向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YQJK086。
参考文献:
[1]尹晓军,徐儿.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性质、活动基 点与教学成效[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4-5. [2]王国钧.心理辅导课逻辑起点初探[J]. 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2011(4):4-5. [3]崔昌淑.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 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9). [4]罗国兰. 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